第46章
“爷爷奶奶是我们的守护神。”睡前故事中有提到过神仙之类的设定,小朋友记性好,一下就联想到了。
徐斯刮刮她鼻子,“对咯,宝宝好聪明。”
回到此刻,静姝把小家伙脱的光溜溜,让她踩进洗澡盆。
每次给女儿洗澡都是个大工程。
撸起两边衣袖,坐在小板凳上,柔软的毛巾先浸湿再淋到孩子身上,一遇水,绾绾就开始兴奋。
拍打着水花,不忘继续索求答案,“妈妈,你还没告诉我,什么时候去外婆家。”
“过两天。”
打香皂抹脖子,后背,“外婆会给我做好吃的吗?”
小敏姐姐每次去姥姥家,总有一堆好吃的零食带回来。
静姝笑,搓搓闺女的小胖脚,“咱们家又没短了你吃的,零食天天有,你还馋小敏姐姐的东西呀。”
“不是。”小孩抿抿嘴,但她不知道怎么说。再口齿伶俐也是个三岁小孩。
静姝当然明白女儿的意思,刚刚纯粹是逗她,拧干毛巾,擦了擦嫩白的包子脸,“放心,外婆肯定会给我们绾绾做好吃的,绾绾那么漂亮聪明,外婆没理由不喜欢。”
不为别的,就冲她和徐斯每年寄两百多生活费回去,她爸妈但凡有点脑子,都该好好在孩子面前做做脸。
两年多没回去,静姝并不觉得愧疚。
遥想上一次通话,她妈明里暗里劝她过继侄子俊俊到她名下。
当时徐斯在旁边,闻言脸都黑了。
挂断电话后,他说:我们自己又不是不能生,过继俊俊……闹呢!
静姝同样生气,退一万步讲,即使她不能再生,但她有女儿啊,为什么要收养别人的小孩。
望着窗外快速掠过,又尽数倒退的风景,静姝叹了口气,直觉告诉她,这次回去她妈可能会想尽办法促成此事。
依她对姜母的了解。
旁边伸出一只大手,覆盖她手背,安抚地摩挲着,“放轻松些。”
车到山前必有路,她不愿意的事,别人休想强迫。
如此想着,静姝缓缓睁眼,将头靠在丈夫肩膀上,张嘴衔住女儿分享的小饼干。
火车晃晃悠悠下南方,到了夜晚,车厢走廊灯火通明,偶有陌生的男男女女从旁边经过,绾绾惊奇又兴奋。
徐斯眼疾手快勾住女儿往外跑的后脖衣领。
绾绾扭着身子,“爸爸,我要出去玩儿。”
“不行。”
“为什么!”下午睡了两个小时,这会儿小家伙精神奔头十足。
“没有为什么。”
静姝被女儿吵醒,撑起身子坐靠床头,无奈道:“宝宝,你再吵,小心警察叔叔进来抓你。”
“妈妈骗人,警察叔叔只抓坏人,不抓小孩。”
噗嗤——
静姝看不到上铺旅客的脸,但又不好意思探出身子瞧。
徐斯见老婆对他挤眉弄眼,握拳抵唇,清了清喉咙,“不好意思,孩子有点调皮。”
“没事没事,我倒觉得小朋友很可爱。聪明伶俐,落落大方。几岁了?”
原来是位女同志。
听声音感觉挺年轻。
绾绾仰着脖子回答:“阿姨,我三岁了。”
“哇,你三岁啊,刚好比弟弟大一岁。”
“弟弟?”
绾绾一直仰着脑袋跟上铺说话,徐斯看着都累,随性抱着她,站在俩上下铺中间,高度一升,绾绾视线立马开阔。
真有个弟弟,睡在阿姨里侧。
小弟弟迷迷糊糊爬起来,和绾绾大眼瞪小眼,好一会才有反应,闹着妈妈要下床跟姐姐玩。
就在此时,静姝穿上鞋子,两位女同志打了个照面。
看清静姝的面容后,女同志闪过一丝惊艳,尤其一家三口站一块的场景,真是令人赏心悦目。
第93章
齐聚一堂
聊了几句,静姝才知道女同志是半路上车的,她要带孩子去丈夫那儿随军。
“到地儿有人接你吗?”
女同志忙不迭地点头:“有,我丈夫来接。”
“你们这是去哪儿?”
静姝笑容收敛,淡声答:“回娘家。”
旅途剩下十二三个小时,除去睡觉,上铺的小朋友无时无刻不想黏着绾绾。
绾绾很有当姐姐的风范,掏出卡片书,招呼弟弟跟她一起学习认字。
两道小身影排排坐,奶声奶气的读字声飘出车厢好远。
早晨八点,火车上的乘客陆陆续续苏醒,叽叽喳喳,伴随广播提示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片嘈杂景象。
吃了早餐没多久,大概十一点左右,他们终于到站。
告别女同志和她儿子,静姝拉着行李箱,徐斯抱女儿挤下火车。
出了熙熙攘攘的月台,广场停放的公交一辆辆开走,掀起尘土飞扬。
静姝用手绢当口罩系女儿脸上,顺带拉下帽檐,严严实实遮住额头。
“坐几路车来着?”
“好像是专线2路。”
顺着车牌找到专线2路候车点,仰头仔细一看,……不对,上面没有途经她家的站点。
“难道我记错了?”静姝往后退几步,左右两侧的车牌路线,全然陌生。
绾绾:“爸爸,好热。”
七月夏季,透蓝的天空悬着火球似的太阳,整个城镇仿佛烧透的砖窑,偶有微风吹过,也是闷热无比,使人喘不过气来。
徐斯轻声安抚女儿。紧接着走到停下的空车旁边,趁车门大开之际,礼貌询问驾驶位的司机。
司机听完,脱离方向盘指了指前面那辆。
原来是城镇交通规改,重新划分了路线巴士。
顺利坐上车,走到家属院大门前,恰巧碰上姜绮姗夫妻俩带着他们的儿子,阳阳。
“姐,姐夫,你们刚到?”
工作三年,徐斯早已摆脱学生气质,穿着体面的夏装,身板松弛挺拔,看上去非常有派头。
静姝弯唇:“对,刚下火车。”转眼问:“这就是阳阳?”
小男孩皮肤不算白,五官像极了秦枫,被妈妈引导着喊姨妈,姨夫,表姐。
窝在爸爸怀里听见声儿的绾绾一个激灵直起身,然后好奇地掀起蕾丝帽檐,睁着两只大眼睛打量面前的小男孩。
“绾绾,这是小姨,小姨夫,还有你阳阳弟弟。”
绾绾乖乖叫人。
姜绮姗虽然很爱自己儿子,但不得不承认,姐姐的女儿生的更好看!
姜家小辈里,最漂亮最夺人眼球的娃,当属她这个外甥女了。
“上楼再聊。”
外面太热,站一会,后背都要出汗。
一行人上楼,正好姜家大门半敞,姜母在客厅和儿子说些什么,姜大鹏的二婚妻子,向红佩系着围裙忙活厨房的事。
“妈,我们回来了。”
罗凤英看着两个女儿女婿带外孙外孙女进门,瞬间停下话音,嘴巴张得大大的,喜出望外道,“你们怎么一块儿回了。”
“院门口碰上的,我姐他们刚下火车。”
徐斯七分礼貌三分客气地喊了声爸妈。
姜父朝他点点头,闷不吭声从靠窗位置走到餐桌边坐下。
罗凤英胳膊肘抵抵大儿子,“倒茶。”
“不用,我们自己来。”
“红佩啊,先别忙活,出来认认人。”
去年上半年,姜大鹏二婚领证,静姝是通过电话知晓的,随后在供销社买了件衬衫寄给新嫂子,恭贺她大婚。
向红佩前头那男人因为投机倒把被抓,虽然放现在不算事,但当初的量刑实打实判了十年牢。
向红佩容貌不错,年纪还尚轻,比静姝大一岁,今年25。
因没孩子拖累,和姜大鹏看对眼后,姜母略微一思索,便也同意了。
不同意不成啊。
毕竟姜大鹏条件摆在这儿,带着三个小拖油瓶,能娶到向红佩这种二婚妻,算他阿弥陀佛烧高香,好运投身了。
“嫂子好。”
“你好你好。”向红佩擦擦双手,与她交握。
初次见面,静姝的良好修养与气质打破了向红佩对大姑子这层身份的刻板印象。
或许有姜绮姗做比较,加上刚结婚那会儿收到的衬衫礼物,向红佩更喜欢静姝一些。
绾绾骤然见到这么多面生的亲人,竟毫无胆怯,一会盯着外婆瞧,一会看看自称舅妈的女人,哦,还有从房间出来的两个表姐一个表弟。
姐姐们显然对她也很感兴趣,趁大人们聊天交谈之际,脚步慢挪,一点点靠近徐斯怀里的小可爱。
清清举着拉哨,小声对大城市回来的洋娃娃表妹说:“要不要玩这个。”
徐斯侧头。
清清捕捉到大姑父的眼神,连忙噤声。
谁知帅气的大姑父很温柔地把妹妹放下来,还跟妹妹介绍:“宝宝,这是清清表姐,美美表姐。”
“姐姐。”绾绾懒,又是清清,又是美美的,不如直接喊姐姐。
知女莫若父,徐斯说:“美美表姐最大,你就喊她大姐姐。”
“噢,大姐姐好。”然后看看清清,绾绾软软道:“二姐姐好。”
“爸爸,有没有三姐姐?”
就在此时,大人们暂停聊天,绾绾的提问尤为突出。
姜母笑着向小外孙女展开双臂,绾绾不怕生,知道那是外婆,妈妈的妈妈,便小跑着奔过去。
“乖乖,咱们家女孩里面,你排名第三。”
“我是姐姐。”绾绾笑吟吟接上姥姥话音,粉腮两边同时露出可爱的小梨涡。
“对,你是阳阳的姐姐。”
“唔。不止阳阳,灿灿也要叫我姐姐。”
“灿灿是谁?”罗凤英一头雾水。
徐斯解释:“我隔壁邻居的孩子。”
无关紧要的人物,姜母没有继续深究。十几个口人齐聚一堂,家里备菜不够,正犯难,徐斯说:“过来的时候看到附近有卖卤味的店铺,我去买些回。”
“姐夫,我跟你一起。”秦枫不爱和姜家人,尤其大舅哥寒暄,借机开溜。
两女婿走在去买卤味的路上,秦枫好几次想主动开启话匣子,苦于没有共同话题,只能默默闭嘴。
第94章
过继风波
徐斯单手插兜,不紧不慢走着,似乎看出秦枫的欲言又止,他淡淡一笑,提起岳母生辰之事。
现在拿不准姜母是想大办,还是简单的自家人聚一聚吃个饭就成。
比起常年定居北京的二女儿夫妻,小女儿夫妇自然与姜父姜母更亲近些,故此徐斯想从秦枫这儿打听打听。
“看妈的意思应该就想简单庆个生。”
秦枫踢开拦路的小石子,目光掠过身旁男人,快速收回视线,意有所指道:“连姗姗她们外公外婆都没请。”
“只有家里几个人。”
徐斯依旧淡淡的,面部表情气定神闲,看不出情绪起伏。
走到卤味店,猪蹄,猪耳朵,鸡爪一样称5两,瞥见新鲜出锅的炸花生,徐斯捻起一颗扔嘴里,咸香酥脆。
搓搓手指,张口对老板说:“称三毛花生米。”
“好嘞!”
秦枫抢着要付钱,奈何徐斯劲大,扣住他手腕动弹不得。
挣扎半天,钱包刚掏出裤袋,那边已经买完单了。
拎着卤味袋往回走,秦枫忽地一笑。
男人侧目,不明所以。
“你跟大哥单独同行过吗?”这里的大哥,自然指的是姜大鹏。
男人摇头。
上次见面要追溯到姜父车祸住院的时候,中间又隔了两年没回来,徐斯哪有机会和大舅哥单独相处。
秦枫羡慕地看了他一眼。
几个意思?徐斯眉尾轻挑。
“咱这个大舅哥啊……秦枫长吁短叹,槽点太多,以至于他都不知道从哪开头比较好。
“精明过头,太抠了。”秦枫老早就想找个人倾诉,媳妇儿不行,姜绮姗太知道她哥什么德行,吐槽起来没意思。找别人吧,家丑不可外扬,当然,主要还是怕回头传进岳父岳母耳朵里。
现在连襟回来了。
可不就是最好的倾诉对象吗?毕竟同为姜家女婿,同一个大舅哥,分分钟就能引起共鸣。
于是秦枫开启大倒苦水模式,说姜大鹏如何如何抠门,铁公鸡一毛不拔,回回都让他买单。
工作上,毫无突出能力,尽想着走他们家门路升车间领班,达到涨工资涨福利待遇的目的。
最可恨的一点,用他们孝敬父母的赡养费娶媳妇,买新车(自行车),整天捯饬的人五人六,实则就是个大草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