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你可真是个大孝孙。”李青都惊呆了。“哎呀你听我说完行不。”朱瞻基不悦道,“我的意思是,奉天靖难,皇爷爷就是打着清君侧的名义造……咳咳,若是齐方黄成了忠臣,那皇爷爷不就成了那啥?
他们吃着我们这一脉的皇粮,要是敢反驳,岂不是自毁前程?
太宗皇帝庙号已定,我们这一脉正统之位不可撼动,这个道理他们不会不明白,处于政治正确的角度,他们必定不敢再提。”
朱瞻基洋洋自得:“怎么样?我这一招还行吧?”
“嗯……损是损了点,却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李青点头,“把你皇爷爷搬出来,的确是个一劳永逸的法子。”
你是真孙子,但我喜欢……李青清了清嗓子,问:“庙号什么时候定的?”
“呃……今儿就定。”朱瞻基讪讪道,“不过你不用担心,定庙号不用朝堂上的那些人。”
“那用谁?”
“杨荣、金幼孜……等几个内阁成员。”朱瞻基道,“这事今早我已经和牢里的几人通过气了,待会儿我就去大牢释放他们,然后直接定庙号。”
“你爹知道吧?”
“那当然,我是跟他商量过才去办的。”
李青点头,这几人一直都是太子铁干党,心一直都在小胖身上,如今正好可以为小胖排忧解难。
当初朱棣没杀几人,如今终于派上了用场。
“杨荣曾任翰林编修,金幼孜曾任翰林检讨,他们二人定庙号合乎礼法。”朱瞻基叹了口气,“太宗这个庙号,爷爷心心念已久,不能让他失望。”
李青笑道:“他绝对当得起。”
“那是。”朱瞻基骄傲道,“爷爷的功绩,放眼历朝历代,又有几个皇帝及得上?”
“嗯。”李青起身,“齐方黄的事情,就按你的方法来吧,没别的事我先走了。”
“等一下。”朱瞻基道,“你随我一起去昭狱吧,多少能混个人情。”
李青笑了笑,“不用,我和他们也不是一路人。”
“那你和谁一路?”
“我和大明一路。”李青笑着背过身,迈步离去。
朱瞻基望着李青的背影,怔愣良久。
……
……
齐方黄的案子终究是没被翻起来,‘文正’谥号也没给到方孝孺。
好圣孙直接祭出还没凉透的朱棣,犹如开了外挂一般,神挡杀神,佛挡杀佛,群臣就没一个敢吱声的。
不过,为了面子上过得去,不至于闹太僵,小胖把因靖难被牵连的人赦免了,也算是给了他们一个台阶。
朝堂陷入了短暂的平静,这一次试探,以文官集团的失败而告终。
作为合格的政治家,在没总结出失败经验之前,不会立即再出手。
转眼,二十七天的守孝期已到,到了下葬的日子。
太子扶棺,群臣哭哭啼啼,一路至长陵。
一代雄才伟略的永乐大帝,就此长眠地下,李青亲眼看着朱棣下葬,脑海里浮现过往种种,不由一阵唏嘘。
空落落的……
朱棣和最喜爱的女人徐妙云合葬,想来也不会太孤单……李青暗暗想着。
以前的他,认为人死如灯灭,死了就什么也没了,现在的他,倒真希望有前世今生,这样未来兴许还能再见到。
不过李青也知道,这些都是他的臆想,不管有没有,他都不会知道,更不会遇到。
……
朱棣下葬后的第二日,小胖迎来了他的人生高光时刻——登基!
奉天殿前。
经典戏码再次上演。
吏部尚书蹇义劝进,促请太子登基,小胖不允。
接着,户部尚书夏原吉促请,小胖依旧不允。
最后,文武百官尽皆长跪不起,促请太子登基,小胖一脸为难,叹道:“卿之所请,不敢终拒。”
说实话,李青都觉得尬,但三辞三让是老传统了,若是臣子一请,就颠颠儿地同意,反倒是让人笑话,甚至会记载史册里,充作反面教材。
没办法,古人的形式主义非常严重。
接着,小太监抬着金色龙椅过来,蹇义、夏原吉,拿起宫女托盘上的龙袍,为小胖套上。
然后,乐师奏乐。
乐毕,群臣鞠躬:“万岁!”
乐响,群臣平身,再乐毕,群臣下跪,拱手在额头之上:“万岁!”
同样的流程又走了一遍,群臣跪地高呼:“万万岁!”
山呼万岁三次之后,鼓手擂鼓,声势浩大。
群臣伏地挺身,再拜……
……
小胖累,群臣也累,就连乐师都感到累,大家都挺累,但都配合着彼此演戏。
这是规矩,即便是天子也要遵循。
忙碌了大半天,所有人都累得不行,但还得按照流程走。
为了体现新皇勤政,群臣纷纷上奏,当然,所奏之事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几乎不用过脑子就能解决。
就是走个形式。
然后,便是体现新皇仁政爱民了。
这个很简单,就是大赦天下,减轻一些赋税。
小胖没吃过猪肉,但懂得都懂,这事儿也提前排练过了,从容应对。
群臣没有发难,不是他们不想,而是不敢,在新皇登基的时候闹事,和造反没多大区别,谁也不会犯这个忌讳。
一切顺理成章,从清早一直忙到半晌午,小胖总算是登基了。
……
李青回到家就躺下了,这一上午可把他拿捏坏了,不禁佩服起那群文官,那演技,放在后世,个个都能拿奖。
尤其是哭戏!
一旦哭起来,就没完没了,还全是感情。
李青是达不到那个水准,都是靠着生姜蒙混过关。
起了个大早,又忙活了半天,李青迷迷糊糊的就睡着了,再醒来时,已是下午申时了。
“先生你醒了?”一旁做女红的婉灵停下来,倒了杯茶递给他,“下午有个姓于的大人找你。”
“哦?怎么不叫醒我?”
婉灵道:“想来应该也不是很急,妾与他说先生在休息,他便说先紧着先生。”
“他人呢?”
“还在前院候着呢。”
李青无奈道:“下次人家再来,记得叫醒我。”
“知道啦。”婉灵嘀咕道,“当时看先生睡得熟,没忍心打扰。”
李青笑笑,没忍心责备她,“以后别做女红了,伤眼睛,咱家有的是钱,想要什么直接买现成的就是。”
“知道啦。”婉灵笑道,“先生快去见客吧。”
“嗯。”
李青来到前院,见于谦正坐在亭子里,托着下巴愣怔出神,便轻手轻脚地走到他背后。
“嗨~!”
于谦一激灵,差点摔倒,回头见是李青,黑着脸拱手:“见过李尚书。”
“不必多礼。”李青对自己的恶作剧很满意,“找我什么事儿啊?”
“开海的事儿。”于谦道,“先前李尚书说,等新皇登基再提,现在……新皇登基了。”
李青点头:“成,走吧!”
“去哪儿?”
“找皇上啊!”李青好笑道,“不然跟谁提?”
“现在?”
“不然呢?”李青笑着说,“走啦,私下提比在朝堂上提要好,商量着来,有回转余地。”
第4章
不能走老路
御书房。
李青开门见山,将开海的必要性简单阐述了一遍,静等小胖决断。
于谦紧张得不行,但该说的李青都说了,他没什么好补充的,只能暗暗祈祷新皇能同意解除海禁。
然而,事与愿违,几乎没怎么思考,小胖就直接拒绝:“还不是时候!”
“那什么时候才是时候?”于谦反问,情绪很是激动,语气痛心疾首,“皇上,全面解除海禁,利国利民啊!”
小胖没有解释:“时机成熟,自然会解除。”
“皇上……”
“于谦。”李青打断他,“你先退下吧。”
于谦不服,却也无可奈何,“于谦告退。”
李青看向小胖,“为了南民北迁?”
“嗯,只有结构上改变,才能彻底摆脱数百年来的政治格局。”小胖面色凝重:“海运一旦全开,本就富裕的南方将会更加强势。”
顿了顿,“不过,打击走私的力度可以减轻一些。”
“折中呗?”
“没办法,只能尽量兼顾。”小胖也很无奈,“其实即便南民北迁大获成功,也无法根治南方势大的弊端,可若是直接开海,南北差距将会大到离谱。”
他苦笑道:“我现在总算理解,当年太祖为何要禁海了,父皇开海是好的,但只能用他的办法,利益集中在国家手中,奈何……我没那个实力压制群臣;
瞻基估计也够呛,后继之君就更别说了。”小胖叹了口气,“青哥,我想全面禁海。”
“不成。”
“你听我说完。”小胖道,“父皇在位二十余年,文治武功耀眼无比,然,大明百姓生活的并不好,我想施行战略收缩,全面发展大明内部,与民休息,让百姓过上好日子……”
小胖的话很有煽动性,李青也相信小胖能做到,但还是摇头:“不成。”
“为何?”小胖不解,“青哥,我有信心,我也擅长这个。”
“从短期看的确不错,但从长远的目光来看,并非良策。”李青轻叹:历史已经剧透过了,我不能让你走老路。
李青斟酌了一下措辞,开口道:“海上贸易的巨大利益已经世人皆知,市通寇转为商,市禁则转商为寇,禁海非但取不到应有效果,还会越禁越乱;
先皇披荆斩棘,为大明开辟的路,不能被你给堵上!”
顿了下,又道:“禁海的弊端不止如此,朝廷不允许贸易,意味着税都不用交了,这会造成海上贸易的利益会进一步加大,会有更多人趋之若骛;
口子一旦开了,也有了既得利益者,想堵上谈何容易?”
李青说道:“你若禁海,朝廷上下必定一片欢呼,然后,背地里可劲儿搞走私,你遏制南方的战略目的非但不会达到,反而会让朝廷损失一大波经济来源;
这还是其次,一旦禁海,朝廷自然也不能出海贸易,这其中的利润有多大,你不会不知道。”
小胖沉默。
李青继续:“这些都是看得见的利润,还有很多看不到,却更贵重的东西,比如:永乐米、永乐豆,
三宝这次出海,兴许还能带来新作物,这些对大明的正面影响,是你再如何励精图治,也达不到的高度。”
“可是……”
“没什么可是的,开海的好处远不止如此。”李青道,“大明地大物博不假,但也不是包罗万象,海外还是有很多好东西的;
此外,大明在发展,别人也在发展,和海外诸国始终保持交流,才重中之重;
若一直存着,‘天朝上国,余皆蛮夷’的心理,那大明迟早会在自大中被人赶超,甚至……挨打。”
小胖满脸挫败,愧然道:“还是青哥看得长远,我目光太短浅了。”
“也不能这么说。”李青宽慰,“你想让百姓过上好日子,这并没有错。”
“唉……这么一看,我先前制定的发展规划,得全盘推翻了。”小胖苦涩,“青哥的这条路更好,但也更难。”
“我会帮你。”李青说。
“嗯。”
……
宫门口。
李青一出来,就看到了于谦,“在等我?”
于谦点头。
“还是因为开海?”李青头前走着。
于谦跟上,小声说着开海的好处,语气中透着惋惜,“开海于百姓,于江山社稷都好处多多,国家施政,早一日跟晚一日的区别太大了,皇上对尚书大人信赖有加……”
李青一步步走着,于谦一句句说着……
不知不觉,二人已到了衙门口。
“于谦。”一直沉默的李青开口:“以后改改这毛躁的急性子,不要一上来就表明真实目的,朝堂的水很深,你若一直这样,以后会吃亏的。”
“下官明白,不过开海……”
“开海的事儿你不用操心了,有我呢。”李青道,“我之前就跟你说过,现在我再说一次,你且记好了。”
“李尚书请说。”于谦点头。
“第一,在其位谋其政,官场上最忌讳的是‘多管闲事’,你若想管,可以,升任到可以管的官职;
第二,凡事谋而后动,大道理谁都懂,却也太过苍白;
第三,好好活着,不管你有多好的国策,人死了,可就什么也没了。”李青一口气说完,“记住了吗?”
于谦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在其位,谋其政;大人贵为尚书,劝说皇上开海是你的责任。”
“……”李青无语:到底是我给你上课,还是你给我上课?
“走了,明儿见。”李青挥挥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