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吴王朱允熥是常家的嫡亲外孙,常家上下私下谈论的时候,都会用三爷这个亲昵的称呼。卧室里静了一下,紧接着赤裸着胸膛,露出健壮身材的常升从里面出来,绷着脸,“人呢?”
“花厅喝茶!”
常升披件衣服就往外走,边走边想
这个时候了,三爷派人干什么?
为了避嫌,三爷几乎不往常家送信?
莫非,宫中有变故?
忽然常升的脚步停住,回头看着管家,“六叔,让咱家的儿郎们动弹起来,活动活动筋骨。”
管家嘿嘿一笑,猩红的舌头舔了下嘴唇。
古往今来,皇帝老了,在没有宣布继承的情况下,那张椅子就是血雨腥风。
现在藩王都在外,鞭长莫及。而这京城中枢之中,谁能坐上那把椅子,谁就是正统。
常升不傻,若真是皇帝突然驾崩,没有皇储的人选。如果三爷有心争一下,常家必须支持,哪怕是破家。
因为就算常家不帮,新皇登基之后,作为吴王的亲舅舅他们也讨不到好去。
这些年,死的功臣还少吗?
脑中想着,进了花厅。果然是朱允熥的贴身太监王八耻,焦急的等在哪里。
“奴婢见过国公爷!”
“老王别来这个!”常升当然不能受王八耻的礼,赶紧问道,“咋了?啥事?”
王八耻凑近了,小声说道,“公爷,皇上老爷子病了!”
常升的目光瞬间凌厉起来,满脸是杀气。
“不过太医说只是急火,痰堵住了心窍,现在已经没大碍了!”
“你他娘的说话别大喘气!”常升笑骂。
“可是很多人,却觉得老皇爷可能不行了!”王八耻继续说道,“老皇爷下旨,主子监国!”(主子这个词不是清代专有,但是在元明时代特指贵人的家奴)
“三爷监国!”常升的眼中顿时满是狂喜,握紧了拳头。
“公爷,主子说,京城就交给您了!”王八耻说着,递给常升一封信。
后者迫不及待地打开,上面是朱允熥的亲笔。
“二舅,皇爷爷病了,外甥监国。”
“为防宫中,城中有人传播谣言,宵小作乱。现特命你统帅手下四营兵马,坐镇京城,严阵以待。”
“二舅,皇爷爷没事,但我怕,有人闹事!”
“没有皇爷爷的皇命旗牌和我的亲笔信,任何人不得调用京营一兵一卒,违令者,杀!”
“来人,备马!”常升对外面喊道,“让家丁们都披挂起来,穿重甲。去侧院通知老三,跟俺进营,控制军队!”
“喏!”外面的家仆如在军中一般。
“宫里情况怎么样?”常升在家丁的侍奉下一边穿着铁甲一边开口问道。
王八耻看看常升身后的人,没说话。
后者挥手,家丁们下去。
“公爷,奴婢多嘴。”王八耻看看左右小声说道,“那吕氏.......”
说着,声音再小一些,“老皇爷拉着主子的手,咳嗽着说,吴王为大明.....这时候吕氏和淮王就不让老爷子说话!”
“什么?”常升怒道。
“他们见不得咱们主子好!”王八耻说道,”自从太子妃走了,那吕氏就把主子当成眼中钉,防着堵着,主子想跟太子爷亲近亲近她都不让!”
说着,王八耻哭了两声,”他们巴不得主子死了,现在主子监国,他们说不定....."
“嘿嘿!”常升冷笑,“欺负俺常家没人呢?”说着,又是冷笑,“回去转告三爷,京城有俺在,有那么多太子爷的旧臣,那么多淮西的老将,没人能闹起来!”
“奴婢晓得!”
~~~~~
朱元璋躺在床上昏沉的睡了,呼吸还算平稳。
朱允熥慢慢把手从老人手里拿出来,给他盖上被子,悄悄走到外间。
寝宫外间,就是朱元璋每天批阅奏折的地方。看着和后世子紫禁城中的格局一样,应该说后来的紫禁城就是仿造应天的宫城。
见朱允熥出来,几个守在外面的中枢文臣们马上站起来,肃手倾听。
“皇爷爷只是急病,应该无碍的!”朱允熥小声道,“只不过这病太急,兴许有人会有不该有的心思。诸位都是皇爷爷亲手提拔上来的臣子,是大明的忠贞柱石,这个关头,稳定朝政还是要依靠诸位!”
“臣等不敢!”
“皇爷爷说让我监国,其实就是怕这个时候有人.......”朱允熥看看臣子们,“他老人家有病的消息,还是不要扩散的好,明白吗?”
“臣等明白!”
“诸位辛苦!”朱允熥点头说了一句,又转身回宫。
看着他的背影,文臣们对视一眼,眼中的嘉许不言而喻。
如此关头吴王能如此沉得住气,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都安排得妥妥当当,实在是心有沟壑。
莫说皇帝就只是急病,就算皇帝今天突然驾崩了,有了这些安排京城中谁又是吴王的对手?
中书舍人刘三吾忽然想起这几日朱元璋下的那些诏书,和吴王亲厚的常家,还有淮西一系的那些武将,纷纷重新回到大明的军中,掌握了京畿周边的兵权。
还有今日皇帝说吴王为监国,种种这些交织在一起。刘三吾顿时明白,皇储之事在皇帝的心中,已经有了定论。
现在看来,吴王是最好的人选。
皇明嫡孙,身份正统,不会引起诸藩的不服,又对天下有着名份大议。
而且吴王英武聪慧还在已故太子之上,小小年纪无论是城府还是手腕都是出类拔萃。
反观淮王朱允炆?
刘三吾摇摇头,以前他对这个淮王感官颇好,可是最近和吴王一比,淮王就是只知道读书,没有心机手腕,胆量似乎也差了许多。
而且今日在皇帝的病榻前,他们母子一唱一和真是昏招迭出。他们以为不让皇帝说出那句话,就还有希望?殊不知,他们是自己绝了自己的路。
文臣们心中各自思量的时候,一个面容清冷的男子被带了进来。
众人皆是一愣,随后面露鄙视,扭过头去。
“蒋大人,这边!”黄狗儿引路。
来的是锦衣卫指挥使蒋瓛,其实是皇帝的鹰犬,专门监视大臣大兴诏狱,是个不折不扣的酷吏。
蒋瓛也没看那些文臣们,小心的走入寝宫,在门口跪下。
朱允熥挥挥手,别的人宫人都走开,黄狗儿却拿着拂尘,立在朱元璋的床边。
“黄公公!”朱允熥冷笑一声,”去弄条热毛巾来,我要给皇爷爷擦脸!“
黄狗儿顿时一愣,随后在朱允熥的目光之下只觉得浑身发软,再也站不稳,堆笑两声,”奴婢这就去!“
等他走远。朱允熥走到蒋瓛面前,看着他清冷的面容,”你都知道发生什么了?”
蒋瓛看看朱元璋所在的方向,看看朱允熥点点头。
随后缓缓开口,”臣的主子是皇上,监国请吩咐!“
听话要听音儿,朱允熥咧嘴一笑,这蒋瓛看起来也是可以争取的。
”皇爷爷龙体有恙,我怕宫中有人不安分。“说着,朱允熥小声道,”在皇爷爷清醒之前,宫中一只苍蝇都别想飞出去!懂吗?“
”臣,明白!“
第41章
人心
朱允熥所作的一切,都是合情合理的同时,又没有半点出格。
现在是洪武二十四年,在他的记忆中朱元璋的去世是在洪武三十一年。
皇帝病了本就是大事,任何一个皇帝的病都会引起京城的震动,朱允熥所做的就是要维护京城的平稳,维护大明朝纲没有任何波澜动荡。
同时,他所做的,也要让朱元璋在病好之后,挑不出任何的毛病。
而且,现在也只能算是演习。将来真有一天,朱元璋驾崩,他要靠着这些可以依赖的力量,顺利的接管权力。
处理完这些之后,朱允熥再次默默的坐在朱元璋床前,老人那只手又从被子中露出来,他轻轻的握住,静静的看着。
”皇爷爷,您可把大伙都吓坏了,您快点好起来呀!“朱允熥小声说道。
与此同时,在寝宫的后面,御花园中,黄狗儿蹑手蹑脚的走了过来。
一个太监无声的从假山中出来,静静的站到一边。
”老祖宗!“小太监低声道。
”派人八百里快马通知燕王,老皇爷病了,让吴王监国!“此刻,黄狗儿的脸上完全没有那种在朱元璋身边时候的谄媚和小心,而是另一种趾高气昂的表情,”不管跑死多少马,都要快,听到了吗?“
”孩儿明白!“小太监答应一声,无声的消失。
随后黄狗儿看看左右,又穿过御花园,来到一处暗房之外。
”奴婢见过娘娘!“
“都什么时候了,公公何必多礼!”吕氏的声音响起,紧接着她和朱允炆同时从门里出来,“我们娘俩还要仰仗公公呢,您千万别这么客气!”
“奴婢就是奴婢,奴婢怎敢!”黄狗儿笑道。
“老皇爷到底如何?”吕氏盯着他问道。
“太医说是无碍了,最近要好好调养。”黄狗儿小声道。
吕氏脸上一僵,”吴王那边怎么说?“
黄狗儿压低了声音,“奴婢近不得吴王的跟前,但是奴婢知道吴王派人去了常家.......”
吕氏和朱允炆对视一眼,满是惊恐。
这就是他们和朱允熥相比另一个先天的劣势,他们没有真正的可以信任之人,而且是真正的有权力可以帮到他们的人。
而朱允熥则不同,他可是常遇春的外孙,军中那些跟随常遇春南征北战的杀才们,天然和朱允熥就是一条阵线上的人。
大明开国名将无数,可是其中最得皇帝信任的只有三个人,一个是如今老迈在家里不理事的发小汤和,一个是徐达,另一个就是常遇春。
这三人中又以常遇春最为骁勇,最得人心。而且常遇春这一脉武将中,现在风头正盛的,还正是朱允熥的舅爷,领大军在外的蓝玉。
一旦朝廷有变,朱允熥只要有一点登上大位的希望,他的身边马上就能聚集一群能征善战的武将。
其实,这都是其次,现在吕氏最后怕的是皇帝没事了,今天她情急之下打断皇帝的话,会不会被皇帝算后账。
她可是深知这位皇帝公公的脾气,杀起人来可不管你谁!
此时,黄狗儿又继续说道,“奴婢还看见,吴王见了锦衣卫指挥使蒋瓛!”
“皇祖父,真的无恙吗?”朱允炆忽然鬼使神差的追问。
“御医长几个脑袋敢撒谎!”黄狗儿小声说着,看看左右,“娘娘,淮王殿下,奴婢先告退了,老皇爷身边没人,奴婢还要去伺候!”
接着,他的身影隐没在黑暗中。
吕氏长叹一声,苦笑,“俗话说,关心则乱!今儿为娘害了你!”说完,落下泪来。
皇帝若是没说出监国的话死了,她成功了。她的儿子和朱允熥,有一番龙争虎斗。
但是皇帝无恙,她的所作所为,势必为皇帝所厌恶。
朱允炆虽然没什么心机手腕,可是宫中长大的人也不是傻子。
当下拉住吕氏的手,劝慰道,“母亲,都是天意!”说着,苦笑起来,“最是无情帝王家,本来孙儿深得皇祖父的喜爱,可是就因为一个嫡字,皇祖父却更中意转了性子的老三。”
说到这,拉着母亲的手,苦笑,“母亲,争不过就不争了。孩儿不想让您受累,等皇祖父醒了,儿子去求他老人家让儿子就藩,到时候母亲和儿子一块去封地,做个富贵闲人罢!”
啪,话还没说完,脸上就挨了一个耳光。
吕氏恨铁不成钢地说道,“稍有挫折就轻言放弃,未战先怯,你这十几年圣人学问,就是这么读的吗?我在这宫中小心谨慎的做人十几年,为的是谁?”
”你以为你不争就可以了吗?“吕氏继续说道,”外臣都在传言,皇帝要立皇太孙。你是皇长孙,你也有机会?“
说到这,她看向朱元璋寝宫的方向,狠狠地说道,”你以为你不争就能安享富贵?孩儿呀?你怎么这么傻,你自己都说最是无情帝王家,要是老三那个小畜生真的上位了,他会放过你?放过我吗?“
”这么多年,他一直在我眼皮子底下装傻充愣,心中早就恨透了我们娘俩,等他登上大位,你我母子只怕想痛痛快快的死都不行!“
”鹿死谁手还未可知!“吕氏冷笑,”只要有一线生机就不能放弃,监国?呵!他今日又是联络外臣,又是拉拢皇帝家奴,未尝不是把柄!只需要有人添油加醋,说不得皇帝也会对他多心呢?“
说着,吕氏转头看看朱允炆,笑道,”儿呀,叫人把宫里的佛堂打扫出来!“
”母亲,您这是?”朱允炆不解。
“娘要在佛前为皇帝诵经祈福!”吕氏笑笑,“你这个长孙,也要尽到孝道!”
朱允炆把心一横,“娘你说吧,让儿子怎么做?”
“和娘在佛前抄写孝经!”吕氏咬牙笑笑,“用血写!即便是皇帝心里恼了你娘,看在你诚孝的份上,也会高看你一眼!”
朱允炆看看自己瘦弱的手臂,点头道,”好!“
~~~
皇帝突然病了,今夜注定不会平定。
不是每个人都如朱允熥一般,知道历史的走向。
宫城之外,无数锦衣卫暗中把宫门看死,严加防备。
可是有人的地方就有人心,人心永远是最难防备的。
就像朱元璋的贴身太监黄狗儿,朱允熥一直以为他只是吕氏母子那一边的人,谁知道他还有另一个身份,燕王的人。
皇帝最亲近的人都是如此,何况锦衣卫呢?
看似严防死守之中,有人悄悄玩忽职守,一匹快马消失在夜色中,并且从容的出城,直奔远方。
皇帝病了,人心乱了。
这个普通的夜晚,无数火花在暗中交锋。
但是无论何种交锋,朱允熥都不怕,因为他有着父亲和母亲家族留下人脉。
京畿附近的驻军营地中,主帅的大帐都是灯火通明。
顶盔带甲的将军们,带着精锐的心腹坐在帐篷中,看着宫城的方向,等待着那里的命令。
除了朱允熥的舅舅们,还有他外家的姻亲们。
大明开国之后,为何只要朱元璋一杀人,就是成百上千的杀,是因为在二十几年的征战中,淮西的功臣们因为相互联姻,根本就分不开。
这些人一旦可用,是一股顺手的力量。
但是一旦这些人不能所用,就是一股威胁。
而对于朱允熥来说,现在他是这些人未来的升官发财的希望,这些人自然为他效命。
当然,这其中也有许多干脆就是脑子里只认太子嫡子的莽夫。他们没想过朱允炆母子会如何,他们只是单纯的以为,太子没了,绝对是太子的嫡子上位。
因为当初太子,也是老皇爷的嫡子。
不知过了多久,夜风渐停,天快亮了。
第42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