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163章

    谢霖没领会她的意思,拧起眉,“不回去你要去哪儿,你不该因你祖父身死而惩罚你自己,人总要活下去才有希望。”

    姜璃看向圈外虎视眈眈的百姓,“我从未想去死,我只是想不明白为何他们要这么对我,但现在我想明白了。”

    谢霖面色不变,听她说话。

    她道:“我失去了祖父,可我的家还在,他们当中,有些是失去了全家人,仅剩一人存活于世,还没了房屋住宅,他们不知内情,只知道这堤坝是我祖父修的,所以他们恨我,也需要靠着恨我,让自己活下去。”

    她身上,唯独唇瓣是白色的,眼周一圈是疲惫夹杂着稀松的泥,“我也是,从祖父死的那刻起,我终于明白贪官污吏有多可恨,我与祖父同来,我却无法和他同归,我无颜面对祖母,我要留在这里,接着做祖父没做完的事。”

    谢霖拧着的眉越皱越深,“你疯了?”

    “谢世子,今日多谢你,”姜璃谢的是身上这件衣裳,“但你不必管我。”

    可谢霖不能不管,不论是因为姜氏,还是因为受人之托,他上前两步,不赞同道:“京城会派新的官员来治河,你在这里,只会引起众怒,你若出了意外,你父母怎么办?”

    姜璃仿若未闻,指了指身边堆积的尸体,“殿下,这些尸体核验完身份,是否要集中处理了?”

    她问这话,俨然将自己投入了祖父的角色中,而谢霖作为王世子,是目前扬州最有话语权的人,所以她问他,仿佛她成了臣子,成了他手下的一员。

    谢霖转身将长枪拔起,“姜姑娘,你可要想好了,造桥筑堤都是男人的事,你一个女子,成日混迹在男人堆和死人堆里,甚至可能经常需要下水,你若现在不回去,将来……只怕要受人指责。”

    这条路很难走。

    姜璃突然伸手将新披着的衣物拨开,露出被湿衣勾勒的曲线,被撕扯得极其宽敞的领口处,是她的肌肤。

    她这猝不及防的动作,吓得谢霖惊愕地偏开头。

    虽然刚才她衣不蔽体,也眼下都穿上了,还要脱是什么意思?

    “姜姑娘!”谢霖眉间有丘壑。

    “谢世子,这里不只有你一人,”姜璃坦然地扫向周围的侍卫与百姓,重新将衣物合上,此举仿佛只是为了证明她的无惧无愧,“自洪水决堤以来,我亦是悲愤交加,不知该做些什么,于是我在水里游了整整两日,捞了无数尸骨,今日光在场就有百余人,我若在乎他们的想法,我就该死上上百回了。”

    “自打陪着祖父来扬州,我就不再是京城闺秀,而是治河的一员,如今祖父不在,我理应扛起他应尽的职责,世人要骂我可以,但祖父的身后名,不能被污。”

    她双目坚定,仿佛没有熙熙攘攘的人群,只有满目疮痍的城。

    字字铿锵,如誓言。

    谢霖陷入沉默,这条路实在难走,可对方既然有自己的坚持,他劝不了,此时又不免提醒,“很多人,想你死。”

    “没有很多,”姜璃看向熙熙攘攘的人群,与他们一样悲伤,“只有他们了。”

    无所谓她生死的,都去了避难所,唯有一心要她死的,还在危机重重的城中找她。

    闻言,谢霖默认了她的去留,想到表兄表嫂信中嘱托,只怕要辜负了,于是低叹一声。

    此时,庄河请来了知府的府兵,与谢霖带来的几十个侍卫,一同将百姓们强行迁至先前搭建的避难所。

    又怕他们还会攻击人,于是特别关注着。

    此时的避难所,虽没有尸体遍地,但一路走去,也是此起彼伏的哭声,不绝于耳。

    “早知道就不回家了,这下不仅家没了,人都没了。”

    “早知道就该听姜大人的话,就不该听我家那口子的!”

    “我的孩子,我的孩子……”

    “娘,你为什么不救姐姐?”

    几道不同的声音,诉说着灾情下的人间百态。

    辰时,大铁锅煮了米粥,还有馒头,侍卫将早膳分发给众人。

    明明是够的,却有人带头抢了起来,导致在场人心惶惶,都跟着抢食,生怕不够吃。

    谢霖赶到时,将带头抢的人制住,一旁姜璃喊着安静,慢慢地场面才平静下来。

    谢霖巡视了眼情况,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经过一营帐时看见一女童盖着被子坐在角落里,闭着眼睛,面色通红,外面排着长队,女童却安安静静。

    他走进营帐,发现里面没有别人,“你爹娘呢。”

    女童迷迷糊糊地睁开眼,摇了摇头,“阿爷不让我回家。”

    答非所问,也不知道是不是没听清他问的话。

    但有一点可以确认,女童鼻音厚重,是病了。

    谢霖靠近,伸手在她额头探了探,额头一片滚烫,和热馒头一样。

    秋日的夜风凉,这营帐不比民房,再加之连夜下雨潮湿得很,生病的概率大大提高。

    他低声又问,“你爹娘不在吗?”

    女童抬眸,眼膜通红,“他们都不在了,阿爷说,姜大人说能回家的时候,就可以回家了。”

    她仿佛脑子里只有这一句话,有气无力地问,“大哥哥,姜大人说能回家了吗,我想回家了。”

    这次谢霖听明白了,但听得心中很不是滋味,摸摸女童的头,平时很会说话的嘴,一到安慰人的时候,就说不出话来。

    没了爹娘,年幼的孩子照顾不好自己。

    想着,谢霖唤来侍卫,吩咐将避难所所有人登记入册,将所有失了双亲的孩子放到一个营帐,请专门的婆子来照看。

    另外,加固避难所所有营帐,并在外侧加厚厚的挡风罩,每个人再多加一床被子,确保幸存者的健康安全。

    他说完,姜璃走进营帐内补充道:“殿下,上游百姓不曾遇难,或许可以将孩子送去善慈堂。”

    那是专门收容孤儿的地方。

    谢霖毫不迟疑地否决,“我曾在书上看过,有灾情的地方容易生出疫病,这里许多人都与尸体接触过,包括姜姑娘你,出入最好带上面罩。”

    更别提去上游了,上游不能再被嚯嚯了。

    思及此,谢霖叹息。

    姜璃恍然,惭愧道:“是我孤陋寡闻了,那眼下该防疫病才是,应该给所有人都发面罩,还有药物,防患于未然。”

    谢霖点头,看向心腹的侍从,“方才我说的,还有姜姑娘说的,都得去办,还有,这小丫头生病了,看看营帐中可有大夫,若没有,遣人去上游的医铺问问,有没有大夫和药师愿意来避难所,常驻于此。”

    心腹一边记下,一边犹豫,“殿下,知府那边说府库库银不足,您说的这些面罩、药物、被子,都是需要人手一份的,还有您说的营帐加固加厚,都需银子,接下来还有衣物和日用品……府库恐怕……”

    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钱能怎么办啊?

    营帐外蓦然刮过一阵邪风,吹得人身上凉飕飕的,将营帐门上挂着的破布一直抖动,连房中女童的小身板都瑟缩了一下。

    唯独两人没动,一是谢霖,他身着厚重的银甲,风吹不起。

    二是姜璃,她单薄的裤腿粘着泥糊在腿上,风也吹不起。

    但,不代表不冷。

    姜璃看向谢霖,钱这个问题,好像解决不了。

    “行了,不就是钱吗,”谢霖大手一挥,“先从王府拨,到时候让朝廷还,若王府的现钱还不够……”

    说到这,突然顿住,“不够再说,以皇伯父的忧民之心,相信朝廷的赈灾银很快就会到的。”

    但谢霖哪里会知道,赈灾银还在筹备中。

    自辰时起,京城下起了小雨。

    裴如衍在临行前,最后一次进宫。

    沈桑宁与他是一同起的,清早就以自己的名义,宴请京城生意最大的六位老板。

    旁人请客吃饭,不是晚饭也是午膳,总得是正餐。

    然而,沈桑宁没有时间等了,请的早膳。

    被请的几位商贾都不是蠢的,这个节骨眼上寻来,能有什么好事?

    于是有三位推拒了,还有三位念着她的颜面以及身后宁国公府,还是来了。

    毕竟能攀上关系的机会不多,眼下宁国公世子“落难”,花点钱帮一帮,就能产生联系,换个角度看是桩好事!

    沈桑宁穿着厚衣裳,坐在自家酒楼二楼靠窗的位置,与三位老板闲聊着。

    起先说的话,都是客套寒暄。

    直到一男老板夸“裴夫人巾帼不让须眉,很有生意头脑”,这显然是吹捧的话,沈桑宁一听,可算让她找到机会煽情了。

    她的双眸突然带了些复杂感情,语气惆怅地忆道:“也就我们自知生意难做,相互之间可以共情,起先我做生意,不论是我爹或是家中姊妹,都不能理解,出门参加宴会,亦有人说,行商低人一等,不体面。”

    “我时而不懂,为何士农工商,商人要排最末,或者说,为何要有这排行,谁排的?都是靠双手挣钱,怎么就分贵贱了?”

    沈桑宁不满地倾诉着,双眸时刻关注着其他几位老板。

    他们纷纷放下了杯子,缓缓流露出他们最真实的情绪——

    “原来沈老板与我们一样啊!”梅老板名下产业涉及颇广,笑着附和道。

    朱老板开始追忆,“哎,都是这么过来的,我家累世巨富,早先旁支还出了位读书人,我不知花了多少钱供他,后来他中了举人,每次伸手都毫无羞愧,仿佛我是该给他钱的,偏他一件事不曾为我做过!”

    第309章

    沈桑宁发现朱老板的经历和微生家都有些相似,又隐晦地将外祖家养闲人的事一并阐述,虽没提到沈家,但高度激发朱老板的共情。

    朱老板拍桌道:“还说什么商人重利,我看都是他们不要脸!真遇上事,那些官宦还比不上咱们呢!”

    “就是,”沈桑宁撇着眉,端起杯子,正欲切入主题,窗外突然刮起了风,嘴中喃喃道,“也不知这风,与扬州是否是一样的大。”

    一听提及扬州,三位老板相互对视,都知道这是捐款的前奏。

    但三人本就抱着捐点钱的预想来的,这会并不抵触。

    梅老板惆怅地感慨一声,殷勤吹捧,“扬州这次历经大劫啊,听闻这次去赈灾的是裴世子,世子爱国忧民,深得圣心,确实是筹款的不二人选!”

    “是啊是啊,世子年轻有为,与夫人郎才女貌,登对得很。”

    朱老板琢磨着,主动问道:“敢问这赈灾银还差多少,旁人我不知道,但我还是能捐些的。”

    闻言,沈桑宁面带欣慰感激的笑,举起杯盏对着朱老板,“朱老板,就冲你这句话,我以茶代酒干了。”

    她仰头喝完杯中茶水,继而道:“我夫君的确担任了筹款之责,但即便筹款的不是他,我也想着将手头能拿出来的现银捐了,钱财乃身外之物,没了还可以挣,我娘在世时常教导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我算了算,赈灾银差了一百多万两的空缺,我能拿出二十万两,诸位若愿意与我一同捐款,我替扬州百姓谢谢诸位老板的义举,将来也让世人瞧一瞧,咱们商人在生意场重利,但在大事上是重义的。”

    三位纷纷点头,梅老板又夸起她来,“沈老板真是女中豪杰,一捐就是二十万两,可见是掏空家底,心怀天下呀!”

    朱老板低声问,“这朝廷的官员加起来,说不准还是沈老板一人捐的多了。”

    这哪是说不准?说得分明很准,沈桑宁心中腹诽,表面不显。

    几位老板哈哈一笑,有了她的打样,梅老板阔气道:“这样,我代表梅氏钱庄,捐十万两。”

    朱老板点头,“我捐五万两。”

    “我也捐五万两。”另一位,较为腼腆的是邱老板。

    三人加在一起,又是二十万两。

    但这三人行商十数载,有的还是祖辈就积攒下的家业,比沈桑宁富有不知多少倍,却没有她出的多。

    她淡淡一笑,举起杯盏又是言谢,“诸位老板慷慨解囊,我记在心中,我听我夫曾说,这次捐款的名单来日将刻在扬州城楼下的石碑上,还会张贴在京城宫门外的告示栏上,届时几位的义举会被天下人所知,让他们看看,在大义面前,我们商人排在何等重要的位置!”

    一席话,说得三人激动起来。

    他们此行抱着与国公府交好的目的捐款,捐款的数额自然都是早就打算好了的。

    然而一听还能千古留名,真真是一次扬眉吐气的机会!

    思及此,都不甘心只捐五万十万两了!

    梅老板再次拍板,“我加倍,我也出二十万两。”

    “我二十一万两。”朱老板跟着道。

    梅老板皱起眉,“老朱,你这是干什么,要抢第一的位置?”

    朱老板不语,显然就是这个意思。

    梅老板犹豫着追加,“我出二十五万两,建设大晋人人有责,不过……能否请世子帮个忙,捐款人那栏在我的名字前加个前缀——梅氏钱庄、酸梅梅果脯、胭脂梅、梅氏染品。”

    “哈哟!梅老板够贪心的呀,这前缀这么长,是生怕别人不知道你家产业啊。”朱老板脸上皮笑一下。

    梅老板反驳他,“如果可以,为什么不呢?”

    花了二十五万两,要一个前缀不过分吧?

    梅老板看向沈桑宁,露出殷勤的表情,沈桑宁点点头,应了下来,这都是小事。

    梅老板得到答案,心满意足地喝起茶来,朱老板还是二十一万两,不再竞价,邱老板还是原先的五万两,丝毫不因沈桑宁的说辞而改变。

    如此,加起来也有五十一万两了,直接解决了剩下空缺的一半。

    再算上她的二十万两,筹款就只差三十八万两!

    沈桑宁很开心,对面三人也是。

    “要下雨了吧。”邱老板忽道。

    沈桑宁朝着窗外看去,天上乌云慵懒地飘着。

    风亦比刚才大了些,尤其坐在二楼,总是要比一楼冷些的。

    毕竟不同的高度,感受到的凉意不同。

    就比方说,此刻坐着如囚车一般的游街车的沈妙仪,她身处高地,偏偏没让她穿件厚实衣物,冷风袭来,感受刺骨的寒。

    游街车从公府出发,四四方方的牢笼将沈妙仪的身子困在其中,双手被桎梏在车外,没有梳妆的头也露在外面。

    隔着沈妙仪数丈距离,在她身后的游街车上,与她相同待遇的还有周韬。

    正街两侧,路人见了纷纷让道,虽有疑惑,但见男女两人游街,心中便有了猜测。

    像这种茶余饭后的谈资,人们往往是最乐意探究的,于是明知这是私通的男女,还要大声与周围人讨论——

    “这两人犯的何事?”

    有人回答,“这阵仗,私通无疑。”

    “这么年轻,相貌也生得不错,怎么就干下这样的丑事呢?”有人摇头,有人惋惜,有人鄙夷。

    “哦,私通啊——”尾音拖长,提着菜篮子的大娘啧啧两声,“这是谁家的媳妇,又是谁家的男人?”

    大家也想知道。

    引领着游街车的男子敲着锣鼓,高声宣扬,“承安伯府二小姐,沈氏妙仪,嫁与宁国公府二公子,不守妇德,多次与外男私通,今被抓获,游街公示,休弃归家。”

    路人围观丝毫不掩藏目光,更不会降低声音,听得沈妙仪想捂脸,可惜被固定住的双手根本动不了,她想低下头,也无法躲开旁人的目光。

    “天呐,宁国公府的女眷啊,这是荣华富贵的日子过腻了不成?”

    “啧啧,世风日下啊,这伯府怎么还教出这样的女儿?”

    “他们伯府向来如此啊,你们忘了前阵子被陛下赶出京的二皇子侧妃了?那位就是这承安伯的庶女。”

    “原来是这个伯府啊,好事从来没听说过他们的,这家好像不景气了,我家亲戚在里面做门房的,说这家快连月银都发不出来了,全靠姻亲吊着些体面。”

    紧接着又是一阵锣鼓,男子继续高喊,“奸夫周韬,原京机卫小旗,扬州人士,今私通公府女眷被抓,游街示众,驱逐出京。”

    一语毕,周围又是一阵“窃窃私语”。

    “竟然是京机卫的,这下连差事都没了。”

    “这伯府小姐一点都不挑的吗,放着好好的国公府公子不要,找一个……这奸夫是得有什么过人之处啊?”

    “难怪我看这男的就不顺眼呢,原来是京机卫的,平日里肯定没少借着这层身份剥削咱老百姓呢!”

    相比于沈妙仪的没脸见人,周韬显得大方很多,仿佛不好听的话入不了耳,他抬着头正视前方,正是沈妙仪的后脑勺。

    游街车从正街到西街,绕着京城的大路转了一圈,一路敲锣打鼓,广而告之,只为让众人知晓,这伯府小姐犯了错,已被休弃,往后与国公府再无干系。

    从意满楼门前经过时,吸引了诸位老板的关注。

    “沈老板,这是你妹妹吗?”朱老板口快,问出来后,觉得颇为尴尬。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