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249章

    “我俩不一样。”李青不想过多解释,“你若信我就按我说的办,不信就算了。”

    朱瞻基无语道:“青伯,你可真够拽的。”

    “呵,纵观大明,再也不会有第二个李青了。”李青装了一波,“行了,没别的事儿就去忙吧,我有些乏了。”

    你比我父皇谱都大,咱俩到底谁是太子,谁是臣子啊?碰上你李青,我就没得过好……朱瞻基无奈道,“给于谦升郎中是吧?”

    “嗯,这个人情留给你。”李青笑道,“怎么样?我够意思吧?”

    朱瞻基摸了摸鼻子,咕哝:“本来还想找你喝酒来着,哼哼,不喝也罢。”

    “嘁~”李青冷笑:“你两手空空,分明就是蹭吃蹭喝。”

    “……再见!”

    ~

    兵部衙门。

    于谦翻着兵书,打发无聊时间。

    六部之中,兵部是最清闲的一个部门,只要不打仗,官员大多时候都在摸鱼。

    不是懒,确实没啥事可做。

    “于谦。”

    听到有人唤自己,于谦抬起头,见来人是朱瞻基,连忙起身:“见过太子殿下。”

    “免礼。”朱瞻基坐在于谦对面,“坐。”

    于谦拱了拱手,坐下。

    “看什么呢?”

    “兵书。”

    “你对军事很感兴趣?”

    “……是。”于谦心说:我没事儿干,总不能在家睡大觉吧?

    朱瞻基笑问:“想不想做事?”

    “想。”于谦耿直道。

    朱瞻基点点头:“朝廷要加大力度落实百姓迁徙的国策,如今正是用人之际,你先后两次去南方剿寇,对那里比较熟悉,

    本太子准备向父皇举荐你升任兵部郎中,负责迁徙事宜,你可愿意?”

    “愿意。”

    你可真是耿直,都不表示一下感谢吗……朱瞻基仿佛看到了李青第二,没好气道:“走,我带你进宫。”

    “啊?”于谦欣喜中带着诧异,“这……还要去见皇上?”

    “你不废话吗?”朱瞻基翻了个白眼儿,“六部官员任命都要皇上钦定的,本太子岂可逾矩?”

    其实我的意思是,太子你带个话不就得了,还有必要让我进宫吗……于谦讪讪起身:“太子请。”

    两人走出兵部,赶往皇宫。

    路上,朱瞻基有一搭没一搭的闲聊,看似毫无章法,实则是在考验于谦的能力。

    李青不止一次跟他举荐于谦,朱瞻基对于谦也有一定了解,但觉得于谦还不至于能扛大旗的地步。

    包括这一路的对话,他仍认为于谦远没有李青说的那么有本事。

    不过,李青的眼光一向很准,至少他没有见过李青翻车。

    基于此,朱瞻基并未打消培养于谦的念头。

    ~

    到了御书房,朱瞻基一举荐,小胖就同意了,过程十分顺利。

    于谦感觉有些梦幻,这就升官啦?

    杨士奇等人只是瞥了于谦一眼,便低头继续忙工作,一个小小的郎中而已,不值得他们关注。

    他们的对手是六部的尚书、侍郎!

    小胖现在比当初做太子时要忙得多,尤其是眼下的开海、迁徙两大国策,更是让他焦头烂额。

    “杨卿,去通知六部、都察院,来御书房。”

    杨士奇、杨荣对视一眼,一同拱手:“臣遵旨。”

    小胖一见俩人都想跑,没好气道:“去一个就成。”

    “是,皇上。”两人交换了下眼神,最终杨荣走了出去。

    ……

    半个时辰后,一众大佬先后到来,于谦被挤到了后面,走也不是,留也不是。

    小胖放下手中奏疏,下达迁徙方针:“这次迁出人口集中在江浙、两湖、云.南、福.建、川蜀,迁入集中在河.北、山.东、辽东;

    主要是辽东!”

    “臣等遵旨。”群臣拱手。

    小胖又道:“都察院、六部、内阁互相协助,互相监督,此外,锦衣卫、东厂也会参与其中,还望诸位爱卿莫要让朕失望。”

    顿了顿,“此次百姓迁徙,内阁下地方!”

    众人脸色一变,六部神色凝重,内阁心里窃喜。

    蹇义当即道:“皇上,此次迁徙事务繁重,没有挑大梁的恐难完全落实,臣恳请皇上,准许六部的侍郎也下地方。”

    “臣附议。”夏原吉紧随其后。

    “臣等附议。”

    六部官员同奏。

    内阁笑脸一僵,杨士奇拱手道:“皇上,六部侍郎要做的事太多了,他们一走,恐会贻误政务。”

    “吏部的事本尚书全权负责,万不会出纰漏。”蹇义瞥了杨士奇一眼,淡淡道,“本官虽上了岁数,但还干的动。”

    “户部不会贻误政务。”

    “刑部不会贻误。”

    “工部也不会贻误。”

    “礼部不会。”

    几位尚书先后发言,最后看向李青。

    “兵部也不会。”

    小胖点点头:“既如此,朕允了。”

    “皇上……”

    “杨大学士,”蹇义打断道,“皇上为了更好的落实国策,宁愿把你们这些秘书派出去,难道我们这些个尚书就不能辛苦些?”

    “就是。”礼部尚书阴阳道:“总有些人,喜欢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你……”杨士奇气结。

    “好了。”小胖不容置疑道:“此事就这么定了,具体细节你们再议议,朕只要结果。”

    他扫了眼众人,“这项国策,无论是谁拖了后腿,朕都不会轻饶。”

    众人心中一凛:“是,皇上。”

    “好了,都退下吧。”小胖摆了摆手,“三日后动身,百姓迁徙的福利提高三成,夏爱卿你辛苦一下,尽快调一批钱粮出来,确保百姓路上的口粮;

    钱粮数额直接和太子对接!”

    “臣遵旨。”

    “好了,都散了吧。”小胖摆了摆手。

    “臣等告退。”

    ……

    宫门外。

    互相看不顺眼的两拨人,索性也不装了。

    蹇义道:“本官是吏部尚书,去本官府邸议吧!”

    “蹇尚书此言,下官并不认同。”杨士奇哼道,“难道商议落实国策事宜,是比谁官职大小?”

    “不然呢?”蹇义冷笑:“大明律载有明文:下官见上官需行礼,不可忤逆上官,杨大学士难道不知……

    哦,是了,杨大学士是野路子出身,连个功名都没有,不知道也属正常,倒是本官的不是了。”

    “哈哈哈……”六部众人哄然大笑。

    就是连和内阁统一战线的都察院几人,也不禁露出讥讽之色。

    官场也是有鄙视链的,作为文臣,‘学历’更是尤为重要。

    即便是同级的官,也分三六九等,进士及第地位最高,进士次之,同进士地位最低,至于举人……抱歉,都不拿正眼瞧你。

    而杨士奇,他连秀才都不是。

    说起来,这位仁兄也是靠着方孝孺举荐,才进翰林院当了老学究。

    朱棣登基后,对方孝孺的学生实施严打,却唯独放过了杨士奇。

    原因自然是杨士奇识时务,但更重要的是,这家伙能说会道,也确有才干。

    而且杨士奇熟读易经,多少具备些方士的手段,帝王对这一类东西,向来很感兴趣,朱棣也不例外,这才留下他。

    蹇义说杨士奇走的野路子,这话一点也没冤枉他。

    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杨士奇虽有城府,但被蹇义这么一怼,瞬间失了智。

    “怎么?还想打架吗?”蹇义撸了撸袖子,“有种你就来。”

    这是在宫外,皇上也不在,蹇义没什么顾忌,他早就看内阁这些人不顺眼了。

    杨士奇眼都红了,立即就要动手。

    杨荣连忙拉住他,低声道:“老杨冷静,他们人多。”

    人多了不起啊,老子不要面子的吗……杨士奇肺都眼气炸了,怒视蹇义:“我不屑与你计较。”

    第17章

    那个……我说两句

    蹇义府邸。

    东道主蹇义率先发言:“此次迁徙国策,由侍郎领办,各部主事、郎中,内阁协办,都察院监督,至于厂卫……那就不是我们能决定的了,诸位以为如何?”

    “尚书高见。”

    “都察院没有意见。”

    “内阁有意见。”杨士奇带头反对,杨荣等人附和。

    蹇义略显不耐:“你们有什么意见?”

    “皇上说了,这次是由内阁、六部共同办理,内阁也有资格领班!”杨荣威胁道,“莫非蹇尚书连皇上的话,也敢不听?”

    没办法,内阁的地位太低了,不拉上皇上没法谈下去。

    “皇上是这样说,可皇上没说内阁和六部职权一样啊!”吏部左侍郎淡淡道,“我们什么身份,你们什么身份?

    真以为整日和皇上在一起,就能狐假虎威啦?”

    “就是,也不掂量掂量自己几斤几两。”吏部右侍郎冷笑。

    杨士奇怒视蹇义,“蹇尚书,你就是这么管下属的?”

    “本官如何管下属,用不着你指手画脚。”蹇义端起茶杯,用茶盖刮了刮漂浮的茶叶,轻抿一口:“还有,本官不屑与功名都没有的人对话。”

    “你……”杨士奇简直要气疯了,但这偏偏又是事实,一张老脸红如鸡血。

    杨荣拉住杨士奇,笑道:“据下官所知,李尚书也没有功名,蹇尚书怕不是话里有话吧!?”

    蹇义脸色一变:“少挑拨离间,你们也配和李尚书比?”

    “呵呵,”杨荣冷笑,“装什么装,谁不知你们这些人苦李尚书久矣,奈何实力不够,不敢发作罢了。”

    顿了顿,拱手道:“李尚书,你是知道的,内阁本就主张百姓迁徙国策,而他们则是受形势所迫,又岂会卖力?

    这领办,还是由内阁督办来的好,这些人今日一套,明日一套,从反对大举迁徙到赞同,仅用了一天,谁知道,到地方落实国策之时,会不会再临阵倒放肆!”礼部尚书怒了,“你们内阁好生狂妄,一个五品官员屡次顶撞正二品大员,简直岂有此理!”

    “议事议事,不让人说话还叫议事吗?”杨荣仍试图拱火,“李尚书,下官要是你,绝不会与某些小人合作。”

    “李尚书莫听小人挑拨。”夏原吉开口,他也很气愤,内阁实在太狂妄了。

    李青气定神闲,他脸皮厚,一点也不放在心上。

    不过这么一直吵下去,也不是个事儿,于是开口道:“那个……我说两句。”

    客堂顿时一静,纷纷看向李青,都相当给面子。

    “首先,我要强调一点,此次迁徙,官员不得在家乡省份执行国策,此为避嫌,诸位以为如何?”

    “李尚书言之有理。”

    “李尚书考虑周详。”

    李青点点头,继续道:“至于谁领办……这个好说,皇上既然说六部、内阁共同协办,那就共同领办好了;

    如此,既杜绝了领办之人独占功劳,又避免了没领办的人,心生不满,恶意抹黑。”

    此话一出,内阁脸色讪讪,六部暗暗警醒。

    功劳,也意味着责任。

    蹇义、夏原吉几人对视一眼,“那就按李尚书的办法来吧!”

    ……

    主要矛盾解决了,接下来就是细节,李青不再发表意见,只是安静地品茗,看双方吵架。

    吵了一个多时辰,双方才勉强达成共识,不欢而散。

    李青哼着小曲儿回家,到家门口时遇到了于谦。

    “你怎么来了?”

    “见过李尚书。”于谦行了一礼,“下官升任兵部郎中了。”

    “哦,恭喜啊!”李青笑道:“走,进去说,以后来了进去等就是,不用这么见外。”

    于谦干笑道:“就不进去了,下官这次来…是想请李尚书去寒舍吃酒。”

    “哦?”李青看了天色还早,欣然同意:“怎么想起来请我喝酒了?”

    “这不是升官了嘛。”于谦不好意思笑笑,“下官一直承蒙尚书大人照顾,早就想聊表心意了,奈何囊中羞涩,呃呵呵……”

    见他这副憨憨模样,李青也忍不住一乐,“走吧。”

    ……

    于谦的家很小,比李青最初的小院还要小许多,离皇宫也极远,只有一间厢房,一间客堂,一间灶火,房子有些年头了,有种危房的架势。

    “这房子不能久住。”李青道,“你现在升任郎中了,俸禄也高了许多,尽快找人重修一下。”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