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0章
七楼。身穿青衣,鬓角斑白的魏渊盘腿坐在案前。
他的对面,是脊背渐渐佝偻,同样头发花白,眉宇间有着化不开郁结的郑兴怀。
“京察结束时,郑大人回京述职,本座还与你见过一面。那时你虽头发花白,但精气神却是好的很。”魏渊声音温和,目光怜悯。
而今再见,这个人仿佛没有了灵魂,浓重的眼袋和眼里的血丝,预示着他夜里辗转难眠。
微微下垂的嘴角和眉宇间的郁结,则说明对方内心怨念深重,意难平,气难舒。
“魏公也打算放弃了吗”郑兴怀沉声道。
“我很欣赏许七安,认为他是天生的武夫,可有时候也会因为他的脾性感到头疼。”
魏渊答非所问的说道:“我与他说,在官场摸爬滚打,要三思:思危、思退、思变。
“做事之前,要考虑这件事带来的后果,明白其中利害,再去权衡做或不做。
“如果滚滚大势不可阻挡,就要思退,避其锋芒。咱们这位陛下,就做的很好。只有避退了,安全了,你才能想,该怎么改变局势。
“许七安这小子,回答我说:这些道理我都懂,但我不管呵,粗鄙的武夫。”
郑兴怀想起许银锣在山洞里说的一番话,明知镇北王势大,却依旧要去楚州查案,他刻板严肃的脸上不由多了些笑容。
“能让魏公说出“粗鄙”二字,恰恰说明魏公对他也无可奈何啊。”
郑兴怀听懂了魏渊话中之意,但他和许七安一样,有着自己要坚守的,绝不退缩的底线。
他独自下楼,看见等候在楼下的许七安。
“郑大人,我送你回驿站。”许七安迎上来。
“本官不回驿站。”郑兴怀摇摇头,神色复杂的看着他:“抱歉,让许银锣失望了。”
许七安心里一沉。
两人沉默的出了衙门,进入马车,充当车夫的百里申屠驾车离去。
途中,郑兴怀描述了今日朝堂的始末,点明诸公们态度暧昧,立场悄然变化。
“魏公不应该啊,到了他这个位置,真想要什么东西,大可以自己谋划,而不需要违背良心,迎合陛下。”
许七安深深皱眉,对此不解。
“魏公有难度的。”郑兴怀替魏渊解释了一句,语气里透着无力:
“君臣有别,只要陛下不触及绝大部分人的利益,朝堂之上,无人是他对手。”
“魏公说的三思郑大人何不考虑一下暂避锋芒吧,淮王已死,楚州城百姓的仇已经报了。”许七安劝道。
郑大人是个好官,他不希望这样的人最后落个凄凉结局,就如他当初在云州,为张巡抚独挡叛军。
这次没有叛军,这次的争斗在朝堂之上,许七安也不可能拎着刀冲进宫大杀一通,所以他没有发挥作用。
只能劝说郑大人三思。
郑兴怀看着他,问道:“你甘心吗你甘心看着淮王这样的刽子手成为英雄,配享太庙,名垂青史”
许七安没有回答,但郑兴怀从这个年轻人眼里,看到了不甘。
于是他欣慰的笑了。
“本官是二品布政使,可本官更是一个读书人,读书人但求无愧于心,要对的起自己,更要对的起辛苦抚养你长大的父母。”
一路无话。
过了许久,马车在街边停靠,申屠百里低声道:“大人,到了。”
许七安掀开帘子,马车停在一座极为气派的大院前,院门的匾额写着:文渊阁。
内阁
郑兴怀跃下马车,对门口的侍卫说道:“本官楚州布政使郑兴怀,求见王首辅。”
看到这里,许七安已经明白郑兴怀的打算,他要当一个说客,游说诸公,把他们重新拉回阵营里。
侍卫进入内阁汇报,俄顷,大步返回,沉声道:
“首辅大人说,郑大人是楚州布政使,不管是当值时间,还是散值后,都不要去找他,免得被人以结党为由弹劾。”
郑兴怀失望的走了。
接下来的一天里,许七安看着他到处奔走游说,到处碰壁黄昏时,黯然的返回驿站。
许新年散值回府,不见大哥,在院子里转了一圈,才听见屋脊有人喊道:“你大哥在这里。”
那是妙龄女子悦耳的声线。
抬头看去,原来是天宗圣女李妙真,她站在屋檐,面无表情的俯瞰自己,仅是看脸色,就能察觉到对方情绪不对。
许二郎搬来梯子时,发现李妙真已经不在,大哥叼着草根,双手枕着后脑,躺在屋脊上,翘着二郎腿。
俊美无俦的许新年拎着官袍下摆,顺着楼梯爬上屋脊。
“你上来作甚。”许七安没好气道:“走了一个烦人的婆娘,你又过来吵我。”
“李道长似乎不太高兴。”许二郎语气平稳,在大哥身边坐下。
“当然不高兴,如果实力可以的话,她现在都想在卯时杀进宫去。”
“为什么要等到卯时”
“因为她觉得庙堂之上禽兽遍地,统统该杀,所以要等待卯时上朝,杀一窝。”许七安没好气道。
许二郎闻言,缩了缩脑袋:“幸好我只是个庶吉士。”
许七安忍不住笑起来,笑完,又叹息一声:
“天宗修的是太上忘情,也许,等将来她真的有这个实力,却已经不是当年的飞燕女侠。这就是人生啊,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
“大哥好像变的更加冷静了。”许二郎欣慰道。
“不是冷静,是有些累了,有些失望了。”许七安双手枕着后脑,望着黄昏渐去的天空,喃喃道:
“认个错,道个歉,有那么难吗”
许二郎扭头,看了他一眼,随后把目光投向青冥的天色,道:
“朝廷之事我已了然,上来是想跟大哥说一说。镇北王屠城案,朝廷虽为下定论,但此事在京中闹的沸沸扬扬,早已成定局。想要扭转局势,没那么简单。
“哪怕朝廷强行把镇北王塑造成英雄,此事也会留下隐患,人们说起此事时,永远不会忘记最初对他们造成巨大震撼的镇北王屠城事件。这就是将来翻案的关键所在。”
翻案许七安眉毛一扬,瞬间想起许多前世历史中的案例。
很多无辜冤死的忠臣良将,最后都被翻案了,而曾经风光一时的奸臣,最后得到了应有的下场。
其中最出名的是秦桧。
这位千古大奸臣和妻子的铜像,至今还在某个著名景区立着,被后人唾弃。
唾弃到什么程度秦桧妻子假乃亮。
魏公让郑兴怀三思,是不是也抱着同样的想法呢郑大人被愤怒和仇恨冲昏头脑,情绪难免极端,未必能领会魏公的意思,嗯,我明日去提醒他。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既然形势比人强,那就隐忍呗。
我家二郎果然有首辅之资,聪慧不输魏公许七安欣慰的坐起身,搂住许二郎的肩膀。
许二郎嫌弃的推搡他。
皇宫。
摆设奢华的寝宫内,元景帝倚在软塌,研究道经,随口问道:“内阁那边,最近有什么动静”
老太监低声道:“首辅大人近来没有见客。”
元景帝满意颔首:“魏渊呢”
“前日散朝后,郑布政使去了一趟打更人衙门,魏公见了,而后两人便再没交集。”老太监如实禀告。
“魏渊和王首辅都死聪明,只不过啊,魏渊更不把朕放在眼里。”元景帝倒也没生气,翻了一页,凝神看了半晌,忽然脸色一冷:
“郑兴怀呢”
“郑大人这几日各方奔走,试图游说百官,肯见他的人不多,诸公们都在观望呢。他后来便改了主意,跑国子监蛊惑学子去了。”老太监低声道。
元景帝笑了笑,眼神没有半点笑意,带着阴冷。
五月十二的早上,距离镇北王的尸体运回京城,已经过去八日。
关于如此给镇北王定罪,朝廷的公告一直没有张贴出来。
京城百姓倒是不急,身为天子脚下的居民,他们甚至见过一个案子拖了好几年的,也见过一个减免赋税的政令,从几年前就要开始流传,几年后还在流传,大概会一直流传下去。
不急归不急,热度还是是有的,并没有因此降温。
茶余饭后,京城百姓会习惯性的把镇北王抬出来一刷二刷三刷
这天清晨,京城来了一群不速之客。
三十骑策马冲入城门,穿过外城,在内城的城门口停下来。
为首者有着一张不错的脸,但瞎了一只眼睛,正是楚州都指挥使阙永修。
这位护国公穿着残破铠甲,头发凌乱,风尘仆仆的模样。
与他随行的同伴,俱是如此。
到了城门口,阙永修弃马入城,徒步行走,他从怀里取出一份血书捧在手心,高喊道:
“本公乃楚州都指挥使,护国公阙永修,状告楚州布政使郑兴怀,勾结妖蛮,害死镇北王。害死楚州城三十八万百姓。
“事后,郑兴怀蒙蔽使团,追杀本公,为了掩盖勾结妖蛮的事实,诬陷镇北王屠城,罪大恶极。”
他一路走,一路说,引得城中百姓驻足围观,议论纷纷。
“护国公是楚州的那个护国公镇北王屠城案里助纣为虐的那个”
“回来的好,自投罗网,快盯紧了,别让他们跑掉,咱们去府衙报官。”
“你们别急,听他说啊,布政使郑兴怀勾结妖蛮,害死镇北王,蒙蔽使团这这这,到底怎么回事”
“莫非,那个楚州布政使才是害楚州城破灭的罪魁祸首”
市井百姓听惯了这种反转案件,就像说书人老生常谈的忠良被陷害,最后得到反转。
这样的戏码他们最熟悉了。
“肯定是假的,楚州城就是镇北王害的,你们忘了吗,使团里可是有许银锣的。许银锣会冤枉好人吗。如果那个什么布政使是奸贼,许大人会看不出来”
“有道理。”
周边的百姓深以为然。
京察之年,京城发生一系列大案,每次主办官都是许七安,那会儿他从一个小铜锣,渐渐被百姓知晓,成为谈资。
云州回来后,他的名声上了一个台阶,从谈资变成烈士。真正大爆的是佛门斗法,力挫佛门后,他成了京城的英雄,随着朝廷的邸报发往各地,更是被大奉各地的百姓、江湖人士津津乐道。
凝固了庞大的声望。
天人之争则是巩固了形象和声望,他存在老百姓深深的脑海里,还有梦里,心里,以及吆喝声里。
所以,相比起阙永修的血书,周遭围观的百姓更愿意相信被许银锣带回来的楚州布政使。
很快,楚州都指挥使,护国公阙永修返京,手捧血书,沿街状告楚州布政使郑兴怀的事情,随着围观的群众,迅速散播开。
一时间,镇北王屠城案变的愈发扑所迷离。
事情发生后,阙永修立刻被禁军接到宫里,单独面见皇帝。
不多时,皇帝召集诸公,在御书房开了一场小朝会。
元景帝坐在书案后,文官在左,勋贵宗室在右。案前跪着手捧血书的阙永修。
“诸位爱卿,看看这份血书。”元景帝把血书交给老太监。
后者恭敬接过,传给皇室宗亲,然后才是文官。
曹国公大步出列,愤慨道:“陛下,郑兴怀勾结妖蛮,害死镇北王,罪大恶极,当诛九族。”
礼部侍郎皱着眉头出列,“曹国公此言过于武断,郑兴怀勾结妖蛮,然后害死了自己全家老小”
一位郡王反驳道:“谁又能确定郑兴怀全家老小死于楚州”
东阁大学士赵庭芳大怒,疾言厉色道:
“倘若郑兴怀勾结妖蛮,那位斩杀镇北王的神秘高手又是怎么回事他可是指名道姓说镇北王屠城的。使团亲眼所见,亲耳所闻。”
曹国公冷笑道:“那神秘高手是谁你让他出来为郑兴怀作证啊。一个来历不明的邪修说的话,岂能相信。”
右都御史刘洪大怒,“就是你口中的邪修,斩了蛮族首领。曹国公在蛮族面前唯唯诺诺,在朝堂上却重拳出击,真是好威风。”
不等曹国公驳斥,左都御史袁雄率先跳出来和政敌抬杠:“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刘大人不要忘了自己的身份。”
刘洪冷笑:“非我族类,能使的动镇国剑”
“够了”
突然,元景帝猛的一拍桌子,眉眼含怒。
护国公阙永修见状,立刻伏地,哭道:“求陛下为我做主,为镇北王做主,为楚州城百姓做主。”
元景帝缓缓点头:“此案关系重大,朕自然会查的一清二楚。此事由三司共同审理,曹国公,你也要参与。”
说完,他看一眼身边的大伴,道:“赐曹国公金牌,即刻去驿站捉拿郑兴怀,违者,先斩后奏。”
曹国公振奋道:“是,陛下圣明。”
出了宫,魏渊疾步追上王首辅,两位权臣没有乘坐马车,并肩走着。
这一幕,在诸公眼前,堪称一道风景。多年后,仍值得回味的风景。
“我劝过郑兴怀,可惜是个犟脾气。”魏渊声音温和,面色如常。
“他要不犟,当年也不会被老首辅打发到塞北。”王首辅冷笑道:“真是个蠢货。”
也不知是在骂郑兴怀,还是骂自己。
魏渊淡淡道:“上次差一点在宫中抓住阙永修,给他逃了,第二天我们满城搜捕,依旧没找到。那时我便知此事不可违。”
王首辅平静道:“也不是坏事,诸公能同意陛下的意见,是因为镇北王已经死了。现在阙永修活着回来,有部分人不会同意的。这是我们的机会。”
魏渊摇头:“正因为阙永修回来,才让那些人看到了“翻案”的希望,只要配合陛下,此案便能定下来。而一旦定下来,阙永修是一等公爵,开国功勋之后,再想对付他就难了。”
沉默了片刻,两人同时问道:“他是不是威胁你了。”
驿站。
房间里传来咳嗽一声,郑兴怀穿着蓝色便服,坐在桌边,右手在桌面摊平。
一位白衣术士正给他号脉。
良久,白衣术士收回手,摇摇头:
“积郁成疾,倒也没什么大问题,吃几服药,修养几日便可。不过,郑大人还是早些放宽心吧,不然这病还会再来找你。”
陈贤夫妇松了口气,复又叹息。
病是小病,不难治,难治的是郑大人的心病。
郑兴怀没有回应白衣术士,拱了拱手:“多谢大夫。”
“别一副不当回事的样子。”司天监的白衣术士性格高傲,只要没受到暴力压迫,向来是有话直说:
“你也不算太老,没心没肺的话,可以多活几年。否则啊,三五年里,还要大病一场,最多十年,我就可以去你坟头上香了。”
陈贤夫妇一脸不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