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191章

    那大汉还没喊完,外边直接飞来一脚,那大汉直接被踹到了稻田里,扑通一声,压垮了许多了稻穗。

    踹飞汉子的武将,曹国公李景隆弹弹腿,脸上满是狰狞。

    那汉子突然出现,对皇太孙破口大骂,他李景隆如何忍得了?

    “来人,把这种狂妄之辈拿了,送应天府去!”李景隆回身说道。

    但是他话还没说完,整个人直接被旁人一脚踹到了稻田里。

    老爷子一脚踹出去,还不解恨,骂道,“滚一边去,谁让你踹人家的,你腿那么欠?人家不过一老百姓,能有啥坏心........”

    李景隆从稻田里出来,“臣..........护主心切.............”

    “我地稻子!我地稻子呀!”

    这时,那被李景隆踹到稻田里的汉子,也站起来,看着倒了一片的稻子哭道。

    “我地稻子呀!都倒了,这可怎么活?”

    “哎!嚎你老娘!”老爷子转头大骂,“倒了又不是死了,扶起来就完了吗?你七尺高的汉子,淌什么马尿!若你觉得亏,咱补给你银钱就是了!”

    “谁要你的钱?”汉子弯腰,一边扶着倒下的稻子,一边哭道,“这稻子,是我和婆娘起早贪黑伺候起来的,比对儿子都好!”

    汉子用胳膊抹下脸,“你们这些人,随便薅我家的稻子,还要打人,有种别跑!”

    “犟种!”闻言,老爷子咧嘴笑了起来。

    “你家种了多少地?”朱允熥在老爷子身边笑问。

    “六亩!咋了?”汉子依旧在田里,说话很是不客气,眼神跟看仇人似的。

    朱允熥不以为意,这时代就是如此。你路过人家田地边,手欠薅人家的庄稼,就该挨揍。

    粮食,就是命!粒粒,皆辛苦!

    “六亩都是水田?”朱允熥又笑问。

    “两亩,其他都是坡田!”汉子爱惜的把压倒的稻子扶起来,又骂道,“你们压倒这些,够给我老娘熬几碗浓粥了,杀千刀的!”

    “你家今年的收成,我都买了!”朱允熥在田埂上说道,“我出双倍的价钱。”

    汉子扶着稻穗的手一愣,憨憨地说道,“都卖给你,我自家吃啥?还要留下粮食给皇上交税呢?”

    “免了!”老爷子大笑着摆手。

    汉子大眼珠看看老爷子,“你老头真敢..............”

    “给你双倍的钱,粮食还都给你!”朱允熥生怕这汉子说啥不好听的,笑道,“压了你点庄稼,我们爷俩赔你六亩地双倍的价钱,这地里的粮食,也还都是你家的。”说着,笑笑,“这回,心里痛快了吧!”

    汉子已是愣住了。

    老爷子笑得前仰后合,对朱允熥笑道,“大孙,这小子是个傻冒!”

    “不信?”朱允熥对田里的汉子问。

    汉子摇摇头,甩动一地汗珠。

    “给他!”朱允熥努努嘴。

    李景隆从怀里掏出一个袋子,叮啷乱响,直接扔过去,“你小子祖坟冒烟了,接着!”

    嗖,啪唧!

    那汉子没接住,直接掉在了稻田里,本就不干净的衣服,溅了一身,泥水飞了一脸。

    可他也顾不上,直接弯腰捡起沉甸甸的袋子,打开之后顿时呆住了。整个人石化了一样,好似雕塑一般。

    “够不够?”朱允熥笑着大声问。

    汉子硕大的头颅,艰难的点点,然后萝卜粗的手指头,伸进袋子里,捏出一块银光闪闪的东西。

    狐疑的送到嘴里,狠狠一咬,眼中迸发出别样的光。

    “嘿嘿!”汉子张嘴,露出一口黄牙,傻子一样笑着,“朱大头!”

    第70章

    胡老三(1)汉子咧着豁牙的大嘴,眯着眼睛,憨厚的大笑,“朱大头?”

    顿时,周围一片抽气之声。

    老太监朴不成气得浑身打摆子,曹国公李景隆眼皮嗖嗖的跳,一众侍卫大惊失色。

    连朱允熥都有些发懵,这汉子忒大胆!

    可是他瞧瞧老爷子的脸色,却没发现异样。

    老爷子不但不生气,反而背着手站在田埂上,笑呵呵的问道,“你个汉子胡沁啥呢?好好地银元,为啥叫朱大头!”

    汉子把沾了口水的银元仔细的擦擦,然后小心的揣进怀里,用手死死的捂着,大声道,“老百姓都这么叫呀!这银元上头是老皇上的像,不叫大头叫啥?”

    “哈哈哈!”老爷子笑出声,“哦,有皇上的像就叫大头,那以后换皇上呢?”

    汉子蒲扇般的大手挠头,憋了半天,“以后换换上,那就是换咱大名皇太孙呀,那就叫.............朱小头?”

    “好,说得过,有道理!”老爷子大笑,拍拍朱允熥,“大孙,朱小头,哈哈!”

    朱允熥看着那汉子,暗中咬牙。

    这年月,百姓们说啥,即便是官上听了,也不会较真,大多是听了一笑。民间百姓的言论环境,要多宽松有多宽松。真要是哪个不开眼的官,因为这些给百姓治罪,保不齐就把自己官帽子弄飞了。

    在老爷子和一众当权者看来,老百姓说两句闲话,能算啥?说闲话,总比暗地里骂你强。

    半晌,朱允熥嘴里冒出一句话,“这名,忒不雅!”

    “雅管蛋用!”老爷子笑道,“钱是给老百姓用的,爱叫啥叫啥。再说了,别看老百姓叫的粗俗,可是拿钱的模样欢喜呀。若是咱爷俩弄一堆劣钱出来,百姓们面上不敢说,心里都在骂咱爷俩是..........猪八戒?”

    “爷爷圣明!”朱允熥笑着奉承一句。

    心中却说,这是无知百姓这么叫,您老不以为然。要是有哪个当官的,或者读书人敢这么叫,您不杀他全家?

    “那汉子,钱收好喽!”老爷子又对田里捂着口袋的汉子笑道,“够赔你这田的吧?”

    “够了够了!”那汉子不停点头。

    怀里可是响当当的银元,别说他这几亩地,就是翻十翻,怀里这三十来个银元都够够的。

    “您老..........说话算数?”那汉子犹豫下,憨厚的目光中带上些狡黠,问道,“给了钱,真不要我地里的粮食?”

    老爷子眼珠转转,笑道,“老子一辈子,唾沫星子落地就是钉,骗你?”说着,指下天上的日头,“不过嘛,眼看到饭点了,你不招待咱们去你家吃一顿?啧啧,钱你拿了,粮咱也不要,吃顿饭不为过吧?”

    朱允熥知道,老爷子爱的就是这一口。在民间吃饭,可比在宫里香多了。所以当下也不出言劝阻,任凭老爷子怎么高兴怎么来。

    那汉子听了,微微一愣,然后看看朱允熥和老爷子一行七八个壮汉,有点犯难。

    “呀,都是壮爷们呢,得吃多少!”汉子咬牙小声嘟囔两句,随后重重一跺脚,“行,今儿我胡老三命好,碰着你们这群贵人了,不就是吃顿饭吗!走,家里去,我让婆娘去买鱼,蒸饭!”

    说着,忽然咧嘴笑道,“一看老人家就是富贵的大财主,家财万贯!”

    说完,走上田埂,前头带路。

    “这汉子,你看他傻,成精了!”老爷子笑道。

    朱允熥也笑道,“最后一句话是点咱们呢,让咱们不好意思吃完一抹嘴!”

    爷俩慢慢的跟在叫胡老三的汉子身后,带着护卫等人,溜溜达达的朝不远处,一个飘着炊烟的小村庄走去。

    天高云远,风吹湛蓝,炊烟成线。

    村庄边上的田地,都是忙活的农人,一路上打招呼的声音络绎不绝。通往村庄的道路坑坑洼洼,几个穿开裆裤的孩童拿着簸箕,小心的搓着地上的牛粪,鼻涕吸溜吸溜的。

    “好哇!好哇!”

    老爷子看着周围,不住点头微笑,“这才是人间烟火!”

    一群陌生人进了村子,庄子里的都有些惊奇,老太太们在远处窃窃私语,指指点点。孩子们好奇又畏惧的远远跟着,眼神不停的打量。

    “老三,家里来客人了?”迎面过来一个挎着篮子的老太太问道。

    胡老三捂着鼓囔囔的胸口,“老婶子,我城里的亲戚!”

    “你就吹吧!”老太太给了一个嫌弃的眼神,“你们家祖宗八辈都没出过村儿,哪来的成立亲戚!”说着,在经过老爷子一行人时,还在老爷子身上扫了两眼,笑道,“这老哥,长的倒是敞亮!”

    “哈哈哈!”老爷子又是眉开眼笑,“妹子,咱年轻时候长的更敞亮!”说着,背着手还往那边凑凑,笑道,“妹子,你年轻时候,肯定是也庄里一枝花!”

    “那是!”老太太骄傲的一笑,“提亲的人,踏破我家的门槛子!”

    老爷子来了兴趣,凑过去,“你今年多大...........”

    朱允熥一捂额头,赶紧拉回来,“爷爷,您不是要去吃饭吗?”

    这时,前面的胡老三回头笑道,“那是我们村的张大婶子,守寡二十多年了,跟儿子一起过呢!”

    老爷子点点头,人家都走远了,他还站在那,背着手回头看,嘴里,“嘿嘿,嘿嘿!”

    片刻之后,胡老三家到了。

    一个收拾得还算利索的小院儿,三间还算宽敞的稻草房,院里拴了一头无精打采的驴,见来了生人,扯开脖子抑扬顿挫的大叫

    。

    “啊!!!!啊啊啊..........”

    “叫你娘!”胡老三上去一脚,对院子骂道,“人呢,死哪去了?”

    “爹回来了!”

    呼啦一下,屋里跑出三四个娃子,把他团团围住,紧接着一穿着补丁衣服的妇人快步出来

    。

    见有许多外人,那妇人吓了一跳,“当家的?”

    “没眼力见的,来客人了!”胡老三大声道,“去,村口买鱼,卖豆腐去!”说着,又咬牙道,“称点酱油,猪油也买点!”

    那妇人攥着围裙,“家里哪有钱?再说,不年不节的...........”

    “让老子没脸是吧!”胡老三大怒,“床底下不是藏着十几个大钱呢吗?去,买去!”说着,回头对老爷子和朱允熥笑道,“老人家,小少爷,让你们看笑话了,乡下女人没见识!”

    其实,此刻朱允熥心里挺不是滋味的。大明虽然如今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可农人百姓也不过刚刚能吃个大半饱而已,远远谈不上富足。

    任何时代,最后富起来的,始终都是农民。最累的,最不起眼的,也都是农民。

    要求最少的,也是农民。

    付出最多的........

    最被遗忘的.......

    纵观上下千年历史,人间最多的就是这样只有几亩田地,始终在温饱线上挣扎的农民。

    他们所求的也最少,只要一个安稳的世道,只要老天爷善待,只要轻徭薄赋。

    “强国富民之路,任重道远!”

    朱允熥再次打量这个京城外,不起眼的小村庄。看着那些虽然清贫,却满怀希望,勤恳耕作的农人们,心中百感交集。

    “真正的好君王,不只是所谓的赫赫武功,最重要的是,百姓家中粮,身上衣!”

    想到此处,朱允熥握紧拳头。

    似乎看出他心中所想,老爷子拍拍他的肩膀,在他耳边轻声说道,“比刚开国的时候,强了不少。起码百姓们还有余钱,称点酱油常常。以前战乱的时候,盐都吃不起!”

    说着,老爷子也叹息一声,“咱老了,有些事力不从心。往后,这天下人,都要指望着你!记住,咱朱家世代都是穷人,座了天下也不能忘本!你曾祖太祖当年过的日子,还不如他们!咱朱家坐了天下,就要善待天下穷人!”

    第71章

    胡老三(完)“爷爷,孙儿永不忘!”朱允熥正色道,“孙儿,不但会要永远记住,还要让子孙后代也记住,让他们知道天下人的艰难!”

    “好孩子!”老爷子赞道。

    这时,胡老三打发了婆娘去买鱼之后,回头笑着说道,“老爷子,小少爷,几位,你们随便坐!”

    院里有些乱,老爷子也不嫌弃,拉着朱允熥坐在仅有的两个藤椅上。其他人围成了一个圈子,戒备的看着周围。

    那胡老三则是捂着胸口,走进草房,对正房那间轻声道,“娘,我回来了!”

    里面传出一个老妪的声音,“不在地里干活,这么早就回来。听外面那么大动静,谁来了?”

    胡老三推开门进去,随后里面发出一声惊呼。

    紧接着是老妪骂人声,“你想气死我?无端收人这么些钱财?你当我老糊涂了吗?我是怎么教你的,咱们虽然穷,可是要穷得有志气,要有良心!”

    显然,是胡老三要把银元给老娘,他老娘惊吓之余,以为是不义之财。

    胡老三辩解声中,一个头发花白的弯腰老妪推开房门,拄着拐缓步走出,浑浊的双眼看着院里,谦卑的说道,“贵客,我家孩儿少不更事,心眼糊涂。不过是压了些庄稼,怎能收这么多钱!”

    说着,拎着钱袋子,颤颤巍巍的说道,“快快拿回去,这钱我们不敢受!”

    是个明事理的老人家!

    朱允熥站起身,笑道,“老人家,胡三哥没和您说明白,这钱呀不是白给的,你买你们家几亩地粮食的!”

    老妪愕然,“那也不用这么多,我家那点地,才有多少粮食!”

    朱允熥想想,又道,“不光是买粮食的,您家地里的稻子,种得都比别人家的好,穗比旁人家的大。我家里也有些田地,想着明年请胡三哥也去种种。庄稼把式也是手艺活,他种得好就是有能耐。这钱,就是给他的工钱!”

    “当真?”老妪还是有些不信,“可这也太多了!”

    “老姐姐,你收着吧!”老爷子也开口道,“能把庄稼种好,都是不外传的秘方,咱花点小钱得了你家种地的诀窍,咱高兴还来不及呢!”

    “他有啥秘方......不过是...........”

    “娘,您放心吧,这钱来得明白,您回屋歇着吧,一会给您炖鱼!”胡老三连忙把母亲又搀扶回去。

    等安顿好自己母亲,胡老三出来,又是憨厚的一笑,“让老爷子笑话了!”

    “有啥笑话的,你娘是个明事理的人。”老爷子笑笑,看看他,“你也是个孝顺儿子,有钱了知道先给老娘!”

    “家里娘最大,不给娘给谁!”胡老三蹲在门槛外,咧嘴笑道。

    老爷子也是一笑,随口问,“你爹呢?”

    “我爹早死了,修城墙时摔死的!”胡老三叹气道,“死了二十多年了!”

    顿时,老爷子脸上的笑摸样就没了。

    大明立都于应天府,在原来的基础上,历年数次扩建。干活的,都是京畿附近的百姓民夫。

    “官上,没给抚恤吗?”老爷子沉声问道。

    “给了,家里那两亩水田就是给的抚恤!”胡老三笑道,“咱大明皇上好哇,拿我们这些百姓当人。村里说老人说,以前大元皇上在的时候,人死了就死了,跟死个畜生没分别。托生在大明朝,死了还有田地给。这可是水田,花钱都买不着的!”

    说着,又笑起来,“这两亩水田可顶了大用,那时候我小,我娘拉扯我不容易呀。靠着这点米,每年换粗粮,又养活点鸡鸭之类的,才让我没饿着。等我大了,用两担大米做聘礼,给我娶了个媳妇!呵呵!”

    老爷子脸色缓和一些,嘴里小声骂道,“狗靠地!”

    旁人未必能听到,可朱允熥听了个真切,不过老爷子骂的是谁,只有老爷子自己心里清楚。

    农人百姓,既要负担国家赋税,又要负担徭役,一辈子没个闲的时候。

    朱允熥看着院中的物件,还有几个躲远的孩子,不愿老爷子心里再难受,开口问道,“胡老三,你家里六亩地,去了皇粮,家里还够吃吗?”说着,指下几个小孩,“再大点,可都能吃得很!”

    胡老三看看几个儿子,眉头皱起来,但也还是笑着,“穷人家有穷人家的活法,如今世道太平年景好,河里的小鱼,地里的粮食,山里的野菜混着吃,怎么都饿不死。等他们大些,也是壮劳力,实在不行进城去码头上扛包裹,也能混个肚儿圆!”

    “虽说吃的多,可没壮劳力不行,人多了才能日子好!”胡老三有着质朴的生活观,继续笑道,“今日又得了老爷子赏的银钱,回头再置办些地,饿不着!”

    百姓呀,即便怎么苦,都没放弃过对生活的美好希望!

    老爷子又开口问道,“你一年交多少皇粮?”

    胡老三一愣,萝卜粗的手指算了半晌,苦着脸,“我也不知道,反正里长和官上说交多少,我就交多少?”

    朱允熥笑道,“你这浑人,不怕人家骗你,让你多交?”

    “谁敢?”胡老三瞪眼道,“咱大明的皇上,杀贪官那叫一个狠呢!他老人家让交多少,谁敢给加码?前些年,隔壁庄子上有个收粮的,大斗换小斗,让皇上他老人家,把全家都给宰了!”

    说着,胡老三一咧嘴,“有咱大明皇上在,欺负老百姓可不成,他们长几个脑袋!惹急了,我头上顶着大诰,告状去!”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