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470章

    闻言,许柴佬顿时周身泛起寒气,心中倒吸一口冷气。

    敢情曹国公他打的是把人家这土王,一口全吃掉的心思。

    “歹毒!歹毒!”

    他只觉得浑身发冷,手脚冰凉。

    他是见过那些米沙鄢人的残暴的,所过之处无论妇孺皆惨死,简直惨不忍睹。土人虽粗鄙,可也是人呀。但眼前这位曹国公,为了心中的利益,根本不顾忌他人的性命。

    更不顾忌什么血流成河,人头满地。

    许柴佬这边愣愣的思索,谢晋忠在侧有些怜惜的看了对方一眼。

    “你自己要凑上来的,怪不得旁人!”谢晋忠心中暗道,“自己说的话你自己圆去,你真以为父母之邦的大人们,都是心怀天下苍生爱民如子之辈?皇上太上皇我都见过了,大明的勋贵大臣我也都见了不少。张口闭口,都是杀人放火!”

    “咱们不过是杀一船人,人家要么不杀,要杀就是万字开头!”

    李景隆见许柴佬不说话,笑道,“有难处?”说着,摇摇头,“有难处就算了,本公再想别的办法!”

    “没难处!”许柴佬忙道。

    他相信李景隆有的是办法在这马尼拉湾驻军,人家现在是要看看他许柴佬到底有多少本事。

    “小人马上去办!”许柴佬正色道。

    “事成之后,保你许家一个六品官!”李景隆笑笑,端着酒杯站起来,谢晋忠在后面跟着。

    “王上,我天朝大明物产如何?”李景隆对披着丝绸,左手铜镜,右手花瓶的土王笑问。

    那边的土王已经欢喜得傻了,这些年来那些大明的商人们哪里给过他这么精美的礼品。要知道这些东西,都是出海之前千挑万选的官造。

    “天朝上国物产丰饶,所造之物小王闻所未闻!”谢晋忠翻译土王的话。

    “这些不过是寻常之物!”李景隆笑笑,从箱子之中最底下,掏出一叠绢画,“王上请看!”

    土王苏莱曼微感意外的接过,只看了一眼,顿时面红耳赤,眼中精光四射。

    绢画之上,种种不可描述..........

    他哪里见过这些,眼睛都直了。

    见状李景隆微微一笑,心中暗道,“这等蠢笨的土王,留着比杀了用处大得多!”

    第177章

    新茶(1)一场秋雨骤然而来,将夏日的酷热洗刷一空。

    晶莹的水滴从花瓣上缓缓无声垂落,在泥土之中消融。

    而经过雨水的洗礼,盛开的花草更加娇艳。就连那整个夏日被阳光笼罩着的红墙黄瓦,也都焕发出别样的生机。

    朱允熥站在窗边,视线中一只翅膀被雨水打伤的蝴蝶,顽强在微风中挣扎的飞着。落在盛开的月季上,它似乎先是有些哀怨的看了下自己残破的翅膀,然后长长的触角又落在花蕊之中。

    “皇上,小心烫!”

    王八耻悄悄的出现,奉上一盏热茶。

    “这是云南黔国公那边,刚进献来的普洱。御医说这种茶暖胃生津,奴婢瞧着您这些日子吃得不好,所以叫人给您沏了一盏!”

    橙黄色的茶汤在纯白的瓷器中荡漾,泛着甘醇的芬芳。

    “搁那吧!”朱允熥淡淡的说了一声,“送来多少?”

    “回皇上!”王八耻低声道,“光禄寺那边说,有上好茶饼两百枚,普洱绿茶三百斤,白茶三百斤......”

    “知道了!”朱允熥打断对方,转头对外边道,“外边谁当值?”

    “臣在!”

    皇帝的身边,每时每刻都有值班的翰林学士。用来充当皇帝的秘书,处理公文记录文书等。

    话音落下,解缙的身影出现在外面。

    一见他,朱允熥的好心情顿时打了折扣,冷笑道,“哟,这不是解大才子吗?有日不见了?听说你在翰林院如鱼得水,平日跟着一群才子们游览秦淮河,听辞唱曲不亦乐乎?”

    “朕在宫中,都听说以解才子之名,在秦淮河上不用出盘头之资,光凭手中的笔胸中的才学,就能成那些名伶花魁的入幕之宾!”

    “啧啧,这份艳福,朕都羡慕啊!”

    解缙闻言尴尬的俯首,“皇上,臣........”

    “让你去翰林院,是修书著史。你倒好,成了风流才子了!你要当大明朝的柳永吗?”朱允熥训斥道,“你看看你的至交好友铁铉,如今在浙江任上风生水起雷厉风行。你呢?你何时才能为朕分忧,成为肱骨之臣。”

    “难道你想当一辈子的辞臣?”

    朱允熥心中的不满,源自于解缙自己本身的不着调。

    出身东宫,官场的起点就是皇帝自小的伴读。君臣情谊不浅,又有些恃才傲物。如今的解缙,越来越往风流上走了。

    “翰林院本身就是那等地方啊,一群读书人凑在一起不诗词歌赋,难道看边关地图?”

    解缙心中委屈,但半点不敢透露,叩首道,“臣愚钝,有负圣心,臣日后定收敛言行!”

    他要是能收敛,李景隆都能变成徐达!

    文人身上那些臭毛病,在解缙身上淋漓尽致。

    朱允熥也不再多言,继而开口说道,“朕有旨意给黔国公,你来写!”

    “遵旨!”

    解缙忙扑就好纸笔,提笔倾听。

    “普洱虽好,朕能用多少?云南至京城,本就道路崎岖堪比蜀道。千里迢迢人吃马嚼,运那些茶叶进来有什么用处?你的好意朕心领了,也知道爱卿的一片孝心!”

    “日后这茶不用再进献了,朕也喝不出好坏。再说朕一个人,也更喝不完。卿家世镇云南,当以军民为本。云南河清海晏,百姓安康,便是卿对朕最大的回馈。”

    朱允熥和老爷子两代大明的帝王,圣旨的口吻多是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当然臣子们也都知道,若是他们爷俩文绉绉的给谁下圣旨,八成那人要倒霉。

    “皇上过目!”解缙把圣旨送到朱允熥的面前。

    “你这字是真好!”朱允熥由衷的赞叹。

    虽说解缙用的是一笔一划的小楷,可字里行间之中规规矩矩的字,居然带着几分张扬洒脱不羁之意。笔锋看似藏拙,实则飞扬。看似娟秀,实则锐气十足。

    书法一道上,朱允熥实在没什么天赋。那笔子也就唬弄唬弄外行,入不得名家的眼。

    这一点上,他们朱家爷们等人倒是一脉相传。朱家人写字都不怎么样,唯独故太子朱标除外。

    “发给云南黔国公!”朱允熥喝了一口半热的茶汤,略微品尝了一下,笑道,“云南送来的茶叶朕喝不完,你下值出宫的时候,各样都带上二十斤!”说着,继续笑道,“别看都是茶饼,比不得你们喝的什么毛尖龙井好看,可别有风味!”

    一提这个,解缙顿时来了精神,张口

    笑道,“皇上,云南的茶自古就有名!相传茶农曾将其茶献给周武王,唐时云南的茶砖更是西番必不可缺之物。”

    “此茶更有药用,清油腻梳理肠胃,色泽鲜艳入口回味十足!”

    闻言,朱允熥笑道,“政务上的事,你是能躲就躲,茶道诗词你确实张口就来!”说着,又喝口茶,有些感慨的说道,“云南虽是大明边陲之地,如今看着人口稀少有些穷困,实则未来不可限量!”

    “云南云南,彩云之南啊!”

    解缙顿时眼睛一亮,开口道,“皇上,臣愚昧。这彩云之南,出自何处?”

    朱允熥想想,此时还没有彩云之南的说法吗?

    云南出自汉书记载的云南县,彩云之南这个说法,是明朝的第一才子杨慎,因政治斗争被罚戍云南三十余年,他所写的《南诏野史》记载:“汉武帝元狩元年,彩云见南中,在今大理府赵州之白崖,云南之名始此。”

    不等朱允熥继续开口,解缙已是笑道,“皇上,这句彩云之南,妙哉妙哉!云南边陲之地,称彩云之南则多了几分天高云淡,山川秀丽之意!”

    说着,俯首道,“皇上金口,云南得此雅名,势必史书佳话!”

    朱允熥脸上一红,无形之中他又把古人的功劳揽在了自己的身上。

    “普洱出云南,彩云绕青山!”解缙又开口,两句诗脱口而出。

    朱允熥笑道,“这云南普洱茶,经过你解大才子之口,怕是身价倍增!”

    “皇上,臣不敢苟同!”解缙笑道,“彩云之南出自皇上之口,云南贡茶与众不同。不出数日,这茶定然能风靡士林!”

    这时代就是如此,皇家所用之物都是天下最好的,也被天下人所追捧。其实不单这个时代,任何时代都是一样的。统治者所用的,必然被百姓趋之若鹜。

    “但愿如此,若此茶能大卖,想来也会让云南当地多个财政进项!”朱允熥笑着端起茶盏,然后忽然似乎想起了什么。

    第178章

    新茶(2)既然世人都追捧皇家所用之物,那么何不.......?

    “再给云南布政司去道旨意!”朱允熥开口道,“把普洱点为贡茶!”

    “这.....”解缙有些意外,皇上登基以来从未点过任何省份的特产为贡品,为何此时突然点了云南的茶叶?

    世人都以为皇家贡品是种荣耀,其实只有当事人才知其中的苦楚。皇帝点某种东西为贡品,则必然千挑万选不说,而且还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半点差错都不能出。

    “这道旨意是明发的,还有一道暗中的旨意!”朱允熥继续说道,“贡品是贡品,但不必每年给上贡,递解赋税官银的时候,顺带手带三五斤就好了!平日不要送来,也不许送。”

    解缙更加不解,怎么都想不通。

    “点了贡品,必然劳民伤财。可点了贡品之后,天下人对此物趋之若鹜,让其身价倍增!”朱允熥笑道,“朕是想着,让云南的茶好卖一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口腹之欲。”

    这时,解缙才恍然大悟,“皇上真是一片苦心!”

    说着,他想了想笑道,“臣有同年在广东为官,说广东海关那边,除了瓷器之外,就属茶叶卖得最好!”说着,顿了顿,看看朱允熥的脸色,“臣倒是有个想法!”

    朱允熥喝着冷掉的茶水,“有想法就说!”

    “云南茶饼便于运输保存,臣以为不如让广东客商等多采购云南茶叶,贩卖于色目商人!”解缙缓缓说道。

    “这倒是个好办法!”朱允熥沉思片刻。

    西方人对于茶叶的追求和渴望从来不曾间断过,并且甚至成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好比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给英国国王查理二世的嫁妆之中,让人瞠目结舌的除了一套套精美的景德镇瓷器之外,就是二百二十一磅红茶。

    红茶在华夏,并算不得什么好茶,却在西方价值连城。

    等到了近代,英国人偷取了华夏的茶种满世界试种。

    茶,可以堪称这个时代的奢侈品,更是对外贸易的神器。

    “给广东布政司李继维,船政课税司陈德文发公文询问可行否?其他的事,让广东布政司和云南布政司自相往来决定,每年可供茶饼多少,价格他们自己定!”朱允熥开口道。

    “臣遵旨!”

    广东的海关如今在帝国中的重要性越发凸显,西洋的商船万里而来,停靠在广州府。中华出产的各种货物,源源不断的装船货运。

    可其他海关不同,广州当地还有着超强的制造力。本地出产的彩绘陶瓷,墙纸,布匹,瓷砖,地板,家具等几乎是供不应求。

    如今掌管船政课税司的,是被从应天府尹的位子上发落下去的陈德文。那人当年在京城做的不怎么样,可到了广东之后。仅广州一地的海关官银,就比以前每年四百八十万,增加到了六百多万。

    老爷子当政时期,海关的船政课税基本就是摆设。

    不单是广东,各地海关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接待朝贡的藩国。藩国使节带来的货物,一概不予征税。

    而这些年,在朱允熥的授意和推行之下,商税已经从可有可无变成了国之柱石。

    凡外国藩王所带之货,五成税。其余海商,皆两成税。

    外国人总是把华夏人当成大冤种,从洪武年开始,海外各国的商人们以当地国王朝贡的名义,把货物运来贩卖。而当地的官员也好,朝中那些文官们也好,为了大明朝的脸面居然不征税。

    其中干得最勤快的就是以前高丽,他们满载而来上贡的却只有三瓜俩枣。不但贩卖他们带来的货物,还把明朝的赏赐转手就卖给西洋人。

    历史上这种情况充斥着明清两朝,高丽人一副孝子贤孙的模样长期在京城设置办事处,每年数次朝贡,得了赏赐之后转手发卖,钱财充归高丽的国库。

    “你这个提议不错!”朱允熥赞叹两声,接着说道,“由此可见,政务一事上,你也是能担当得起来了!”说着,叹息一声,“你是朕的东宫旧人,若是知道上进,何愁不能入阁拜相?偏偏就这么疲怠的性子!”

    解缙在旁一言不发。

    “你真应该去地方上历练历练!”朱允熥看他一眼没好气的说道。

    “皇上,臣最近带着一众翰林学士,在修改元史中的功臣列传!臣是..........”解缙大惊失色,忙开口说道,“再说臣这些年一直跟文字打交道,地方的政务却是不甚精通。臣做不好差事,自己丢人是小,若辜负了皇上的圣心,臣百死莫赎!”

    “行啦!”朱允熥苦笑道,“你呀,一肚子歪理!”

    说到此处,朱允熥不由得叹口气,“如今朝中,可用的大臣,少之又少呀!朕多想,多些人在身边给朕分忧!”

    解缙在旁又是一言不发,低着头看他自己的脚尖。

    见状,朱允熥格外怀念一个人,李景隆。

    有他在说话永远不会冷场,而且说出来的都是份外贴心之言。

    ~~

    “皇上,该用膳了!”

    不知不觉天色已晚,白日经过雨水的洗礼,夜风中带着丝丝的凉意。

    朱允熥在御花园之中缓缓漫步,脑中思考着白天因为茶叶引起的海关等事。

    大明如今还披着当初老爷子定下的禁海的皮,但内在已经完全放开。海贸之旺盛,一日千里。

    周边各国的情况也已经了如指掌,可以预想到不出二十年,第一次大规模的航海潮和移民潮即将到来。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大明的海岛链对外扩展是好事,但也要准备好应对其中的困难和不足。

    “皇上,您该用膳了!”王八耻又低声说道。

    “朕不饿,想走走!”朱允熥轻轻的说了一声,背着手继续前行。

    王八耻见状,接过前面小太监手中的灯笼,在前面照明带路。

    渐渐的,朱允熥已走到了西六宫这边,彩色的宫灯之下,锦衣宫女们的笑声,隐隐传来。

    “那边笑什么呢?”朱允熥问道。

    王八耻闻言,马上上前招手,一个小太监快步跑来,低语几声。

    “贤妃娘娘正和纯嫔娘娘说话呢!”王八耻笑道,“二爷和大公主也在!”

    “哦,这么热闹?”朱允熥微感意外。

    汤胖儿怎么忽然跑到小顺子那边去了,而且还带着孩子。

    “走!”朱允熥笑道,“去看看!”

    第179章

    外戚(1)“六十七,六十八..........”

    越往前走,那笑声越是真切。

    走得近了,只见一群锦衣宫女围成个圈子,兴高采烈的笑着拍巴掌数数。

    她们中间,汤胖儿小脸通红脸上额上带着几分晶莹的汗水,健美的双腿起伏,高高的踢着毽子。

    汤胖儿没有穿宫装,而是一身飒爽的束腰猎装,浑身上下都带着英气。随着毽子的节奏,随意梳着的发辫不住的飞扬。

    她身边,四斤瞪大眼睛,流着口水拍着肉嘟嘟的小手帮着母亲助威。而大公主丫丫,则是发出银铃一般的笑声。

    毽子飞舞,汤胖儿在众人的欢呼声中,脸上挂满微笑。尽管身为人母,可此时此刻依旧如少女一般娇憨。

    不远处的凉亭中,小顺子也目不转睛的看着。但手里还抓着千层糕,汤胖儿的毽子飞一下,她就咬一口。

    腮帮子鼓鼓的,就好似松鼠一样。

    “八十一,八十二.......”

    宫女们的声音中,朱允熥笑着缓缓走近。

    正鼓着腮帮子的小顺子忽然余光瞥见了朱允熥,慌得手中的糕点掉落,站起身,“参见皇上!”

    唰的一下,所有的目光都看过来。然后花园之中的众位活色生香,齐齐俯身。

    “皇上!”

    “好好,都免礼!”朱允熥大笑。

    眼前的活色生香争奇斗艳,锦衣的宫女们各个如花一般盛放。轻纱之下,白皙的锁骨隐约可见妙不可言。

    被众香环绕,朱允熥才感觉这个皇帝做得有些滋味儿。

    “朕听说你吐得厉害,还以为你没胃口,现在看来你胃口好得很啊!”朱允熥走入凉亭,扶起小顺子,看着对方的窘迫笑道,“只是这千层糕太甜了,晚上吃多了容易坏了牙!”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