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542章

    “大明朝不是没钱,朕也不是舍不得花钱。可若是养一堆吃干饭不做事的,甚至还会坏事的,那这钱还不如丢水里,扔水里还能听响呢,对吧?”

    “而且,此事也关乎子孙后代呀!”

    “燕王不愧是国朝第一塞王,见识绝伦于军事一道,确有超乎寻常之处。”朱允熥笑道,“这个提议,等过几天咱们召集兵部还有五军都督府各掌印公侯商议军事的时候,可以好好议一下!”

    “我....他娘的你又给老子下套?”

    朱棣心中已是破口大骂,这等提议谁敢说是自己提的?得罪的人太多,牵扯的事也太多。

    这是要砸一大批人的饭碗呀,要是别人知道自己提议的,那这些年在军中积攒起来的好名声,还有个屁老丫子呀!

    “北地必须有精明强兵,朕打个不甚美观的比喻,没有千日防贼只有千日做贼。”

    “咱们打鞑子这么狠,这些年他们只要喘过气来就要找咱们的麻烦。”

    “宋太祖言卧榻之下岂容他人酣睡?燕王你这个办法甚合朕心,咱们打出去。”

    说着,朱允熥微微皱眉,“不过也有个麻烦,九边各地各行省都司之中,好像骑兵都比较分散吧?”

    “朕记得好像历次大战,都是各处的骑兵集结到一块再指挥作战,并没有大规模的,就像鞑子那种随时可以抽调出来,指哪打哪的骑兵吧?”

    他的话,朱棣在心里反复琢磨了好几遍。

    确认没什么陷阱之后,才小心的说道,“回皇上不是没有,臣麾下的虎豹飞熊二营都是骑兵,大宁那边十七弟麾下除了汉军还有朵颜三卫......”

    “你看,还是太分散!”朱允熥叹气道,“骑兵本是大明的钢刀啊,分散开来不等于面对敌人把刀子藏起来吗?”

    顿时,朱棣心里咯噔一下。

    套路,防不胜防啊。

    “朕呢有个建议,燕王你听下,朕没在边关历练过不算知兵,你好好给参谋参谋。”朱允熥继续说道,“倘若把各都司的骑兵抽调出来,组成一支专门对塞外鞑子作战的骑兵军团,如何?”

    “诚如你刚才所说,燕赵之地多马上男儿,轮番出塞?这话是你的说的吧?”

    “我........”朱棣哑然,只能心中苦笑,“是我说的,但我可不是这个意思呀!”

    不过仔细想想,若手里真有大规模骑兵部队的话,对于打仗真是百害而无一利。

    可是,这支部队掌握在谁手中呢?

    其实在朱棣看来,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皇帝话中的涵义已经无需再去揣测了,和尚头上的虱子,他娘的明摆着。

    抽调骑兵,谁的骑兵?

    九边塞王之中,宁王骑兵最多且麾下还有不计入兵册的朵颜三卫。

    “老五老十七,你俩得罪他干嘛!”

    朱棣也只能在心中,为这两位兄弟哀悼一句。可一想起宁王那副天老大他老二的架势,又不忍不住心中快意。

    “一直以来胡人能对中原具有优势,无外乎两点。一是地利,从北而来嘛。二来就是兵种,大规模的骑兵随时可以出击,使得中原各地的兵马不敢擅自出战,只能各自为守陷入下风。”

    朱允熥还在继续说道,“可若咱们组建了大规模的骑兵团,就可以用他鞑子的办法揍他鞑子。”说着,咧嘴一笑,“朕别的地方可能抠搜,可真要是三五万具装铁骑,朕还真舍得出本钱来!”

    朱棣想想,把心一横,咬牙道,“万岁,其实光有铁骑只是其一。我大明火器犀利,可以组建骑兵火枪火炮队,上马骑兵下马轰击,神出鬼没且杀伤力及大。”

    明军其实更多的是混合兵种作战,骑兵弓弩手火器兵步兵等。明军不缺乏打击敌人的手段,但问题是这些兵种平日互不相通,若非军中名将不能整合。

    也就是说,这些好兵若是交到蠢材的手里,不但发挥不出来,反而会坏事。

    而若是建立这样的常备兵团,就可以避免互不统领,疏于配合的缺点。

    “燕王与朕不谋而合。”朱允熥笑道,“其实这样的火枪骑兵部队,京营之中已有。”

    朱棣顿时愕然,“何时.....?”

    “已筹备了数年,军士皆双马。该军不以冲阵为强项,遇敌下马列阵射击,敌追上马而走。队中人人配备火铳,还有马拉炮车作为野战攻坚之用。”

    闻言,朱棣心中再次长叹。

    “你丫藏的真深呀!”

    沉思片刻,犹豫着问道,“敢问皇上,何人统兵?”

    “江阴侯吴高为副。”朱允熥笑道。

    “哦,那人还成,其兄当年在文华殿陪读,后于军中效力,洪武十六年出塞战死。”朱棣说道,“早年吴高和臣也跟着故颍国公出塞,其人悍勇不亚乃兄,更有计谋,倒是个合适的带兵人选。”说着,又问道,“他是副手?何人为主?”

    朱允熥笑笑,“曹国公李景隆!”

    “啊?”朱棣以为自己听错了,片刻之后正色道,“皇上,李九江非带兵之人,臣以为......”

    朱允熥站起身,活动下腰肢手臂,站在铁炉边看着上面的烤洪薯打断对方,“组建大规模骑兵兵团,你也是赞同的吧?”

    随后不等对方说话,继续说道,“这样的威慑兵团,必须有之。其中兵卒,还必须都是大明的精锐。”

    “燕王,你说咱们从各处抽调精锐可好?你这次去宁王那边,有什么感悟?”

    朱棣心中又是叹息,暗道,“我懂了,不就是再背口黑锅吗?我来背就是了!”

    于是开口道,“十七弟麾下骑兵胜于臣,若皇上要组建常备骑兵,宁王麾下朵颜三卫等,首当其冲。”

    说着,顿了顿,“其实这也是好事,朵颜三卫军纪要好好整顿,不然胡人桀骜难驯。”

    “燕王真知灼见!”朱允熥赞赏一句,冲着另一边始终坐在角落的翰林官说道,“朕与燕王的话都记下来,回头发给兵部五军都督府。”

    这时,朱棣才看到,角落里还坐着一个人。

    而且那人闻言,还咧嘴对朱棣一笑。

    “太他妈阴了!”朱棣心中怒骂。

    让老子背黑锅就算了,还生怕老子不认吗?还要白纸黑字落在纸上?

    “组建骑兵团的事有赖燕王了,回头真让十五叔协助你!”朱允熥笑道。

    谁不知辽王对皇帝是言听计从?协助?哼?

    朱棣俯首道,“臣遵旨!”

    他放弃了心中那些执拗,不代表他没脾气。之所以这么配合,是因为这个常备兵团对他而言,实在是神兵利器。

    有了这样的兵团,何愁不能建功立业扫清鞑虏?

    “朕在京中的骑兵火枪部队也交给你,吴高统帅。练了几年,该去边关了见血了。”朱允熥说道。

    朱棣大喜,“皇上圣明。”

    “京中五军都督府的青年将官们,也都要参与骑兵兵团的建设和训练。玉不琢不成器,他们都要磨练!”朱允熥说道。

    这是一举多得的事,既掺沙子又能锻炼将官,而且还保证了这支常备大规模骑兵军团对朝廷的忠诚。

    “臣遵旨!”朱棣说道。

    “还有一事呀!”朱允熥抬头一笑,“燕王?”

    朱棣一见他这种笑容,就脊背发凉。

    “皇上问臣何事?”

    “呵,不是啥大事!”朱允熥笑笑,低头看着洪薯,“你手下吃了多少空饷?”

    第137章

    他也不容易(1)“这......”

    朱棣直接被这话问住了,不是问懵住,而是问的顿住。就是那种想说什么,却又不知如何开口的顿住。

    因为这种事,古往今来都是大伙心知肚明的事儿,就没有挑明说的。

    “其实臣倒是没吃空饷.....”

    “这话朕信,朕知道在你心里,钱那东西不值一晒。”

    确实如此,相比于其他藩王来说,这位原本时空中的永乐大帝,现在的燕王在金钱一事上,没有任何出格的地方。

    他不爱,更不屑把大部分的精力和头脑都用在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财富上,相比而言他更在乎的是功勋。

    “你既是大明的亲王又是带兵的统帅,喝兵血的事儿你是不屑去做的。可是你不做,不代表你手下的人不做。”说着,朱允熥又把手揣进袖子里,看着对方,“别跟朕说,你一点都不知道。”

    朱棣沉思良久,苦笑开口,“皇上有所不知,武人难。臣不是要帮他们辩解,而是他们确实艰难。”

    说着,叹息一声,继续说道,“臣手下的将官们喝兵血克扣军饷的事是不敢做的,不过虚报空饷臣是知道的,臣不但知道还.....默许。”

    “武人难,武人不似文官那样有的是地方去捞钱。就靠着那点死军饷,怎么养家糊口?谁家不是一大家子?”

    “光是自己一家也就算了,就拿臣麾下的燕山中护来说,都是二三十年的袍泽之情比亲兄弟还亲。”

    “都是相互可以挡刀子的交情,一场仗下来,活着的总要替死了的,照看家里吧?”

    “除了死还有残的呢?就靠着朝廷给那点地?不是臣帮他们说话,当兵的人拿惯了刀枪,是拿不住锄头的。他吃惯了肉,吃不了粗粮。”

    “若是有仗打还好,还有些横财和皇赏,就怕不打仗,不打仗就那么点军饷。去了家里开支人情往来,再去了帮衬袍泽还有什么?”

    “有时候不单是袍泽,带兵的人要让手底下兄弟服,钱财这一块就不能吝啬,手面要宽。”

    “还有战马铠甲......朝廷发下来的,总是没有自己找人做的合身好用不是?”

    “如此一来,钱哪里够?只能虚报人头出来,吃点空饷!”

    “臣知道这有违国法,可带兵就是这么回事。要是真的较真,这兵就没法带了。”

    说着,朱棣看看朱允熥,开口道,“武人可不像文官,随便找个书呆子就能坐衙门。带兵的武人,可都是死人堆里爬出来的。”

    朱允熥靠着窗台坐着,吹着外面清寒的冬风。

    他一边听着朱棣的话,一边在心中暗自思量。

    每个时代都有着特有的时代特征,弊端和缺点也是时代特征之一。这就是人们口中常说的,天下没有百分百的完美。

    不过缺点可以容忍,弊端却不能。

    因为长此以往,这种弊端会变化成大明王朝无可救药的绝症。

    莫说这种绝症日后无药可医,现在看来也是异常棘手,牵一发动全身。

    往小了说,边军空饷卫所喝兵血,把军队的土地变成将官自己的土地,把军人变成佃户变成农奴...

    往大了说,涉及到了削藩,整合全国的军队统计人数,包括日后把五军都督府手中巨大的权利剥离出来,让他和兵部相互配合相互制约......

    这些事做起来太难,但若是朱允熥这代人不去做,下一代人更不会去做。

    那么,这个国家的军事又会再一次陷入历史的轮回,死循环。

    有时候夜深人静,当朱允熥绞尽脑汁权衡利弊考虑这些事的时候,心里憔悴之余难免会发出阵阵的苦笑。

    都了几百年的见识不代表多了几百年累计的才干和阅历,他这个现代人的灵魂未见的会比古人做得更好。其实也未见得,就一定比别人更加胜任。

    “说起来都是一个钱字作怪,武人们军饷少不够开销要去吃空饷。文官们俸禄少,要去贪污。”朱允熥面无表情,“看似有道理,其实这道理也未必就对。”说着,瞥了朱棣一眼,“你和朕,立场不同,看问题也定然不同。”

    随即,朱允熥又顿了顿,“回头,你燕王麾下到底在册的兵马有多少,一五一十报上来,朕要名册有用!”

    “皇上!”朱棣大急,大声道,“不可伤了将士们的........”

    “朕只是要名册,又不是要如何。”朱允熥淡然微笑,“哦,你那边吃了多少空饷,朕还不能知道个明白?”

    “回头你手下那些将官,一边吃一边心里骂。朝廷都是傻王八蛋,吃他小子空饷他都不知道?”

    “放心,朕心中有数,断不会让将士们寒心,让你难做。”

    说到此处,又是长叹,“其实也就是你,朕才和颜悦色的问你要名册,换做旁人,哼哼!”

    旁人是谁?

    朱棣心中忽然惊道,“皇上这不是针对燕藩的燕山卫和北平都司,而是......?”

    “你那边还好,只是吃空饷,旁人不但吃空饷还要喝兵血!”朱允熥的脸色突然变得狰狞起来,“朝廷足额下发的军饷,到了他们那落在将士们手里才五成。就这五成,还要拖上一年半载。”

    “他们还挪用将士们的军饷,去放印子钱吃利息。”

    “再不治他们,就不止是让将士们寒心那么简单。而是有人要骂我朱家,配不上这大好江山!”

    朱棣悚然惊恐,“皇上.....”随即,双目圆瞪,“臣请皇上严惩此等丧心病狂之辈,此等人必须施以极刑。”

    “若是军中功臣宿将,皇上不忍,请皇上让臣来督办.......”

    “军中的宿将,最多是吃空饷喝点兵血,谁敢挪用军饷?”朱允熥冷笑。

    顿时,朱棣心中懂了。

    那自然就是朱家的藩王们了。

    “老五,老十七?”

    “老五是有可能的,老十七未必。”

    此时就听朱允熥又恨恨的说道,“朕看在老爷子面上一忍再忍,他们却一而再再而三的挑战朕的底线,咱们朱家好不容易攒这点德行,都让他们散尽了!”

    “皇上!”朱棣寻思片刻,郑重行礼,“如今太子二哥三哥故去,诸王之中臣最年长。此事请皇上交给臣......”

    “你办不了!”朱允熥摇摇头,“这不是家事,是大明的国事!”

    刹那间,朱棣额头出了几滴冷汗。

    他之所以请缨,是因为有他的五弟,他是想着把这事变成家事。

    而皇帝的口吻,这只能是国事。

    皇上,已不打算再容忍了吗?

    这时,又听朱允熥说道,“你先去老爷子那边看看吧,朕这边还有政务,就不留你了!”

    第138章

    他也不容易(2)“看来,老爷子的寿辰,其实是诸王最后的欢宴!”

    朱棣从乐志斋中退出来,仅仅片刻之间,就已明白皇帝为何要大伙千里迢迢来京祝寿。

    除了是对老爷子尽孝之外,也是皇帝给大伙最后的机会。日后朱家,绝不会再有如此的温情。

    等老爷子死后,叔侄兄弟之间没有家事,全是国事。

    诸王,全是臣子。

    君要臣死,臣就要死的臣子。

    “他也挺难!”朱棣在门口临转身时,再看一眼朱允熥的背影,忽然心生几分感触,“若是我,我也放心不下这些大权在握的藩王们。”

    心中想完,大步朝外走去。

    刚走出二道门,忽然跟迎面过来的人打了个照面。

    对方见到朱棣显然是微微意外,然后笑着行礼,“下官李景隆,参见燕王千岁!”

    冬日的阳光下,李景隆身上的蟒袍格外鲜艳。他其实和朱棣的岁数差不多,但乍一看,始终在京中养尊处优的李景隆,好似比朱棣年轻好几岁一样。

    “九江啊!”朱棣笑笑,虚扶一下,“快快请起。”

    李景隆顺势起身,“王爷几时到的?”

    “孤也是刚到,你这是去见皇上?”朱棣和李景隆礼节性的说着彼此心知肚明的废话。

    “是,太上皇他老人家大寿庆典的菜单准备好了,下官拿给万岁爷过目!”李景隆笑道。

    “好好!”朱棣笑笑,“你自小就喜欢操持这些热闹的事儿。”

    这话其实是在暗中讽刺李景隆,你小子这辈子撑死了,也就是个张罗事儿的。

    李景隆当然能听得出来,可他浑不在意,侧身半步让开路,“王爷请,下官告退。”

    “嗯!”朱棣点点头,站在原地没动,从李景隆他身边走过。

    不知怎地,朱棣心中突然有些不是滋味起来。

    要说小时候李景隆跟他关系还是挺好的,当年都在文华殿读书,靖江王那个混账性子总是欺负李景隆,还是自己出面帮他挡着。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