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67章

    朱棣莞尔一笑,再次把金杯里倒满北地烈酒,慢慢的推到一边。

    随后,看着自己的儿子,“若是没有你皇祖父的势,你怕他吗?”

    “不怕!”朱高煦摇头道,“爹,儿子谁都不怕!”

    “那咱爷俩就等,等他没有你皇祖父的势可以依仗的时候,把咱们丢的东西,抢回来!”说着,朱棣一指金杯,“喝了,喝完了回去睡,以后所有的事都憋在心里,不许对任何人说!”

    朱高煦看着金杯没有任何犹豫,直接一口气灌下。

    然后稚嫩的脸,被酒精刺激得通红,大口的呼着热辣的气息,倔强的不让自己咳嗽。

    “明天,咱们爷几个回家,回北平!”朱棣转头继续看着窗外的倒影,“这里虽好,毕竟不是咱们的家!”

    与此同时,深宫之中的朱允熥也没有睡,而是有些激动的翻开,老爷子交给他那一本薄薄的小册子。

    册子虽薄虽轻,却又重如泰山。

    因为这本子里是大明最为核心的军事机密,除了皇帝和几位心腹功臣之外,连兵部尚书都不可以知道。

    前兵部尚书就是因为对五军都督府索要大明兵马的兵册,遭到弹劾,罢官免职。

    借着灯光,朱允熥翻开本子,上面是工整的,密密麻麻的小楷。

    “在京武官,两千七百四十七员!”

    “军士,二十万六千二百八十人!”

    “战马,四千七百五一匹!”

    “在外武官,一万三千七百四十二员!”

    “军士,九十九万两千一百五十四人!”

    “战马,四万又三百二十九匹!”

    这是大明所有的军队数量,粗略估计了一下,总数超过了一百二十万。

    朱允熥不由得心中震撼,他是当过兵的人,自然知道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

    现在这些兵,可不是明末那些饭都吃不上的乞丐兵。而是实打实的开国之军,绝对的战兵,强兵,野战军。

    一百二十万军人,即便是现在卫所制度还没有崩坏,对国家而言也是一种巨大的负担。就算是现代社会,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没办法动员出如此多的军队。

    他们是动员,而大明这一百二十万军队,是无论敌人是谁,直接抽刀子就上的精锐。

    而且他知道,其实即便是这份机密的军士名册,数字也未必是对的。

    京中的军士和战马统计,略过了皇帝的十二卫。而朱允熥在蓝玉出征之前,去大营的时候,听蓝玉私下说过,京营中最为精锐的,当属老爷子麾下三万重装铁骑。

    除了皇帝的亲军,各地藩王的军队也没有进行统计。燕王的武装,秦晋宁王的边关脱产战兵。那些战兵完全就是职业军人,不像卫所的官兵,平日还要种地,他们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都在打仗。

    装备精良,指挥他们的也都是百战名将。

    如此算了下,大明可以动员,拉上战场的

    战兵,居然将近一百八十万人。

    一百八十万军队需要国家养活,由此可见大明的富足,而现在还只是大明开国的初期,是百废待兴的大明。

    “天下各卫马军月支米二石,步兵总旗一石五斗,小旗一石二斗,军士一石。守城者如数给,屯田者半之。”

    一石,就是一担,一百二十斤左右,明代一斤是十六两。

    “恩,军士四口之家以上,多一石。三口以下,六斗。月有盐,二斤,无家人者,一斤!”

    “岁给冬衣棉布棉花,夏天有夏衣夏布,出征时给予棉袄鞋裤!”

    朱允熥不禁有些心潮澎湃,怪不得大明开国初期,对强大的北元连战连胜,怪不得永乐时期,五次出征塞外,打得不可一世的塞外胡骑,匹马不敢北望中原。

    打仗打的就是经济,就是钱粮,大明对军士的供给如此全面,士兵和家人再无后顾之忧,谁不嗷嗷叫。

    而且这些粮饷完全脱离了文官系统,全部由掌管天下卫所,天下兵马大权的五军都督府发放。

    老爷子虽然出身不高,可见识超群。知道文官系统对于军队的危害,所以大明文和武完全的区分开来,用知兵的功勋将领领兵,设立卫所,让士兵闲时耕种,战时作战。

    ~~~~

    资料出于,明太祖实录,明食货志,大明兵制等书,不是我瞎编的。

    各位正月十五元宵佳节快乐。

    晚一点还有,谢谢大家支持。

    第31章

    名单这其中,固然有些弊端。

    譬如,卫所官兵一入军籍,则世代当兵。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样的政策也是后期大明承平,导致军卫败坏的导火索之一。但是后人看前人,不能站在上帝视角上看。这个制度不完美,但最适合现在这个初生的大明政权。

    而且古往今来任何一个国家,想要强大想要称霸,都必须有着大量的职业军人,这些人什么都不干,只会一个技能,那就是打仗。

    一百八十万精锐战兵,拉出来可以打吐蕃,可以进西域,可以远征塞外。这是何等的强大的国力,这是何等的强兵劲旅。

    可是激动之后,朱允熥又恨得咬牙切齿,祖宗留下一手好牌,竟然让子孙后代给打烂了。

    明朝末年,当兵的别说每月的粮饷,饭都吃不饱。这一切固然有国力衰退的原因,更重要的是,掌管天下卫所和兵马大权的五军都督府被文官集团颠覆。

    卫所成为了官田,进了文官们的口袋。朝廷给边关将士的粮饷,从中枢开始就层层剥削,到了地方能剩下三万两就是烧高香,还美其名曰漂没,损耗了。

    简直滑天下之大稽!

    朱允熥心里一边咬牙切齿,一边往下看。

    “设五军都督府,节制内外诸军,京城内外设置大小二场,分教四十八卫卒。”

    “

    每年又分调中都,山东,河南,各都司兵马入京操练。为功勋宿将统领,轮番于边关作战。”

    “京营兵马,重甲铁骑与神机营,为皇帝亲军。”

    “神机营肄火器,其中火铳三千六百把,火炮一百八十二门,子母炮盏口炮二百三十二门。”

    “五军都督府治下,工匠名额二十三万二千八十九名,分银,铁,铸铁(钢),钉铰,锡,穿甲等二十二行。其中,内设火药,神箭二局,为中军都督亲管。”

    “工匠所属内府兵仗局,军器居,及快加厂。各地军卫有工匠二万六千户,工匠每月工作十天,由官家之给月粮!”

    “军服所产,内廷织染局,神帛房,后湖(南京玄武湖)制造局。四川,陕西行省,浙江绍兴织造。”

    越往后看越是详细,卫所和纯野战部队配合下,大量的生产设计单位,和大量的工匠人员,都是为了保证部队的战斗力。

    “内库有铁,三千七百四十三万斤。”

    “天下设制铁所,江西进贤,新喻,分宜。湖广兴国,黄梅。山东莱芜,广东阳山..........各十三处。”

    “每年输铁,一千八百四十余万斤!”

    “内库有铅,三十二万三千斤。”

    忽然,朱允熥在这些小楷之外,看到了朱元璋的红笔批注。

    “开矿劳民伤财,凿山艰难,每年仅山东一地,役民两千六百六十多户,此为残民也!”

    “开矿利官不利民,若军需不缺,再开采,则为扰民,断不可取!”

    看到此处,朱允熥不由得笑了。

    老爷子还真性情中人,还真是始终站在百姓那边看待问题。

    这时代的开矿,其实危险系数极高,就是拿人命填。

    “京营库中有棉布,五十四万余匹,棉花十一万斤!”

    “中都卫所,棉布二十七万八千匹,棉花五万六千斤!”

    “辽东卫所士卒,十万二千一百八十二人,有棉布四十三万匹,棉花三十六万七千斤。”

    “嗯?”看到这里,朱允熥眼神一缩。

    “四叔的家底,可是不少,光是棉布就是四十多万匹?”

    棉布比真金白银还值钱,老爷子起家的地区就是中国最善于织造棉布的地区。而棉花棉布正是目前大明经济的命脉所在,也是对周边藩国最大的技术优势。

    棉布,也是一直是江南代替银钱用来交税的必需品。

    衣食住行,衣始终是排在第一位的。洪武二十三年,蓝玉出征塞外,十九万大军大胜回朝的时候,赏赐棉布三十余万匹,引得近二十万大军山呼万岁,深宫之中,都能听到外面震耳欲聋的欢呼声。

    布,就是钱。

    一匹布,足够一个职业军人,一年家庭的吃用。

    暂时放下这些,朱允熥继续往下看。

    “军费来源开支明细!”

    “两江两淮盐税,折每年一千二百余万两,分发九边京营,及五军都督府工匠,矿山等处。”

    “总计天下税粮,共二千九百四十三万余石。浙江二百七十五万二千余石,苏州二百八十万九千余石”。

    “苏州这么多?”

    朱允熥有些惊诧,苏州一地的税粮,竟然超过了最富裕的浙江整个行省。

    不过想想,随即释然。

    老爷子不大喜欢江浙之人,尤其是苏州人。

    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这些人当年支持的可是张士诚,尤其是苏州百姓,在张士诚死之后还给他建祠堂,民间私下称张王。

    所以洪武开国至今,老爷子年年多有免除天下两税的德政,但是对于苏州以及原来张士诚根据地的赋税,却从没有减过,而是一直加。

    但是,更主要的原因是,这个地方太有钱。

    他们的钱还是来源于棉花棉布,江浙之地,苏州,松江,杭州,嘉兴,湖州等地为天下棉布产地的中心。毫不夸张的

    说,这里产出的棉布总和,超过了这个时代,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

    而且这些地区还不是传统的

    男耕女织,是由商人牵头,设置棉布厂,雇佣织布工人,甚至许多妇女也抛头露面出来工作。

    小厂数十人,大厂上千人,每日清晨而起工至半夜。半夜之后,第二班工人继续上阵,人停织布机不停,彻夜织做。

    这些地方的赋税统一用棉布代替,由此可见他们的富到了什么地步。

    老爷子天生对于太有钱的人,没啥好感,这是事实。

    不但对这些地区加税,而且限定这些地区的有钱人,不得出来科考做官。

    乍一听,似乎是暴政。但是结合明朝灭亡的原因,朱允熥也能多少体会出一点老爷子的良苦用心。

    江浙之地的财阀,在家中没有子弟做官的情况下,都可以通过巨大的财力在朝中买到为他们代言的支持者,若是他们的子弟做官了,那岂不是在国策上,更要倾斜于这些富裕的地区?

    加税之外其实也有德政,老爷子定下不收取商税的政策,使得这些人越来越有钱。

    等老爷子死后,不许这些有钱人做官的命令成了一纸空文。

    要知道穷人的孩子,和富人的孩子,不可能在一个起跑点上,所受的教育根本不可能一样。

    洪武之后,江浙地区的财阀为了子弟能做官,拼命的建学校,遍请天下大儒名师,开设学校给子弟讲学。

    甚至一个地区,所有的富商把钱结合在一起,专门挑选出家乡中善于读书的子弟出来,免费读书,为的就是让他们有功名。

    有了功名的读书人可以做官,做官的人可以免税有特权。而那些读书更好,考取了进士及第,能进入中枢的江浙子弟,更成了地方上官商勾结的保护伞。

    这些人,在后世有个大名鼎鼎的名字,东林党。

    东林党是导致明朝财政枯竭,党政不断陷入困境的罪魁祸首。

    南宋年间,天下茶叶的关税每年高达两百万两,而在明朝,却只有每年近乎二十万两,不足十分之一。而且其他关税,也都收不上来。

    可是要知道,大明时期是全世界的白银都疯狂朝中国流入的时候。虽然明朝不重视海上贸易,而且老爷子对于不种地的人,有天生的鄙视,但是交易额却远超各个朝代。

    全世界的白银都到了中国,用来换取中国的棉布,丝绸,瓷器,茶叶等,可是中央却收不上税来,根源在哪里?

    就是东林党。

    他们把持朝政,利用自己的地域出身优势连成一片,每当皇帝要收税的时候,就会用祖制抵抗。皇帝可以杀掉他们其中一个,但是每杀一个,会有百个补上。

    巨大的经济能力转化为教育,江浙大财阀代言人东林党,源源不断的成为大明官僚集团的主力。

    当官之后,他们利用特权回报家族,损失了国家的税收,让地方的

    财阀从中渔利。商税这个支撑国家经济体系的支柱,成了一纸空文。

    财阀有钱但是百姓依然生活困苦,江浙地区的百姓也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的田地被兼并,只能做工。可是做工得到的酬劳,还不足以让一家人衣食无忧。

    中枢没有钱,必然要加税。

    官商勾结的税收不上来,只能强加在天下穷人身上。就算大名鼎鼎的

    张居正,所行的税法,也没敢触及江浙财阀和东林党的

    利益,负担都转嫁到了百姓身上。

    到了明末崇祯年间,国家一年的税收才三百多不到四万两,而辽东地区一年的军费,就要占去三分之二。而在大明境内,还有李自成,张献忠等流寇要剿。

    没钱,哪里来的军队!

    没钱,军队怎么打仗!

    老爷子出身不高,但是却看到了两百多年之后的事。他或许不知晓什么儒家经义,但是他熟知人心,深知人性的贪婪。

    他限定地方财阀家族的子弟做官,做大官。是为防止有这样的

    危害,但是没想到,正是他担心的东西,导致了他建立的大明帝国就此灭亡。

    而那些翰林出身,财阀家族捧出来的东林党人。也远没有明初这些文人的骨头风气,南京城外东林党人跪迎皇清进城,抢着做官。

    天下可以没有皇帝,但是不能没有官僚。

    东林党人以为无论谁做了皇帝都要靠他们治理地方,靠他们在富庶的江浙地区给中央弄钱,但是他们错了。

    苦寒之地的满洲人,可没有大明朱家那么好说话,也没有什么不收商税的祖宗制度。

    从顺治到雍正,三代皇帝对江南财阀举起了血淋淋的屠刀,你想要特权?你想不交税?你想玩过去糊弄朱家那一套?你们想把持朝政?你们想要话语权?

    死去吧!

    江浙之地大财阀,大官僚家族人头滚滚,东林党人这个大明的毒瘤,直接被满洲八旗给踩碎了。

    从此之后,他们乖乖交税,交钱。

    不然从顺治到乾隆,清朝前四个帝王,屡次发动战争开疆拓土的钱,是哪来的?后期嘉庆道光镇压白莲教,平息边疆叛乱的钱,是哪里来的?

    到晚清,从鸦片战争开始,每年高达上千万两从国外买军火的钱,屡次编练军队,垂死挣扎了几十年的钱,哪来的?

    看到此处,灯火下朱允熥双眉紧蹙。

    提笔,开始在一张空白的纸上写道。

    老爷子对苏州加粮税,是暴政,不对。

    但是不收商税,更是不对。

    大明不能够有免税的阶级,更不能有把持朝政的文官集团。

    堵不如疏,要把地方财阀的力量,转化为国家的力量。

    放下笔,按耐住心中的思绪,朱允熥继续往下看。

    “五军都督府,中左右前后五都,掌管天下卫所,兵马!”

    这不单单是一个军事集团,而是一个集军政为一体,专用做战争的军事部门,相当于后世最高参谋总部。

    “左军都督耿炳文,都督同知安陆侯吴杰,都督佥事刘真。”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