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仁孝慈懿诚明庄献配天齐圣文皇后。按理说,这时候应该下葬了,但朱棣却不允,不但如此,还要带着皇后棺椁去北巡。
群臣个个人精,立即明白皇上这是对迁都势在必行了,他们知道帝后情深,只要让皇后在金陵下葬,皇上迁都的决心便会大减。
百官激烈反对,众口一词,表示当务之急,是让皇后尽快安息。
一时间吵得不可开交,所有人都激烈反对。
迁都矛盾,在这一刻,全部暴露出来。
第89章
北巡
朱棣是什么人,他认准的事儿,没人能劝得住,直接下了圣旨。
要搁平时,这事儿也就这么定了,但这次不同,迁都损害了所有官员的利益,他们又岂会轻易妥协。
翰林院不起草,礼部不颁发。
朱棣再下中旨,这下群臣没办法了。
皇上下的圣旨,都是经过中书、门下省颁发才有效,老朱废除了宰相制,所以大明皇帝的圣旨,正常情况下,都是翰林院起草,礼部颁发,但中旨不同。
中旨是不经过任何部门,直接从内廷颁发,虽然不经过礼部,但依旧有效,在这个皇权至上的时代,皇帝的话就是法理。
说白了,中旨大多都是皇帝玩不起了,以帝王权势强迫百官的无奈之举。
一般来说,能不用中旨,帝王是不愿用中旨的。
草拟的圣旨,礼部还有权力封还,但皇帝直接颁发出来的中旨,已经盖棺定论,他们也无可奈何。
除非他们抗旨!
但谁也不敢抗旨,尤其是面对朱棣这样的皇帝。
不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他们不敢公然抗旨,却也不是毫无办法。
于是乎,百官跪在宫门的戏码上演,把宫门堵得严严实实,以孝道的名义劝朱棣三思,请求让皇后娘娘尽快下葬,入土为安。
朱棣看着这些个口蜜腹剑的臣子,大为震怒。
“皇上…”李青劝道,“山高路远,一路颠簸对娘娘也不好,不若先去顺天选一处吉地,待陵寝建成,再下葬不迟。”
他知道,老四要是再打破规则,多半要出事,还是先给群臣一个缓冲时间为好。
朱棣依旧恼怒,但李青的话不无道理,轻轻点头:“明日北巡,你伴驾随行。”
说罢,愤愤一甩袖子,转身离去。
李青看着乌泱泱跪在地上的群臣,心里也不由一阵无奈,迁都这件事儿,实在是棘手的紧。
他也没有太好的办法,于是去找了小胖,想看看小胖有无良策。
“没有。”小胖摇头,十分干脆,“这件事儿不可能和和气气解决,暴力手段必不可少;
不过最好过上几年再说,等摊丁入亩的劲儿过去了再迁都,短期就迁都,少不得要出乱子。”
顿了顿,“这边我尽力安抚,不过父皇那边,你也得多劝劝,不能因为迁都坏了大好局势。”
“这我明白。”李青有些担忧,“这边你应付的过来吗?”
“没把握,试试吧。”小胖叹了口气,“皆大欢喜地迁都是不行了,只要不闹出大乱子,我就心满意足了。”
李青默然片刻,问道:“你赞同迁都吗?”
“从长远来看,迁都利大于弊。”小胖点头,“如若不迁都,过不了多少年,皇权就会被南方世家架空,走北宋的老路;
父皇此举深谋远虑,金陵虽富,却不是做京都的最好选择,它……太小气了;
大明是正统的大一统王朝,京都所在必须要有战略意义。”小胖叹道,“其实我更希望迁都到洛.阳,亦或西.安,但……算了,顺天也不错。”
李青苦笑道:“那两个地方的确适合做京都,但不适用眼下的大明的情况,皇上在北平经营多年,去了那儿方便统治,若去了人生地不熟的洛.阳、西.安,只怕是……
就这情况你也看到了,真要去了那两处地方,指不定闹出什么幺蛾子呢。”
“是啊!”小胖揉了揉眉心,“有件事我不方便说,青哥你给父皇说一下吧!”
“什么?”
“他这次北巡,带上瞻基。”小胖认真道,“以后的帝王,必须还得是武皇帝,不然很难压得住百官;
瞻基不能学我,只能学父皇。”
李青点头:“这个好说,皇上对太孙本就宝贝,想来不会拒绝,我等会儿给他说一声。”
“嗯…还有老二、老三。”小胖道,“那俩货一个真憨,一个假精明,父皇不在京师,他们俩少不得会被人利用。”
“好。”李青答应,“你也别给自己太大压力,多保重身体。”
“嗨~我心大,天真塌下来,不是还有父皇嘛,我不急。”
“就得保持这心态。”李青轻松道,“行了,我这就去找皇上。”
~
“朕原本就打算带上瞻基。”朱棣道,“不过老二还是先不让他回去的好,有他在,老大反而能轻松不少,朝争不能太激烈,但也不能完全没有。”
李青苦笑:“你就不怕汉王真能起事?”
“就他?”朱棣冷笑,“老大倒是有起事的本事,他可没有。”
李青无奈,朱棣多疑的性格,比老朱还严重,最起码人老朱不怀疑自己儿子。
“好了,回去准备一下,明儿咱们就走。”
“能带家属吗?”李青问。
朱棣脸色阴沉,“别逼朕扇你。”
“……”
——
次日一早,皇帝北巡,百官出城相送。
事实证明,群臣还是很守规矩的,皇帝退了一步,他们也退一步,各自留一线,不把事儿做绝。
这些官场老油子,最是懂得分寸。
当然,主要是群臣明白,真把这位爷逼急了,他是真敢宰人。
朱棣做事风格,如朱元璋一样,甚至某些事儿,比朱元璋还狠。
比如:剥削官绅!
……
龙辇上,朱棣沉默不语,一直看着窗外风景,李青也不是第一次坐龙辇了,神情平淡,靠在另一侧窗口,掀着轿帘赏景,中间夹着的朱瞻基很是难受。
他这个年龄段,正是闲不住的时候,待在轿子里还不如在外面骑马呢。
但,他也不敢说出来,这次出行之前他就打定主意,一定得把爷爷哄开心了,稳住太子一脉的地位。
没办法,二叔虎视眈眈,大有卷土重来之势,他必须得努力。
朱瞻基一直耐着性子保持沉默,不打扰爷爷赏景,不过时间一久,他就坐不住了。
他扯了扯李青衣袖,李青转头,“怎么太孙?”
“没什么。”朱瞻基笑笑,小声道,“咱俩换换位儿。”
李青同样小声:“不换。”
“你……”朱瞻基无奈,小声哀求,“看在小胖的份上,你就跟我换换吧,我憋得难受。”
“嘀咕什么呢?”朱棣放下轿帘,阴沉的脸转了过来。
“没、没什么。”朱瞻基知道爷爷心情不好,连连摆手。
李青倒没什么顾忌,“太孙嫌这里太闷,想出去透透气。”
朱棣看了朱瞻基一眼,“出去!”
“爷爷,我……孙儿告退。”朱瞻基患得患失地点点头,就像被女神呵斥的舔狗一样。
~
朱棣呼出一口浊气,道:“知道朕在想什么吗?”
“不知道。”李青摇头。
见老四脸更黑了,连忙捡起话头,“皇上在想什么啊?”
“朕在想啊……”朱棣叹了口气,“他日若真迁都了,朕死后会不会再迁回来?”
“应该不会!”
历史上,朱棣迁都北平之后,就此定下了,并无再迁都事情发生。
“朕倒觉得可能很会。”朱棣道,“之前建新都、通运河,朝廷花销甚大,朕也自觉身体扛得住,所以便打消了修建陵寝的念头,如今是时候提上日程了。”
帝王陵寝一般都是帝王登基之初,便开始修建了,朱棣憋到现在不建,也是难能可贵。
本来在永乐七年的时候,他是准备建的,当时百官也同意,条件是把新都、运河工程缓缓,因为国库开支太猛。
朱棣脾气上来,索性不建了。
而这次历经丧妻之痛,对老四的打击很大,开始考虑起自己的身后事。
古人最重视身后事,帝王更是如此。
朱棣苦笑道:“朕只有埋在顺天,才能彻底断了那群家伙的念想。”
……
第90章
人生真短
皇帝仪仗一路向北,连续走了二十余日,路过燕王府、紫禁城都不带停的。
眼瞅着还要前行,李青有些坐不住了,心道:老四不会是受刺激太大,要去草原和元人玩命去吧?
仪仗人虽多,却远达不到出兵规模,况且,食物补给也不够,真去了草原简直就是送死。
“皇上,咱们要去哪儿啊?”
“居庸关。”
“啥?”李青一呆,“皇上你真要北伐?”
“朕啥时候说北伐了?”朱棣白了他一眼。
“那去居庸关做甚?”
朱棣叹了口气,“选处风水宝地。”
接着,又骂骂咧咧:“娘的,老子要是葬在居庸关下,后世之君谁他娘敢迁回去?”
李青咂吧咂吧嘴,这话没毛病。
不过老四这么一搞,老朱可就成孤家寡人了,细想想,大明十三陵,遥居蓟北,唯老朱一人独守江南,这对一个开国之君来说,实在是……
转念一想,李青又释然了,有朱标、马皇后,想来老朱也不会太寂寞。
李青拱了拱手,“皇上英明!”
顿了顿,“那娘娘的吉地?”
“待皇陵建好,皇后再下葬。”朱棣轻声说。
李青惊愕,莫说在这时代,就是后世,也没听过人死了,拖上几年不下葬的啊!
他有心想劝上两句,却又不知从何劝起。
……
又行了一日,仪仗来到居庸关下,朱棣登上长城,瞭望关外。
年近花甲的他,再次雄姿勃发,昔年那个二十出头的燕王再现,豪情壮志,恣意狷狂。
良久,他缓缓吐出一口气,“时间过得真快啊,眨眼间,朕已老了,唉……”
一旁的朱瞻基拍马屁道,“爷爷春秋鼎盛,一点也不老。”
朱棣苦涩笑笑,没理会孙子,继续赏景。
朱瞻基懂事地为其披上大氅,静立在一旁。
许久,朱棣感到一丝冷意,紧了紧大氅,“传钦天监曾从政、刘玉渊来。”
随行太监答应一声,迈着小碎步去了,不多时,一行人赶来,“臣等参见皇上。”
“平身。”朱棣道,“在此地50里内,选一处吉壤,从快从善,差事办妥之后,朕重重有赏。”
“臣等遵旨。”钦天监众人恭声应是,心情激动的不行。
给帝王选陵寝,可是个光宗耀祖的事儿,这些个平时看天象的人,一下子来了这么大的活儿,自然激动。
“皇上放心,臣等定不负皇上所望。”
“嗯,去吧。”
“臣等告退。”
北风呼呼刮着,吹在脸上寒冷刺骨,朱瞻基劝道,“皇爷爷,此处风大,我们回府上吧!”
“嗯,走吧。”
……
燕王府。
爷俩住后院,李青住前院,也没个说话的人,整天百无聊赖。
这一住就是三个月,直到立夏,钦天监的官员才选定了皇陵吉壤。
然后又从建都工匠中,抽调一大波人,从事修建皇陵。
五月初九,丑时定穴,辰时宣祭祀后土、五方神、龙神……
未时,朱棣赐金剑一把,令钦天监点吉穴。
不料,钦天监打开金井,立即泉涌不止。
朱棣远远的看到金井冒水,脸色阴沉下来。
金井涌水可不是个好兆头,钦天监众人也不由傻眼,个个面如土色。
眼瞅着皇帝即将大怒,曾从政当即道:“黄土山其穴洪水滚滚,实真龙穴也;
只要圣主帝星鸾驾到,涌泉即止!”
朱棣将信将疑,缓步走到金井前,然,涌泉并未停止。
刘玉渊当即喝道:“二十四向,土地、天星、地曜、28宿……永乐圣主立万世之基址,千载之皇陵;
万里山河皆归属圣主,谁敢不尊兮;
圣主鸾驾亲至此地,洪水该止,如何敢违?罪逆天地!”
也不知这这厮真有手段,还是金井的水冒完了,一通呵斥之后,金井果然不再冒水。
上天如此给面子,朱棣脸色大为缓和,又见此处的确山清水秀,距离居庸关也不远,各方面都符合自己要求,便压下了火气。
一众钦天监官员这才长长舒了口气,背后衣衫都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