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818章

    李青喃喃:“嗯…,还得哄啊……”

    第26章

    论府兵制、募兵制度的优缺点

    李青叹了口气,转而问:“这次回来,准备住一段时间,还是很快就走?”

    王守仁微微摇头。

    “不打算去边镇了?”

    “我的路不在那里。”王守仁说,“迄今为止,我看不到一点大明会遭受侵犯的迹象,未来……可能会吧,不过想来问题也不会很大。”

    “先生,我都而立数年了,离不惑之年亦不远矣,光阴如流水……经不起浪费了。”王守仁轻叹,惋惜,惆怅……

    “你想做什么?”

    “不知道。”王守仁苦涩摇头,道:“若是知道,我就不会发愁了。”

    李青默了下,打趣道:“怎么,还不死心?”

    “什么不死心啊?”李雪儿插话,想融入进来。

    见李青望她,忙解释道:“酒菜早就买好了。”

    李青笑笑,道:“做圣贤。”

    “?”李雪儿呆了下,强憋着笑,道:“伯安你还真是志向远大啊!”

    李青:“?”

    王守仁也怪异地看了眼李雪儿:你娘叫我的字,你也这么叫?辈分儿……好吧,一直都挺乱的。

    “呵呵……既是志向,不妨远大些。”王守仁笑道,“求上得中,求中得下嘛。”

    李雪儿轻点了下下巴,道:“圣贤,立功,立德,立言;不知伯安你想从哪方面入手?”

    王守仁苦笑摇头:“暂时还没有规划,我想静下来,好好规划一下未来的路。”

    “要不就在朝堂吧。”李青说,“小皇帝对你还是挺器重的,在这里,你也能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李青也想有个说知心话的。

    王守仁跟唐伯虎不同,唐伯虎是真不适合做官,他的才情只适合抒情山水,做个风流才子,可王守仁却是治世之才。

    “这个……我会考虑的。”王守仁没答应,也没拒绝,他现在比较迷茫。

    今已而立数年,他再不复少时的豪情壮志,不过……壮志并未因时间流逝而减轻分毫。

    随着成长,随着成熟,他对做圣贤的难度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可他的初心并未动摇。

    李青没有再劝。

    他不好意思劝。

    引导小皇帝,王守仁已经花费了好多年,小皇帝明事理,辨是非,其中王守仁出力不小。

    而且,王守仁已不算年轻了。

    对朋友,他很不够意思,不能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王守仁了。

    “不说这些了,久别重逢,得好好喝一杯。”李青笑着说,“小雪儿,你买的酒菜呢?”

    只剩鸡屁股了……李雪儿讪讪道,“没想着今日来客,准备不够充分。”

    王守仁起身笑道:“不急这一时,我还未回家呢,明日我再来。”

    “也成,明日我亲自下厨,给你接风。”李青起身道:“我送你。”

    李雪儿也跟着来到门口,目送两人有说有笑走远,她吃味道:“搞什么啊?还背着人……”

    转念,一个‘歹毒’的念头升起……

    她倏地笑了,笑得奸诈,跟只小狐狸似的……

    ~

    御书房。

    李青随小太监走进来,却见内阁刘健、谢迁、李东阳,以及新晋大学士杨廷和都在,竟是在这里票拟。

    几人票拟,朱厚照批注,有意见不合的情况,也不用打回内阁去,直接当面说,效率倒是出奇的快。

    这样既可以和办实事的内阁拉近关系,又可以节省办公时间,可谓是一举两得,小皇帝脑袋瓜还挺好使。

    只不过,新君如此亲近内阁,六部怕是要难受了……

    李青种种念头一闪而过,提前道,“微臣李长青,参见吾皇万岁……”

    “免礼。”朱厚照条件反射性地道了句,抬起头,才见李青缓步走来,连个撩袍动作都没有。

    朱厚照没好气道:“今儿怎么想起来朕这儿了?”

    “有些想法,想说与皇上听。”

    “嗯…,搬张椅子来。”

    内阁四人抬头看了眼李青,又继续忙手头上的事,然,耳朵却是竖起,想听听李青要说什么。

    李青在小皇帝面前的话语权有多大,他们再清楚不过,甚至,都动过拉拢的念头,奈何……

    李青软硬不吃。

    不仅是他们,六部同样碰了一鼻子灰。

    小太监搬来椅子,李青接过,在朱厚照面前坐了,道:“是关于军事的问题……”

    李青将王守仁阐述的情况,简明扼要的说了下……

    朱厚照拧着眉,缓缓放下朱笔。

    几个大学士亦面露惊诧,眉头皱起。

    杨廷和是新人,自然要担起‘喉舌’的责任,拱手道:“皇上,军中无小事,改动制度更是天大的事,此事需慎之又慎啊!”

    “杨卿以为该当如何?”朱厚照抬头望向他。

    杨廷和被问的一愣,稍微想了想,道:“祖制不可轻易更改。”

    “臣附议。”刘健附和。

    谢迁亦是赞同。

    李东阳蹙眉沉思,左右为难,选择沉默。

    都是杰出政治人物,且屹立在权力巅峰,这些也算不上秘密,他们清楚这些,但,他们更清楚改动军中制度牵扯有多大,一个不慎,便是弥天大祸!

    因此,一直无人提及。

    他们不是看不到军队制度的弊端,可失败的代价……太大了。

    李青没说话。

    议政,辩论,这种时刻,越早暴露自己真实目的,越被动,后发方可制人,先发只能受制于人。

    朱厚照沉吟道:“李卿的意思可是……搞募兵制?”

    “皇上,万万不可啊!”杨廷和忙出言阻止。

    朱厚照皱了下眉。

    李青倒是十分和气,笑呵呵道:“皇上虚怀若谷,杨大学士不妨直言。”

    闻言,朱厚照也不好发火了,闷声道:“说说吧。”

    杨神童学问渊博,当即引经据典,道:“历史证明,府兵制才是最优选,募兵制……皇上,兵到用时方恨少啊!”

    “纵观历史,大一统王朝几乎没有上来就用募兵制的,之所以后来用募兵制,那是因为府兵制进行不下去了……”杨廷和深吸了口气,道,“当然了,宋代倒是一上来就用了募兵制,可这是有原因的。”

    “宋代在建国之初,对土地、户籍的掌控力就很弱,不得已才搞募兵制,当然了,这其中也有宋太祖出身的原因,他对募兵制度有私人感情……”

    杨廷和分析道:“不可否认,募兵制对军队战力,是有一定提升作用的,可相比优势,弊端更大!”

    杨廷和严肃道:“募兵制会极大的削弱将士对皇上的忠诚,久而久之……藩镇割据的情况,未尝不会出现。”

    “不错!”刘健沉声道:“一旦出现那种情况,锦绣河山必将倾覆,唐晚期的惨祸绝不能在大明上演。”

    谢迁瓮声说:“募兵制度往往发生在王朝末期,土地兼并严重,流民暴乱,当此时也,用募兵制度既能快速招兵,又能解决一部分流民,可谓是一举两得,然,眼下大明国泰民安,改用募兵制度,实乃昏招!”

    杨廷和作为第一个站出来的,自然要冲当急先锋,言辞也愈发激烈:

    “呵呵,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这么朴素的道理皇上都不明白,看来……也不知兵啊!”

    朱厚照脸上一热,悻悻道:“胡扯,朕自幼读兵书……”

    他突然火气上来,一摔纸镇,骂道:“杨廷和你放肆,议政就议政,你搞什么人身攻击?”

    杨廷和一个激灵,这才想起这不是学堂上课,少年不是学生,也不再是太子,是君,是皇帝。

    自己身为臣子,这么说,确实太伤人了。

    “臣有罪!”杨廷和忙起身拜倒。

    朱厚照胸脯起伏剧烈,恨恨瞪了眼李青,“说说你的看法。”

    ‘李卿,帮朕找回场子!’

    李青清了清嗓子,道:“杨大学士言之有理,却不够客观。”

    “哦?”双手伏地的杨廷和抬起头,道:“不知李太师有何高见?”

    李青笑笑,道:“拿‘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这句话来说,杨大学士适才所言,实乃大谬。”

    爽!……朱厚照抿了口茶,斜睨了杨廷和一眼。

    杨廷和不敢再激怒小皇帝,对李青却丝毫不惧,哼道:“何也?”

    “府兵是常备兵制度不假,可养兵千日,未必能用兵一时,杨大学士学识渊博,难道不知历朝战乱时期,军户逃亡现象非常严重,且是常态?”

    杨廷和一滞。

    李青继续道:“既是议政,当足够客观才是,方才你也说,募兵制相比府兵制,军队战力会有提高不是吗?”

    “本官是说过,本官也不否认……”

    “如此便好!”李青打断他,继续说道,“俗话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今大明四海承平,国泰民安,然,居安要思危,眼下大明卫所兵战力日益低下这是事实,真若有朝一日起了战事,当如何?”

    刘健眉头一拧,便要打断。

    李青不给机会,当即抬高嗓门,道:“府兵制确是常备兵的保障,然,即便抛开战力低下、军户逃亡,军户数量固定且有限,这个事实,几位大学士不否认吧?”

    刘健一滞,悻悻闭了嘴。

    李青继续道:“而募兵制就能解决兵力不足的问题!

    在募兵制度下,只要朝廷有钱,便能招来兵员,这点,可有错?”

    杨廷和蹙眉,刘健沉思,李东阳不语。

    谢迁却说话了:“李太师这番言论,看似中肯,实则大谬!”

    第27章

    圣贤之道

    李青也不生气,笑道:“谢大学士说说看。”

    “我大明百万雄狮,谁敢侵犯我大明,何须再搞什么募兵制?”谢迁哼道,“还有,今我大明府库殷实不假,可有钱也不是这么花的!”

    谢迁呵呵道:“你这番言论,都是妄想之谈,根本没有任何根据,一句‘未雨绸缪’,便要让朝廷巨额花费?”

    李青刚欲说话。

    谢迁抢先说:“本官知你所想,无非是想在皇上面前露把脸以便高升,不过是为一己私欲罢了。”

    “谢卿这话不然。”朱厚照投桃报李,“早先朕欲安排李卿担任吏部尚书,他婉拒了,朕又让他入阁,他依然拒绝了,他若想晋升,早就晋升了,抛开这些,单是为太上皇医病,他就能飞黄腾达,何须如此?”

    谢迁一惊,“皇上竟欲让他入阁?”

    “怎么,你觉得他不够格?”

    “……臣没有这么说。”谢迁悻悻转移话题,“募兵制弊端太大,万万不可推行。”

    朱厚照看向李青,道:“对谢卿的说法,你可要驳?”

    李青轻轻点头,看向谢迁,道:“谢大学士说大明有百万雄兵?”

    谢迁脸上一热,嘴硬道:“这话有何不妥之处?”

    李青笑了:“且不说数额对不对得上,就算有这么多吧,敢问谢大学士,这百万雄兵之中有多少可以上阵杀敌?”

    “这个……本官又不是管军队的,哪里知道这些?”

    “那我就武断的告诉你,一半都没有,甚至……”李青叹了口气,道,“有太多兵都成了庄稼汉,沦落成彻彻底底的农民,而非战士!

    战事不起还好,战事一起……原形毕露!”

    李青叹道:“在屯田制,以及多年无战事的情况下,军队战力下滑之严重,各位心里没数?

    是,即便如此,大明依旧无敌手!”李青道,“可这只是眼下,未来……就无法保证了,此消彼长之下,谁敢保证大明霸主的地位不会动摇?”

    谢迁不以为然,哼道:“危言耸听之论!”

    李青气笑了,讥讽道:“堂堂大学士,竟不讲事实,一味盲目自大,对得起朝廷对你的栽培吗,对得起皇帝对你的重用吗?”

    “你……”谢迁怒极,愤然道:“卫所军战力或有下滑,可边镇却非如此,草原蛮子绝无可能突破大明防线,

    在我大明为非作歹,本官愿拿人头作保!”

    李青冷声道:“这是议政,请你收一收个人情绪。”

    “……难道你觉得大明挡不住鞑子?”谢迁强压着火气。

    李青淡然道:“气候的持续恶化,加之大明的强大,导致他们定会不断向内蚕食,最终统一,这点,我可有说错?”

    “是又如何?”

    “我猜你一定会说,大明有坚城,有利炮,只需固守,他们便不能打进来,是不是啊?”

    谢迁脸上一热,反问:“难道不是?”

    “呵呵……看来你是真的对兵事一窍不通。”李青冷声道,“大明有坚城利炮,敌人却可以攻其一点,孰强孰弱还未可知呢。”

    一直沉默的李东阳开口了:“李太师言之有理,可在本官看来,北方之祸,依旧难成大事。”

    顿了下,补充:“当然了,李太师居安思危这是好的,然,谢学士也并非盲目乐观,咱们都心平气和,理性分析一下。”

    李东阳沉吟道:“眼下,大明和关外的主旋律是互通有无,只要这种关系不变,就打不起来,关外蛮族与我汉人不同,退一步说,哪怕他们统一了,所谓的大汗也无法与我们的皇帝相比,下面人不愿意打,大汗亦无他法。”

    谢迁稍稍冷静下来,点头道:“不错,蛮子也不傻,放着好好的生意不做来拼命?

    记得宪宗皇帝那会儿,他们就不安分过,结果呢?”谢迁冷笑道:“结果就是老老实实地认错,并接受小王子的称号。”

    “唉……敢情我刚才说的你们还是没听进去。”李青无语,“当气候恶劣到极限,到了生死存亡之际,他们还顾得上经济制裁?

    前段时间,延绥出现蛮子武装,何也?

    难道不是在试探朝廷态度?”李青嗤笑,“诚然,自大明建国至今,综合国力一直在上升,国家愈发繁荣,然,军队战力却在缓步下降,宋王朝够富裕了吧?结果呢?”

    李青寒声道:“难道钱可以用来赔款,却不能用来花销于军队?”

    “你……”

    “未来北方战事必起,于大明而言,这并非坏事,若运作得当,可从根本上解决北方问题!”李青道,“可前提是军队战力要保持水准,至少……要保持当下的战力,若一直下滑……结果就难料了。”

    顿了顿,李青叹道:“时代变了,开海通商,交流万国,这为大明带来了利益,同时,也让外人见识到了大明的富裕,大明的潜在敌人不再只是北方,而是……万国。”

    “当生存难以为继,劫掠则就成了天经地义。”李青扫视几人,道:“坐视军队战力下滑,结局怕是比宋王朝更惨,谁都会来咬上一口!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