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421章

    “四哥,侄儿和平将军,奉旨前来送您!”唐王朱桱开口道。

    “皇上让你们来的?”朱棣微感诧异。

    那日从宫里出来,他就病了。藩王进京该有的觐见仪式,赐宴等礼节全部全部搁置。本想着病好了再说,却不想昨日宫中突然来人,传了老爷子的话,他只能仓促出京。

    不想,皇上那边,却派人来送!

    一时间,朱棣心中隐隐有些热乎乎的。

    “四哥,皇上口谕!”唐王朱桱后退一步,垂手道。

    “臣朱棣,聆听圣训!”朱棣也垂手站好。

    “皇上说了,四叔你这次来的匆匆,走也匆匆,礼数上委屈你了!”唐王朱桱朗声开口,“不过,咱们君臣叔侄亲近,不在这个上。朕曾和你有言在先,天地之大,广阔无垠。若将来四叔为大明开疆拓土,得胜还朝之时,朕出城三十里亲迎!”

    朱棣抬头,转身回望宫城方向,拱手道,“臣,谢恩!”

    “先别忙谢!”朱桱又道,“皇上还有礼物给您!”说着,朝后身后,一柄宝刀被锦衣卫双手捧上。

    顿时,朱棣眼神一亮。

    那柄宝刀他再熟悉不过,乃是他亲斩鞑酋所获,是北元皇族世代相传的宝刀。

    洪武二十六年进京,正赶上老爷子的寿辰作为寿礼贺上。

    那一年,那一回,也正赶上老爷子册立吴王朱允炆,为东宫皇太孙。

    “皇上说了,宝刀要赠英雄!”朱桱双手奉上宝刀,笑道,“皇上还说了,如此利器放在宫中,不过是件玩物。明珠蒙尘,暴殄天物!”

    “此等杀人利器,当和您一块,驰骋疆场,为大明披荆斩棘,震慑四方!”

    “皇上还说,好男儿当如刀,挥洒热血。岂能禁锢一处,自封锋芒!”

    接过宝刀,朱棣一时间,竟然有些百转千回。

    再回望宫城,想起那天朱允熥所说的话,竟然有些不能自己。

    这些年,绞尽脑汁的和对方为敌。现在想想,那些拙劣的算计委实有些可笑。

    “天下无主之地,等着大明男儿开拓进取。大明所到之处,就是大明!”

    一股豪气在朱棣心中燃起!

    他朱棣,从小立志做大明的宝刀利刃。今日,仿若又找回了当初的初心。

    “四哥,一路顺分,珍重!”

    看着眼前情真意切的弟弟,朱棣心中暖流涌动,“二十三弟,后会有期!”

    忽然,朱桱张开双臂,众目睽睽之下,竟然一把抱住了朱棣,还在他后背拍拍。

    朱棣满脸错愕,这辈子还没有谁和他这么亲昵过,一时间竟然有些不知所措。

    “皇上说了,让弟弟给您一个拥抱!”唐王朱桱爽朗的笑道。

    朱棣想想,然后也笑着张开双臂,轻抱对方。

    “得空了,来北平,四哥带你打猎去!”

    “四哥,保重!”

    “二十三弟,你也保重!”

    大明门下,朱家兄弟难得的亲情流露。

    “走了!”朱棣又环顾一圈,“牵马来,本王要骑马!”

    不等战马牵来,大将平安笑道,“臣,和燕王千岁同行!”

    “怎么,你平保儿送我?”朱棣揶揄的笑道,“我认得回北平的路!”

    “臣是和您同路!”平安笑道,“臣去高丽赴任。”说着,又笑道,“颍国公故去后,皇上钦点了臣为高丽总兵官。”

    朱棣翻身上马,大笑道,“那可是好差事,在那边你平保儿就是土皇帝了!”

    顿时,平安大惊失色,目光左顾右盼。

    “哈哈,看你那胆儿!”朱棣大笑。

    平安摇头苦笑,“燕王,你当臣是您?”

    随后,两人翻身上马,并肩前行。

    “高丽是享福的地方,百八十年都没长的,安逸是好安逸,但还不及边关来的快活!”朱棣大声道。

    “臣奉旨去高丽,除了担任总兵官之外,还奉旨练兵?”

    “练高丽人?”朱棣诧异。

    “有高丽人,也有咱们大明士卒!”平安继续道,“皇上的意思,最好练出一只能出海,能在港口登陆的劲旅!”

    朱棣想了片刻,忽然纵马靠近些,低声道,“可是又要用兵?走海路?打谁?”

    “皇上没说,就交代练兵!”

    朱棣在马上沉思,“走海路,那就是从高丽出海喽?高丽出海揍谁?倭国?”

    第65章

    殿试“可是倭国?”

    听朱棣如此问,平安笑而不语。

    “你倒是说话呀!”朱棣横眉怒道,“是不是!”

    “王爷说是就是,臣不便多言!”平安笑道。

    战马脚步轻快,马背上的朱棣却在沉思,许久之后开口道,

    “平保儿,这事你要劝劝皇上!”说着,继续正色道,“海上毕竟不比陆上,遇上风浪咱们大明的重甲铁骑,火器都没有用处!”

    “隔海如隔天,元世祖时天朝兵威何等鼎盛,可还不是在倭国那吃瘪了?”

    “打仗这事不是闹着玩的,皇上不知深浅,你们可都是打了一辈子仗的,其中厉害你们该知道。耗费军费倒是没什么的,可堕了大明的脸面,让儿郎们无辜送死,那可就是罪过!”

    说到此处,朱棣长叹,“再说,那鸟地方,打下来干嘛?还他娘的倒贴粮食!”

    平安默默听着,只是笑。

    心中想想,就开口道,“所以皇上才命臣,先选用整编高丽悍卒!他们高丽和倭国,可是世仇。早先高丽还李氏党争的时候,倭国那边就放话,说什么高丽占据百济旧土,当早早归还!”

    朱允熥让他和朱棣同路而行,就是打算让他把这些话说给朱棣听的。

    “嗯?”朱棣表情一滞,随后笑道,

    “对,高丽人不值钱,死多些都不心疼!”说着,眉头皱起来,“可是,一旦用兵,可是两国大战,光靠高丽人,怕是顶不了什么大用!”

    平安又笑道,“倭国那边,估计也快打起来了,也就这一年半载的事!”

    这等用兵的事,朱允熥自然要和五军都督府的武将们商议出周密的计划来。再加上平安去高丽担负重任,自然不可能瞒他。

    当下,当着朱棣面,就把朝廷这边的谋划,说了几分。

    “皇上的意思,那边打成一锅粥,咱们呢一开始是借着保护商人的名义,靠近海港。然后,等他们打得快分出胜负来了,再出兵调停!”平安笑道,“此战,攻心为上!”

    朱棣何等人,听了平安的话之后,心中已经明了。

    在马上沉思半晌,徐徐开口,“这手段,当真了得!”

    而他心中的潜台词则是,真他娘的坏透了。

    倭国那边幕府以下犯上,乱臣贼子。因为倭人早先称臣了,所以大明就有居高临下,指指点点的资本。暗中给倭人枪炮军械资助,让他们自相残杀。谁弱就扶谁,让他们杀得难分难解。

    然后用高丽人当炮灰,等双方杀到两败俱伤了,大明再以天朝之名出兵。

    这计策,从骨子里就透着蔫坏!

    “那打下来之后,和高丽一样设总兵官,封藩王?”朱棣又问。

    “这臣就不知道了!”平安笑道。

    朱棣又想想,“鸟不拉屎的地方,谁愿意去呀?”

    “可未必!”平安笑道,“听说那地方盛产白银,有许多银山呢!”

    ~~~

    且说,唐王朱桱奉旨在大明门送燕王朱棣之后,返回宫中。

    刚走到御花园边,就听到里面传出欢快的笑声。

    老爷子笑呵呵的坐在柱椅上,看着二十四二十五他们,拿着撵拍,带着六斤和小福儿,撵着树上的知了猴儿。

    朱允熥则是坐在老爷子边上,小声的说着什么,引得老爷子频频点头。

    “回来了?”目光见到朱桱,朱允熥回首笑道,“送走了?”

    “是!”朱桱躬身道

    ,“皇上的口谕,臣也已经传了!”

    “他说什么没有?”朱允熥问道。

    “倒是没说什么,不过臣看四哥的模样,倒是挺高兴的!”朱桱回道。

    老爷子在一边,忽然用扇子拍下朱允熥的脑袋,“你干啥呢?”

    朱允熥揉着后脑勺,讶然道,“孙儿和二十三叔说话呢!”

    “你知道他是叔呀?”老爷子斜眼看他,“弄君臣父子那套,你朝堂上弄去,别在咱跟前。”说着,对朱桱笑道,“小二十三,去,你个子高,帮着黏知了猴去!”

    唐王朱桱笑笑,先摘了头上的纱冠,然后撸起袖子,加入那群大呼小叫的孩子之中。

    “老祖,老祖!”六斤抱着个罐子,跟老爷子大呼小叫,“抓这些知了猴作甚呀?”

    老爷子笑笑,“吃呀!”说着,摇着蒲扇继续大笑道,“一会呀,就把你馋的舌头都吞了!”

    “吃?这是虫子呀!”六斤苦着脸,看着怀里的罐子,然后看看左右,小心的掏出一个半死不活的知了猴来,送到小福儿的嘴边,“你吃!”

    小福儿白他一眼,皱着鼻子道,“你是不是傻?”

    他俩这副模样,又惹得周围大人们一阵哄笑。

    这时,朴不成带着宫人,抬了一个小炭炉和一些瓶瓶罐罐过来。

    “来,咱爷俩动手!”老爷子笑道。

    随即,朱允熥和老爷子坐在火炉边上,先用些油盐胡椒等调料,把孩子们捉来的知了猴腌上。

    六斤和小福儿,就蹲在他们身边,眼巴巴的看着。

    不多时,又用竹签把那些知了猴串好,放在篦子上小火炙烤。

    噼噼啪啪,兹拉兹拉,没一会上面的油花泛开,香味四溢。

    “真香啊!”六斤大眼睛瞪着,嘴角亮晶晶的。

    朱允熥一看他这样,苦笑道,“别说小福儿说你傻,我看你都憨憨的!”

    啪,话音落下,脑袋上又挨了一蒲扇。

    老爷子横眉冷对,“你才是憨憨!”说着,大手拿起一串烤的差不多的,小心的递给六斤,“慢点,烫哈!”

    “嗯!”六斤点头,虽香味诱人,可眼前黑乎乎的虫子,还是让他有些胆怯,不由得递给小福儿,“给你!”说着,还补充一句,“熟了!”

    小福儿接过,吹口气咬一口,顿时眼睛笑成了月牙一般,美滋滋的。

    “老祖老祖,再给我一串!”六斤见小福儿吃的香甜,又开始大呼小叫。

    “都有都有!”老爷子笑着递过去,又对那边其他小王爷们喊道,“二十三,你们快点抓,这边供不上了!”

    说完,转头对朱允熥道,“你说六斤憨?你看他多精?自己不保底的东西,知道让别人先吃!”

    朱允熥没说话,拿起一串送到嘴里大嚼。

    脆香脆香,一口一个。

    “咱小时候,每年抓这玩意都和别人打架!一到这时节,树林子里都是半大小子,去的晚捞不着呀!”老爷子一边烤一边继续道,“那时候油水少呀,抓来了也没这么多调料,用火一烧,那滋味美哩!”

    说着,看看朱允熥,大怒道,“你少吃点,娃还没吃呢,你自己下去两串了!”

    随即,又呵斥道,“你去去去,去忙你的国事去,别在这搅乱!”

    就这时,王八耻快步过来,低声道,“皇上,礼部尚书郑沂,中书舍人刘三吾,翰林院学士方孝孺等,在外头候着呢!”

    不等朱允熥说话,老爷子开口道,“见这些书呆子做啥?”

    “是殿试的事!”朱允熥笑道,“八成是礼部选出了今年的考题,等着孙儿去看呢!”

    第66章

    考题没有永远完美的制度,只有适合时代的制度。

    科举,亦如是。

    后世总有所谓文化人把科举说得一文不值,十分不堪,十恶不赦。说是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限制了读书人的出路等等。这些话,在如今的朱允熥看来,简直就是哗众取宠。

    甚至是有些丧良心了!

    科举兴于隋唐圣于赵宋,而到了大明,更是被无数的寒门学子翘首以盼。因为科举不单是国家的取士之道,更是平民百姓唯一的,公平公正的,只要付出努力,就有希望可以向上的通道。

    它不是绝对的公平,但却是最大限度上的相对公平。

    当西方人,还在贵族和教士治理国家的时候。我们的帝国,已经开始吸收民间优秀的人才,聆听人民的意见。并且,给予人民机会,让他们参与到帝国的治理当中来。

    朱允熥刚迈步进殿,数位大学士翰林院等就拥了上来。

    “臣等叩见皇上!”

    “免了!”朱允熥笑着虚扶,然后在宝座上坐下,开口道,“殿试的题目出来了?”

    “回皇上!”中书舍人刘三吾道,“臣等商议了几天,选出几道试题,请皇上定夺!”

    朱允熥笑道,“好,说来听听!”

    刘三吾站在众文臣的上首,徐徐开口道,“殿试先考的是史论三篇。”

    “第一篇,周唐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论!”说完,刘三吾微微看了下朱允熥的脸色。

    朱允熥刚从王八耻手中接过热茶,闻言顿时动作略顿。

    他心中暗道,“第一题,上来就这么大火药味儿?”

    这道题所说周唐指的是周朝和唐朝,秦魏指的是秦朝和北魏。

    外重内轻则是指周朝实行诸侯分封制,最后造成诸侯做大,周天子靠边站。

    唐朝实行藩镇制,导致藩镇做大,形成事实上的藩镇割据。外轻内重则是指秦朝和北魏的权力虽然集中在皇帝手里,但是中央集权的效果并不比封建制和藩镇制好。

    “这是在暗指朝廷和诸藩王之间的关系,但也有几分要限制皇权的味道!”

    朱允熥心中再次暗道,“能拿到自己面前的考题,定是经过礼部和翰林院一众学士认可的。”

    随即,他抬头看看眼前众位学士,“这题谁出的?”

    “是臣!”礼部尚书郑沂开口道。

    “这题出得好!”朱允熥开口赞许。

    此题的藩镇问题是次,后面那句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论才是主要的。权力都集中在皇帝手里,是不是一定对天下有利呢?

    大明虽不是赵宋那样君王与士大夫共天下,但在这时,有识之士们已经察隐隐有了内阁制的苗头。

    “第二题呢?”朱允熥又道。

    “第二题是,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刘三吾继续说道。

    “这题也有意思!”朱允熥暗中沉思。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