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143章

    那就是太学!

    皇帝名义上还在巡幸九边,没了皇帝出面约束,读书人最多的太学就成了所有思想门派想要争夺的思想制高点。

    云琅确信,刘彻这头龙正从长门宫探出自己硕大的脑袋嘲弄的瞅着这些人。

    就是不知道这头龙什么时候会下嘴撕咬这些美味的猎物了。

    长安城对云琅来说最大的变化就是豆浆,豆腐脑,以及油条,油饼的出现了。

    酸浆酪让他的肚子不安稳,一碗温热的豆腐脑下肚之后,生活就重新回到了轨道上。

    太学云琅是不会去的,那里是董仲舒与鬼谷先生,以及许莫负他们厮杀的主战场。

    两方打群架的时候,自己这个敌友未明的人冲进去,便宜估计是占不到的,被两方合起来殴打的可能性更高。

    坐山观虎斗是一门需要极高生活智慧来掌控过程的学问,一般来说,在两方大势力斗争之前,他们首先会联手干掉那些有可能捡便宜的势力的存在。

    西北理工人少,所以还没有进入这些人的视线,如果等霍光以及一群小的全部成长起来,大概就没有现在这样便宜的时刻了。

    丞相府的大门紧紧关闭,丞相不在丞相府。

    董仲舒的虫子计策施行之后效果明显,街面上的小商贩再一次有了活力。

    皇帝的目的达到之后,一切就恢复了旧观,五税一原本就没有正式的大规模施行,只是在小范围内施行,现在已经没有人再提这件事了。

    午时三刻一般都是斩决囚犯的时刻,云琅与桑弘羊的约定的时刻偏偏就是这个时候。

    桑弘羊公务繁忙,等他来到憩庐这个地方的时候,云琅已经小睡了一阵。

    两人见面没有寒暄,都知道貌似礼貌的寒暄,是对两个忙碌的人的不尊重。

    “你说富人才是使国家从贫穷走向富裕的关键?”

    “正是!”

    “何解?”

    “富人之所以被称之为富人,就是因为掌握着财富,而财富是通过劳动来产生的。

    而人们想要通过劳动致富,就必须先有一定的物资,种地的需要种子,需要农具,需要土地,养殖需要饲料以及种苗。

    如果是再有进取心一些的人想要进入桑蚕,制造等等领域,都离不开最初的物资支持。

    大汉人的富裕之路是通过几代人从口中抠食积攒来完成初级积累的,这个过程太漫长,而且,不确定的因素太多,成功者寥寥无几。

    如果富人肯提供这些最初的物资,然后收取一定的利息,就能极大的加快财富产生的过程。

    最后让大汉全部百姓,一起变得富裕起来。”

    “你想放子钱,做子钱家?”桑弘羊的脸色变得不是很好看。

    “你有这样的想法也无可厚非,毕竟有长安无盐氏当年放子钱给先帝平息七王之乱,获利百倍的前辙。”

    桑弘羊嘴上说的轻飘飘的,眼中的鄙夷之意却快要从眼中流淌出来了。

    云琅笑道:“自从周天子制造了债台高筑这个句子之后,民间借贷就从未断绝过。御史大夫既然知道无盐氏通过子钱一年获利十倍,为何就任由他们家肆意妄为呢?”

    桑弘羊有些疑惑的道:“你想让我禁止子钱?老实说,这做不到,也无法禁止。”

    云琅松了一口气道:“既然如此,长门宫,云氏开始做子钱生意,看来御史大夫应该不会阻拦是吗?”

    桑弘羊站起身道:“既然如此,此事你不必问我,自己去做就是了,只是,从今往后,你我将成陌路人,一个吸人血之徒,某家不愿再见。”

    云琅站起身,送桑弘羊离开,而桑弘羊并没有理睬云琅,大踏步的就向外走。

    云琅坐了下来,冲着桑弘羊远去的背影喊到:“假如长门宫与云氏的子钱一年只有两成利呢?”

    桑弘羊停下脚步,回头冷冷的看着云琅道:“欲将取之,必先予之,永安侯好高明的生意手段。”

    “御史大夫可能弄错了,两成利是一个最高限额,也就是说从今往后,长门宫与云氏借贷出去的银钱,一年最多只有两成利。”

    桑弘羊仰天大笑道:“既然如此,云侯不如把你手里的钱全部借给桑弘羊,某家一年可以许你三成利。”

    云琅笑着摇头道:“你没借钱的资格!”

    桑弘羊想了片刻,就重新来到云琅面前坐下来,拱手道:“愿闻其详。”

    云琅放下茶杯道:“首先,御史大夫一定要弄明白一件事,长门宫,与云氏之所以会兴子钱,不是为了牟利。”

    桑弘羊皱眉道:“两成利确实算不得牟利。”

    “其二,长门宫,与云氏的钱,只会贷给上林苑中的百姓,而且采取自愿原则,不强迫。”

    “阿娇贵人与云侯这样做的目的何在?”

    云琅站起身,背着手在地上走了几步,瞅着窗外的石榴树幽幽的道:“刚才某家就曾经说过,一地想要富庶,要看富人们是如何做的,而不是看穷人有多么的勤劳。

    如今的上林苑,与大汉地方有着显著地不同,他们对过上好日子的心情最为急迫。

    都是很好的勤快人,唯一缺少的就是起家的资本。

    如果有我两家给他们提供最初的资本,我想,以上林苑土地之肥沃,商贾之繁荣,民众之勤劳,不出三年,定能做到衣食无忧并且会有一些剩余。

    当上林苑的百姓不再为衣食发愁,那么,长安百姓就会看在眼里,由不得他们不模仿。

    对某家来说,上林苑只是一个起火的地,只要这个点火焰熊熊,人人想要富裕之火终究会燃遍大汉全境。”

    第四十四章

    后继有人

    桑弘羊对阿娇贵人跟云琅有这样造福万民的心思非常的感动,再三褒扬了云琅之后,就要求云琅必须写下字据,保证长门宫与云氏发放的子钱一年利息不得超过两成。

    云琅欣然应诺,提笔就写下了大汉朝第一份《钱庄最高利息约》。

    拿到了这份保证书的桑弘羊非常的满意,再三告知云琅,这份文书将会出现在皇帝的桌案上,最终会形成典章出现在大汉的律法本簿上。

    如果,长门宫,云氏逾越了这个约定,到时候有的是人站出来对长门宫以及云氏砍手剁脚。

    这一点云琅相信,在大汉最多的就是为民请命,毫不在意生命的官员了。

    尤其是富贵县的县令应雪林就是著名的强项令。

    百姓占勋贵便宜了,这家伙就当看不见,如果百姓被勋贵们欺负了,他就会勃然大怒。

    然后抱着名垂青史的念头跟勋贵们死战到底。

    勋贵们也拿这人没有办法,但凡是要脸的家族,对这样的人都是持敬而远之态度的。

    好好地清白人家,被人家拿去当扬名的垫脚石那就糟糕了。

    霍光回来的时候显得极为疲倦,看样子他这一天过的并不算轻松。

    董仲舒的警告与哀求云琅不能忽视,当然,他能做的就是不让霍光去为难那些儒生。

    “今天没有去太学?”云琅见霍光死狗一样的躺在锦榻上就小声问道。

    “没有,去了鸿胪寺,鬼谷子今日在鸿胪寺讲授《本经阴符七术》。”

    “听懂了吗?”

    “没有,晦涩难懂至极,好在弟子有强闻博记之能,多少记下来一些,等闲暇之时再细细参研。”

    云琅吧嗒一下嘴巴道:“这件事上,师傅可帮不了你,因为师傅也不懂什么《本经阴符七术》。”

    霍光冷笑道:“就您这句话,就比那个什么鬼谷子高明百倍,我西本理工讲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那个鬼谷子却大言不惭的在讲坛上说什么自己乃是百圣之师!如果他是第一代鬼谷子,弟子多少还会有些敬意,就他这不知多少代的鬼谷子,我看他像骗子多过像圣人。”

    云琅连连点头道:“不错,不错,这马屁拍的扎实,为师生受了。这些时日你就留在长安,见见百家尊长,听听百家见闻也是极好的。觉得有用,就努力学习,如果觉得没用,就一笑置之,莫要在长安惹出什么事端来。为师答应董仲舒袖手旁观,又从桑弘羊那里得到了钱庄放贷的许可。这个人情很大,我们要记得。”

    霍光一骨碌从软塌上爬起来看着云琅道:“师傅,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把最高利息定在两成呢?长安,阳陵邑的子钱年息都在一倍以上啊。”

    云琅拍拍霍光的脑袋道:“你这个傻孩子啊,我们缺钱吗?”

    霍光摇头道:“不缺,但是,也不能如此毫无底线的降低利息,这会给我们树立很多敌人。”

    “你是说无盐氏?”

    霍光点点头道:“当初七国之乱之时,长安子钱家无人向缺钱的关中列侯以及先帝借钱,唯恐吴王刘濞攻占关中之后血本无归。只有无盐氏拿出来了万金,借贷给了关中列侯以及先帝,解了先帝的燃眉之急。至此,无盐氏已经成我大汉关中首富,更是与关中列侯结下了深情厚谊,就连先帝也再三的褒奖无盐氏。这个无盐氏与蜀中黄氏不可同日而语。”

    云琅笑道:“纠正你一处谬误,通过银钱往来是结不下什么深情厚谊的。

    第二,无盐氏我们自然是得罪不起的,所以我就把借贷的范围严格的控制在上林苑中。

    第三,无盐氏向来不给穷鬼们的借贷,他只在乎勋贵富户。

    第四,我们借贷银钱给百姓的目的并非是为了赚钱,我们只想扩大我们货物的购买人群。

    如果上林苑中的百姓都逐渐富裕了,那么,你想想那座将要建成的富贵城会是一个什么模样?

    只要这些人都有足够的家底进驻富贵城,那座城池就会成为名副其实的富贵城,到时候必然是寸土寸金,如果富户纷纷入驻,寸金估计也难求立锥之地!

    相比之下,富贵城才是一桩大买卖,而子钱不过是我们开拓钱庄的一个小小的排头兵。”

    霍光钦佩的瞅着师傅道:“您才是真正的智者!”

    云琅皱眉道:“你现在给人拍马屁是不是已经拍成习惯了,这并非一个好习惯,拍马拍的多了,人就会变得猥琐,会让人家看到你就起了防备之心。”

    霍光摇摇头,脸上的婴儿肥也随之晃动,换了一副真诚的模样对师傅道:“弟子记住了,只是您这样的作为无疑要比什么无盐氏高明百倍。您是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在提高自己,而无盐氏那些人只知道一味地搜刮,高下立判。”

    云琅苦笑道:“好了,好了,不要在师傅身上练习你的马屁功夫了。前日曹襄对我说,你借住在他府上的时候,你们相谈甚欢,我不记得曾经给你讲过什么风月趣事,你是从哪里学会这一套的?干嘛要学?”

    “因为有师傅这个前车之鉴啊!”

    “前车之鉴?”

    “对啊,师傅是无双的智者,东方朔也算是一个难得的聪明人,弟子发现,您跟东方朔的境遇都不好。

    一个被皇帝闲置,一个只能做具体的事务性官员,两个人都是出了名的有志难伸。

    因此,弟子以为,过早的暴露自己的聪慧本事是不妥的。

    这世上多的是蠢人,他们总是从自己的眼光出发去评判别人。

    一旦有人做出了他们做不出来的事情就会引起他们的忧虑更恐慌。

    这个时候他们不会去向聪明人学习如何变得聪明,只想把聪明人变得跟他们一样的蠢,如果不能,就会千方百计的打压,迫害聪明人,不让他做事。

    弟子如今是西北理工的大弟子,自然肩负弘扬我西北理工学说的重任。

    既然身负重任,就不能提前给自己制造障碍,弟子在没有掌握局面之前,一定会努力做一个相对平庸的人。”

    听了徒弟的一番话,云琅的眼眶发热,虽然知道这是徒弟的花式马屁,还是觉得遇到了知己,高声唤过丑庸前来,让她立刻备酒。

    自家的大徒弟快要成精了,必须庆祝一下。

    在大汉勋贵中,只要一个男孩子的年龄超过十岁,基本上就没人把你当孩子看了。

    你的一言一行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如果错了,很难获得别人的原谅。

    褚狼来的时候,云琅师徒二人已经喝掉一坛子淡酒了,这东西添加了糖霜之后,就不算是酒了,应该算作饮料。

    师徒二人聊天聊的非常开心,事实上,只要是个人就能跟霍光聊得很开心。

    小小的少年人是如此的善解人意,有时候仅仅是一个眼神,这孩子就知道你想要说什么,并且娴熟的接着你的话题往下说,让你如沐春风。

    “家主,狗子找到了!”

    褚狼低声向云琅说了一声。

    云琅的手颤抖了一下,洒出很多酒,稳稳心神问道:“人怎么样?”

    褚狼笑道:“活的不错,不但有两个不错的匈奴老婆,还生了一只小狗子。”

    “进关了吗?”

    “已经入了雁门关,消息被我封锁死了,狗子如今回来了,我以为许良之名恐怕要不得了。”

    云琅放下酒杯长叹一声道:“回来就好,回来就好,想要功业以后有的是机会建立。这些年真是苦了他了。”

    第四十五章

    艰难的钱庄生意

    只要狗子这家伙活着回来了,云琅悬着的心也就放下来了,云氏小门小户的就那么几个心腹家人,哪个都损失不起。

    至于狗子在匈奴人那里吃了多少苦,云琅其实是不在意的,少年人不吃点苦头,将来如何担当大任?

    年纪大的人对年轻人的看法都是这样的。

    这样的话董仲舒刚刚对云琅说过,那时候云琅听得非常刺耳,所以,云琅就抱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想法,只这样想,绝对不会不会这样说。

    瞅着喝酒喝得醉眼惺忪的大弟子,云琅只是笑笑,觉得心满意足,然后就让丑庸背着霍光去休息了。

    总的来说,今天是一个很好的日子,能见识到大汉国最激烈的思想碰撞,云琅非常的满足。

    同时,他也发现,大汉的政治思想斗争其实与后世差别不大,都是以争取人心为最高目的。

    就是失败者会被砍头这一条总是让云琅的脖颈发凉。

    但愿刘彻不会下这样的狠心。

    跟大汉人不同,在这片大地上,只要统治者是一个头脑清晰且英明的人,他的国家成为地球上最强大的霸主的可能性几乎是十成十的事情。

    而刘彻绝对是几千年来这片土地统治者中的佼佼者,秦皇汉武的名头不是随便说说的。

    有这样的一位统治者,对于云琅这样的聪明人来说绝对是痛苦的。

    打又打不过,你的好建议他又不怎么听,即便是听了,也只会接受你的建议,却会把你当做不安定因素排除在他的体制之外以策万全。

    大汉不会灭亡,至少云琅这一生看不到有灭亡的可能性,因此,全身心的投入到经济建设中,就是云琅唯一能做的事情。

    偌大的大汉国不是刘彻一个人的,他属于全体大汉人,每个人都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力,云琅如今只想加快这一进程。

    张安世身穿麻衣脚蹬草鞋,坐在树荫下摇晃着草帽跟老农闲谈。

    刚刚收割完毕地麦地里还散发着泥土的湿润气息,耕牛拖着满满一车麦子晃晃悠悠的向卖场走去,一切都显得富足而恬淡。

    “老汉如今没什么念想,只想着多苦几年,把家里的宅子修建起来,用最好的木料,日后呢,子孙也好多遮风避雨几年。”

    面目黧黑的老农很喜欢这个皮肤白皙的少年人,富贵人家的公子很少有喜欢下田的。

    “其实不用很久,老丈家中男丁多,全部种地就太可惜了,如果能在闲暇之时去山中砍一些荆条回来,剥皮卖给造纸作坊,也是好大的一笔钱粮啊。剩下的荆条还能编织成筐子一起卖给作坊,这样的好事小子就没有弄明白,为什么会没有人做呢?”

    张安世笑呵呵的道。

    老农笑道:“好我的后生哟,去山里砍荆条的活计,我们干着呢,筐子,藤条箱子农家那一家不会弄哟。要知道这可是一个苦力活,走十几里地去砍荆条,然后再背回来,就算是壮劳力,一天也只能走一个来回。自家人用的筐子,箱子可以这么干,如果想要编织筐子,箱子去售卖……呵呵,要是指望买筐子吃饭,老汉全家早就饿死了,还是好好种地才是正经!”

    张安世指着老汉农田边上的荒坡道:“如果在这里插上荆条,是不是就不用去山里砍了?”

    老汉眨巴一下眼睛道:“这倒是能成,这一片荒坡足足有五十亩地,如果都能插上荆条,你说的事情倒是真的能干。就是这片荒坡是陛下的地,要是被老汉全家给占了,有些对不住陛下啊。这些年老汉在上林苑种地,占了陛下不少便宜,陛下大度不与农夫计较,如果……”

    张安世露出一嘴的大白牙笑道:“前年的时候,陛下就曾经下过诏令鼓励农桑,并且在南坡上亲力亲为的种田栽种桑苗,还说人间美景莫过于农桑,如果普天之下的荒山都种满了桑麻,盛世至矣!”

    老农的眼珠子顿时都瞪得很大,半天才小声道:“真的可以?”

    张安世不怀好意地笑道:“这里本来就是只长荒草的荒坡,长草跟长荆条有什么区别?”

    老农吞咽一口唾沫点点头道:“这倒是啊……”

    张安世起身拍拍屁股上的尘土,自言自语的道:“山崖那边的云氏如今正在放子钱,一年只有两成利,如果能拿到云氏的钱,用这些钱购买耕牛,骡马,甚至雇人干活……不出三年,您就算是盖青砖大瓦房也轻而易举啊……”

    老农瞅着张安世远去的身影,若有所思。

    上林苑被闲置了十六年之久,这才开放不到五年,人口就已经逐渐变得稠密起来。

    山野间已经开始出现小小的自然村落,只是这里的房子基本上都是茅屋,有些人家起了一半的土坯房子因为农忙暂时停工,不过,还是能从中间看出一点百业兴旺的意思。

    盖房子对大汉人来说永远都是人生中最大的一件事,甚至可以上升到神圣的地步。

    穷人赚到的第一笔闲钱,永远都是拿来做盖房子的储备金,一旦钱粮积攒的差不多了,新房子就会立刻提上议事日程。

    张安世刚刚看过几家人的新房子,还不错,比永安县人盖的房子高大,宽敞,很容易从中看出京师人氏与地方百姓之间的经济差距。

    在云氏封地永安县,张安世看到了一种文皇帝,景皇帝时期才特有的放任自流模式。

    云氏每年收取的税只要不发生大的灾害,一般都是固定的,那里的百姓似乎也觉得这个法子不错。

    只是,这一切在张安世眼中都显得乱糟糟的,永安县的百姓虽然普遍能吃饱,却是以偷逃赋税达到目的的。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