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1003章

    他亲姑爷王志高在旁,心中大喊,“你个老不死的,他又不是你亲姑爷.....”

    六爷也咬牙,“我在水关码头有七个大仓,明日就去衙门里过户去!”

    五爷又道,“老六,明儿召集咱们全族!”

    “对!”六爷马上点头,“这么大的事,必须通知全族!还要祭祖!”

    说着,哥俩同时咧嘴,像是无声大哭,“咱们范家.....再也不是谁都可以欺负的商家了!”

    而就这时,忽然一个声音响起。

    “钱都给姐夫了,我将来花啥?”

    众人看过去,却是范志逸躲在他母亲身后,忿忿的说道,“家里钱都给他了,我呢?”

    “你个小畜生!”六爷大怒,“不知好歹!”

    “您得给我点呀!”范志逸浑然不惧,“我现在身份不一样了!”说着,昂着头,“我大哥是太子呀!以后我出来进去的,能跟以前一样吗?起身身边四个护卫,两个丫鬟!”

    “你.....”六爷刚要骂,忽然愣住。

    然后转头看看他五哥。

    而范五爷的脸上也满是狂喜。

    突然,他上前一把抱住范志逸,吧唧下在侄儿的脸上亲了一口,“哈哈!小子,你是咱们范家的大功臣!”

    谁都知道,范志逸叫太子大哥,那是算不得数的!

    可是,那可是太子呀!

    自家这个不成器的小子,居然跟太子,跟未来的皇帝有这份机缘,就足够光宗耀祖了!

    “给钱!”范志逸伸手,“我要孝敬大哥!”

    “我的好儿子!”范夫人宠溺的搂着儿子,“给,要多少都给!”说着,得意的看着范家兄弟,“还是我生的好,给你范家生了个好儿子!”

    说着,又得意道,“女儿也是我生的,一个好女婿一个好儿子!哼,就像亲家太太说的,你们祖宗八辈都要感谢我!”

    “是是是,弟妹你说的是!”范五爷连声道,“你有功!有功!”

    “有个屁!没我她能生吗?她自己生?”六爷斜眼,然后又道,“哦,不是我给咱闺女找个好女婿,皇上能来?哼!”

    第480章

    倒李(1)冬日的清晨,总是来的晚一些。

    天上依稀还带着朦胧的夜色,宫门前燃起了照明的灯火。

    唰唰唰!

    青衣太监们用扫把,仔细的扫着紫禁城内外每一寸土地。

    银甲侍卫各自奔赴岗位,接替昨晚的袍泽。

    吁.....

    马车停止的声音,在午门外响起。

    ~~

    “老爷....”李小歪从车辕上下来,站在车厢旁边,“到了!”

    “嗯!”李景隆目光朝外看了看,然后忽然对着午门外值班的侍卫招手。

    “见过公爷!”一名侍卫领班快步走来。

    李景隆在车厢中探头出来,满脸笑意,看着对方的铁甲,“早上凉,你也不多穿点!”

    那侍卫领班低声笑道,“卑职习惯了!”说着,伸展下胳膊,“锁子甲里套棉袄,活动不便利!”

    李景隆笑笑,随意的问道,“哎,都谁来了?”

    侍卫领班想想,看下左右,而后低声,“世子殿下跟李少保是脚前脚后,户部张部堂刚进去一盏茶的时间...”

    “哦!”李景隆微微点头,笑道,“你先忙着!”

    “卑职告退!”

    等那侍卫领班回了自己的岗位,李景隆放下车窗的布帘,低声开口,“再转转,等!”

    李小歪不知自家国公要等的是谁,但还是重新策马,消失在紫禁城的午门外。

    大概过了一炷香的时间,天空隐约带了些光亮,而宫门前那些灯火不再璀璨显眼的时候,曹国公的马车再度回转出现在午门前。

    吁!

    李小歪感受到车厢中,曹国公击打了一下窗棂,然后勒住驽马。

    同时目光微转,对旁边另一辆恰好赶来的马车上的车夫,报以微笑。

    ~

    “哟,这么巧!”李景隆从马车中出来,恰好跟从边上马车中出来的吏部尚书侯庸走了个对面。

    侯庸一身棉袍,捧着个手炉笑道,“是巧了,平日曹国公可都是掐着点儿才进宫的!”

    “您是知道我的,公事上向来是疲怠!”李景隆笑道,“跟侯部堂你们比,我在南书房就是凑数的!”

    闻言,侯庸只是笑笑。

    这话李景隆可以说,但谁要是真的信了那才是傻瓜!

    “公爷今日是有喜事吗?”侯庸看了眼李景隆的神色,笑道,“满脸喜气!”

    “我哪来的喜事!”李景隆先是微怔,而后忽然笑道,“我呀,是听说了一件喜事,一向来就觉得乐不可支!”

    侯庸疑惑道,“您听说的喜事儿?”

    “你还不知道?”李景隆压低声音,“前个儿,课税司一个七品官儿定亲,李少保亲自去了,后来皇上也去了!”

    “嗯?”侯庸顿时微微皱眉。

    就听李景隆又笑道,“您看着吧,等会天亮之后,今儿的应天时报上定然头版就是这个事儿!”说着,又笑道,“哈哈,七品小官定亲,皇上亲至。席间,那官员之母效仿三娘教子......啧啧,皇上又是赐了表字,跟话本似的!”

    “席间皇上还说,我大明朝不问出身唯才是举,皇上用人更是不拘一格!”说着,李景隆又笑道,“皇上金口,天下读书人定然感激五内呀!”

    “他跟我说这些做什么?”

    侯庸面无表情的听着,但心中却在盘算。

    盘算的同时,又抓住了李景隆话中的要点。

    李至刚去了属下的定亲宴.....

    这有点不符合那厮六亲不认的特质!

    皇上居然也去了?

    李至刚既然去了,那课税总司海关总司的官儿,多半也是会去的......

    想着,两人同时进了午门。

    “侯部堂!”李景隆忽然笑道,“某早上出来的匆忙,未吃早饭,这会儿去侍卫伙房打秋风去,您去不去?”说着,笑道,“侍卫伙房的包子,可比外边的好吃!”

    侯庸忙摆手道,“曹国公您自便!”

    “好,告辞!”

    ~~

    眼看李景隆走远,侯庸径直去了乾清宫外的南书房。

    作为大明帝国的核心之地,诸位南书房大臣已埋首公事之中,见侯庸进来,不过都是微微抬头,点头示意。

    侯庸瞥了好像谁都欠他钱的李至刚一眼,在自己的桌子后坐下。

    刚放下手中的暖炉,就有官员捧着一摞公文放在桌上,“侯部堂,刚才吏部送来的,请您过目!”

    “知道了!”侯庸淡淡的说了一声。

    正值年底,各部的事都多。而吏部的事不但多,却格外的重要。

    因为吏部掌管着大明朝所有官员的升迁,考核,外放之事。

    侯庸先是喝了一口热茶,把那摞公文最上面的一件拿在手里。

    刚一翻开,顿时皱眉。

    “原泰州教谕王志高,经吏部考核,升济南知府!”

    “胡闹呢!”侯庸心中怒道。

    一州的教谕,即便是升官也该是学正,即便是朝中有人也不过是州府的副手.....

    怎么一下就升到知府的位子,而且还是济南那样的天下名城,雄关大府?

    侯庸又低头看了眼这件公文的落款!

    侍郎陈迪!

    “胡闹!”

    侯庸心中又是暗道一句,拿着公文起身,就朝外走去。

    他这么一走,顿时吸引了南书房所有人的目光。

    侯部堂刚进来就要出去?

    而且看面色不是很好?

    ~~

    侯庸大步流星,出了宫门转千步廊,径直走入吏部衙门。

    “请陈侍郎来!”侯庸在自己的公事房内坐下,对书办吩咐道。

    不多时,吏部侍郎陈迪,急匆匆的进来,“下官见过部堂!”

    “哦,来了!”侯庸正看着公文,遮住半张脸,“坐!”

    等陈迪刚坐下,侯庸忽又开口,“知道我找你什么事儿吗?”

    陈迪又忙站起身,“下官不知!请大人明示!”

    啪!

    侯庸把手中的公文直接扔在了桌上,抬头看着对方,“国家任免官员,何其郑重慎重!历来选用官员,不但要看为官的履历,更要看其人品德行!”

    “而且,升选官员更不能随意破格!这个王志高,本部堂特意看了他的考评,为官十余载,未在历年考核优等之列!”

    “也就是说他这个官不上不下的!怎么在你这,升了济南知府?陈侍郎,本部堂看你也是办差严谨之人,从未听说过你有徇私舞弊之事....”

    说着,侯庸点了那份公文,“你如实说,这是怎么回事?”

    陈迪微微苦笑,躬身道,“您当真是一点都不知道?”

    “知道什么?”侯庸皱眉。

    “这人是李少保的关系!”陈迪压低声音,几乎细不可闻,将这王志高的来历仔细的说了一番。

    霎时间,侯庸大怒。

    你李至刚不过是加赏吏部尚书,又不是真的实授吏部尚书,把手都插进吏部来了?

    等等!

    忽然,侯庸猛的想起在午门前李景隆的那番话。

    随即脸上的表情变得耐人寻味起来。

    第481章

    倒李(2)“此事,是李少保交待你的?”

    侯庸看着陈迪,低声问道。

    “那倒不是!”陈迪开口道,“而是昨日下官例行问询的时候,那王志高亲口对下官所说。”

    “所以你就拟了这个条陈?”侯庸又道。

    “下官只是拟定,还要部堂大人您定夺!”陈迪抬头,微微笑道。

    他这一笑,侯庸就全明白了,同时也解开了他心中的疑惑。

    李至刚人品虽低劣,但绝不会在朝廷选拔官员的事上指手画脚,乃至任用私人!

    再者,这王志高和李至刚也是八竿子打不着!李至刚就算要为别人说话,也不会为他!

    至于那王志高之所以在吏部例行的问询中,特意提到李至刚,无非是扯虎皮做大旗,倒是个趋炎附势且愚蠢至极的小人。

    可这事,有意思就有意思在,陈迪这个侍郎还就拟定了这个升官的条陈出来!

    陈迪这手玩的好,玩得妙!

    等于直接把李至刚给架在火上烤了!

    而且,李至刚还百口难辩!

    想到此处,侯庸看着陈迪的目光,就带了几分赞许。

    侍郎陈迪,本是东宫旧臣!嗯,勉强算的上东宫旧臣。

    他既不靠清流,也不靠实干派,而是跟解缙铁铉等人自成一系。

    如此看来,陈迪这一手就愈发的让人浮想联翩!

    而且对侯庸而言,这绝对是好事!

    弄他李至刚,对谁而言都是好事快意之事!

    妙!

    妙!

    妙!

    侯庸心中连说三个妙字!

    陈迪这一手,等于把李至刚直接往权倾朝野那边推了。而且还能让朝野之中兴起一个词来,那就是李党。

    一旦有了李党,在外人看来他李至刚就不再是只醉心于中枢的权利,而是把触手开始往地方上伸。

    倒李,各方都乐见其成。

    倒也不全是证见权力之争,就是看他这个小人不顺眼!

    做官嘛,是要懂得进退取舍的!

    可他李至刚把手中的两司,大明朝的财源抓得死死的,外人水泼不进。不但如此,都察院他也抓着,各地的巡察御史有他这个铁面上司撑腰,各个如狼似虎,让各州府叫苦不迭。

    倒也不是说倒李是朝中诸公都容不下他李至刚。

    事实是,他李至刚抓住机会的时候,也往死里踩别人呀!

    年底了,户部那边收账呢!他开始查账了!

    刑部那边年底开始结案,他让都察院开始翻查诉讼是否有不公之事!

    一到年底,正是工部花钱的时候,几处大工要结算。他李至刚攥着课税海关两司,掌握着拨给几处大功的专款,他拖着不给不说,也要查账。

    地方上说一年到头,中枢能不能允许他们留下一部分花费。李至刚依然挥舞着账本,查账!

    今年刚设立各行省巡抚衙门,还有湖广两广等总督之位。人家官位还没坐热乎呢,人员调配还没捋顺呢!他李至刚又是挥舞账本,年底了查账!

    这账一文钱对不上都不行!

    别说账对不上,公文的格式不对,没按照课税总司的要求来,发回重做。且还要单独给皇帝上折子,说哪哪地,某某官,人浮于事公事上一塌糊涂!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