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
庄先生略一思索便退了白家给的丰厚束脩,答应了他们的请求。刘氏和白老爷并不拦着庄先生继续开学堂教学,但也不愿意少了那份束脩。
他们俩人都知道,庄先生教白善宝和白二的值这份束脩。
满宝回家便提出,“爹,我们把大头大丫他们也送去上学吧。”
“那不行,他们不是跟你识字了吗?”
“我教的总比不上先生教的,而且他们没笔墨纸砚,写的字太难看了,做账本也不好看。”
老周头想了想,还是摇头,“家里这么多孩子,都送去上学,那得交多少钱,又得买多少书和笔墨纸砚呀,不行,不行。”:
满宝道:“家里现在又不缺钱。”
“那也没钱到那个份上。”
满宝就嘟了嘟嘴,去看她娘。
钱氏则看向几个儿子,问道:“你们的意思呢?”
周大郎和几个弟弟对视一眼,道:“娘,我们晚上回去问问孩子。”
孩子们自然是想去的,就是年纪最大的大头也想去,“虽然读书很难,我也不太喜欢读,但我知道读书有用,我想好好的学写字,小姑已经开始教我们打算筹了,可我们总也学不会。”
大丫连连点头,“小姑说,先生一教她就会了,她说可能是她教的不好。”
周大郎便沉默了许久,把几个孩子打发回去睡觉后与小钱氏道:“我记着小叔很小的时候,和我们一起进城,路过一个学堂,他就趴在学堂的窗户外头听先生教书,他一下就记住了好几个字,后来常自己走上近一个时辰的路去城里偷听人家上课。”
“到满宝这儿也是,所以你看,小叔和满宝多聪明啊。”周大郎小声道:“爹要管着一大家子肯定不舍得花钱,且各房的孩子数也不对,我看,不如我们自己花钱送去。”
小钱氏一算,蹙眉道:“束脩倒是没多少,但要买这么多书,还有笔墨纸砚,这可花费不少呢,而且……”
她压低了声音道:“家里扫地,割草,洗衣裳这些活儿一直是孩子们做的,让他们都去上学了,这些活儿谁做?”
“那就我们做,”周大郎却有一股遗传自钱氏的韧劲儿,小声道:“只要他们将来和将来生的孩子有满宝一半聪明九成。”
小钱氏一想也是。
于是点头道:“行。”
周二郎也在和冯氏说上学的事,“……几个孩子都不小了,而且二头二丫都和满宝学过好几年了,字也都认识了,去庄先生那里也就学上两年,把满宝教不会或是还没教到的学会了也就回来了。”
“公爹会给钱吗?”
“爹肯定不乐意,但我觉着娘可能会愿意,到时候看吧,反正我们先准备好,实在不行,我们自己送去。”
冯氏没意见,笑道:“反正送一个也不费多少钱。”
她虽然不管房里的钱,却也知道丈夫手上有多少钱的。
周二郎却惊奇的道:“怎么是一个,二头二丫和三丫都去,这就三个了。”
“二丫和三丫也去?”
“当然去了,嗯,三丫还小,或许不该送她去,让她在家里跟满宝多学两年,等再大一些,就和她姐姐一样去待两年再回来也是一样的。”周二郎计划着,越想越觉得这法子好,“这样好,能剩下不少钱呢。”
“女孩子家读书有什么用啊。”
“你看满宝,你说有什么用?”
冯氏:“……那,那不是小姑吗?”
“二丫也聪明得很,至少比二头可聪明多了。”
冯氏:“你明知道我说的不是这个?”
“那是哪个?”周二郎蹙眉,反应过来,眉头更紧了,“今时不同往日,家里又不缺那点子钱了,而且二丫学会了记账多好,你是不知道,如今啊,就是在县城的路两边摆摊,那也是会一些算术的更好,不然被街上的混混戏耍了自己还傻乐呵呢。”
“你看我们家满宝,出去你会担心她被人当傻子欺负吗?”周二郎道:“家里现在挣的这些钱,多少是满宝挣回来的,多少是我们兄弟挣回来的?这读书和不读书的差别大着呢,你不想你闺女以后过好日子啊?”
“那,至少得问问大哥大嫂吧,看看他们是不是送大丫去。”
“你就放心吧,大嫂一准儿没意见,你看大丫,她虽然是个丫头,但大嫂不偏心眼。”
“你是说我偏心眼啊。”
“我可没这么说,你自个说的。”
冯氏气得拧他。
周三郎就没这个忧愁了,他就两儿子,一个还刚学会站呢,都没会挪步,所以直接把四头送去就好了。
周四郎却很愁了,他左看看他儿子,右看看他儿子,怎么看怎么和满宝不像,于是忍不住和方氏抱怨,“不都说侄子像姑吗?这小子怎么长得一点儿也不像满宝啊,这样以后能读书吗?”
方氏气得把他推到一边,将孩子抱到床里侧睡了,道:“人家说的是外甥像舅,从没听说过侄儿像姑的。”
“谁说的,我不止听一人这么说的。”
“你少折磨你儿子的脑子,你还是先想想自己的钱袋子吧,读书要花的钱可不少,等你儿子能上学了,你出得起钱吗?”
第489章
交给你
三兄弟都打算听满宝的建议把孩子送去上学,老周头自然不会再反对。
他虽然是一家之主,但如果底下的孩子都做了一样的决定,他也不会太过反对。
他只是不乐意自己出钱而已。
不过,他虽然没出钱,却同意了钱氏再分一次钱的主意。
昨晚上不仅周大郎他们夫妻开会了,老周头夫妻也悄悄地说了半个晚上的话。
读书有多重要,看满宝就知道。
以前他们认得女贞子,认得山药吗?知道怎么种姜块吗?
更别说把麦子当麦种高价卖给白老爷了。
以前他们以为读书能考官,能去做先生,做账房,却没想到读书还能有这么多好处。
所以内心深处,老周头也是想送家里孩子去上学的。
但是,家里孩子太多了!
不说现在已经有的,以后他们还会生,而且他还有两个儿子没成亲呢。
如果现在开了先例,那以后生的孩子送不送?
如果都要送,家里也没这么多钱啊。
别看家里现在有近四百两的银子,真用在读书上,这点钱一点儿也不多。
而且一个生的跟一个生的数量还不一样,现在孩子们没矛盾,等以后有了,他们就该翻这笔旧账了。
再小的事都能吵翻天去。
钱氏也觉着由公中出钱不好,所以她和老周头商议了一下后道:“以后各房花钱的地方还大着呢,总不能一直让他们从我们手里拿钱,我的意思是,这次分一些钱下去,家里再改一下规矩,以后除了地里的产出外,各房自己挣的钱上交五成,其余五成自己留着。”
老周头想了一下,便点头。
于是第二天老周家上下就听到了这个好消息。
满宝兴奋的不行,高兴的问,“爹,那我能分多少钱?”
“你这么多钱,咋还这么开心?”
“我钱多,但我也喜欢钱啊,钱多了谁不高兴呀?”
老周头一想也是,道:“昨天晚上我和你娘商量了一下,就照着上次的来,老大老二老三一家十五两,老四十两,你们几个则是五两。”
众人高兴起来。
老周头叮嘱道:“虽然有钱了,但也不要乱花,孩子上学需要用的钱多着呢,书就不用买了,让满宝给抄几本,你们凑合着用,但笔墨纸得要,砚台嘛,俩人用一个就是了……”
满宝:“……爹,大头大丫他们都要上学,我要抄很久的。”
“怕啥,元宵过后先生才开课呢,这不是还有十来天的时间吗?你先试试,看能抄几本是几本。”
满宝觉着她刚才的想法真的是无比的错误,她怎么会觉得老爹大方了呢,明明还是那么抠。
她哼了一声扭过头去,然后对周大郎他们道:“大哥,你们要是去县城,只买笔墨就行,纸我来买。”
满宝的纸一直是从商城里买的,便宜又好用,可比从书铺里买省钱太多了。
所以她一直可以随心所欲的用纸。
周大郎他们想了想后道:“干脆我们把钱给你,你领着几个侄儿侄女去买吧,我们也不懂这个。”
老周头立即道:“对,你领着他们去,你跟书铺的掌柜不是混熟了吗,你让他算便宜些,我们家买这么些东西呢。”
满宝的学习用具除了第一次由周二郎背到书铺里去买以外,以后的每一次都是她自己去买的。
或是由周四郎领着,或是由周五郎和周六郎领着,或是跟白善宝一起,反正要买的书,笔墨纸砚等都是她自己选择。
所以老周家人对她的眼光和这方面的砍价能力都很有信心。
主要是那书铺掌柜一看就是读书人,一对上他,他们就忍不住气弱,砍价都要弱三分。
所以还是读书好啊。
读了书,不管碰上啥人,都可以理直气壮的砍价了。
满宝倒是没意见,接过哥哥嫂子们递来的钱时眼珠子一转便有了主意。
她第二天便拿了一沓纸和几串铜钱跑去找白善宝和白二郎,兴致勃勃的问他们,“你们要不要抄书来卖?”
俩人很感兴趣,“抄什么书?”
“就是简单的《千字文》和《论语》,”满宝道:“我纸和钱都带来了。”
白善宝和白二郎并不缺钱,但他们对抄书赚钱这个活动很感兴趣。
满宝乐得嘿嘿一笑,将纸放到书桌上,道:“一本二十文。”
白二郎连连点头,已经把纸给拽过去了,白善宝却是知道书铺里一本《千字文》卖多少钱的。
手抄的,最差的一种都要一百文呢,更别说那些印刷般的了,纸张最好的一种得要三百文。
而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满宝的这个价都快比得上菘菜价了。
于是白善宝不乐意了,“你这个太少了。”
“不少了,我不介意你们书里有墨点,也不介意你们写得不整齐,只要不错字就行。”
白善宝一想,这样一听,要求好像是很低。
满宝可是问过书铺掌柜的抄书的规矩和价格的,因此底气很足的对两个小伙伴道:“书铺要的书要求可严格了,不能有错字,不能有墨点,还得排列整齐,字也得好看……”
满宝曾经自持抄写过不少的书给庄先生,很想也从书铺里接一些抄书的活儿玩一玩,可惜在看过她的字后,书铺的掌柜残忍的拒绝了她。
她自觉论抄书,她已经在白善宝和白二郎上面了,结果她都没从掌柜手里拿到抄书的活计,他们更不可能了。
也就只有她会用他们抄的书了。
不过她也是有要求的,“这是教书育人的书,你们可得抄好来,不许有错字,漏字。”
白善宝被她说服了,点头道:“你放心吧,要是有错字,我们重抄就是。”
反正是一页一页的抄,哪一页有错字,丢掉就是了。
满宝高兴起来,就从自己的书箱里把笔墨也拿出来,“我跟你们一起抄。”
白善宝很好奇,“你要这么多书干什么?”
“给我侄子侄女他们,他们也要去学堂上学了。”
白二郎忍不住瞪眼,“那学堂里岂不是又要多十来个人了?”
“哪有这么多,五头和六头又不能去上,也就七个而已。”
第490章
好处
周二郎本来想把三丫留在家里几年,等她和她姐姐二丫一样把两本书都学会了再送去学堂,这样学个两年就可以回家。
但三丫一大早的知道四头也要去上学,家里一下只剩下她和五头六头,再一扭头去看两个堂弟,一个还只是会扶着大人的腿站稳,一个则是才坐稳,抬头看人的时候,嘴巴就忍不住张开,然后口水就开始流……
三丫嫌弃得不行,于是抱着她爹的胳膊扭了一阵,闹着也要去上学。
周二郎被缠得头疼,加上二头在一旁调皮捣蛋,他就答应了。
他总觉得二头不是很聪明,他的聪明劲儿都落在了二丫和三丫的头上,所以再一扭头看幺妹,他就咬咬牙答应了。
满宝以前给他们抄过一本《千字文》和一本《论语》的,但这会儿还每一样缺六本呢,这可一点儿也不少。
因为两本书他们都学过了,庄先生要教课的时候,他们可不知道要怎么教,万一两本书都用着呢?
所以还是两本书都得抄写。
满宝磨好了墨,先是忧伤的仰头看了一眼天上,发现看到的是屋顶而不是蓝天,便将头扭到外头去看了一眼,非得忧伤的看到蓝天才开始低头写字。
白善宝和白二郎没少练字,但要这样工整的抄书还是第一次,虽然满宝对其工整性已经不作要求了,但他们写着写着,还是总会有些许错字。
抄了不到半个时辰,白二郎就烦躁的丢下笔道:“我不抄了,这个钱不赚了,你们自己玩吧。”
说罢就跑了。
白善宝也不想玩儿了,皱着眉头也要放下笔,就对上满宝的亮晶晶的目光,他手便一顿,然后就将笔下已经写错的那张纸放到一边,叹气道:“我也觉得这个不好玩了,我们玩其他的吧。”
“不要,你们要是不玩就算了,我自己抄。”
白善宝觉得她有些委屈,笔更放不下了,便只能嘟囔了两句,认命的陪她一起咱书房里抄书。
中间俩人休息了一阵,也玩了一阵,但一回书房便又继续抄书。
整个书房安静下来,好似整个院子就只有他们两个而已。
大吉坐在书房的一个角落里烤着火盆,偶尔会抬起头来看他们一眼。
白善宝觉着他从来没有在一天内写过这么多字,所以等吃晚食时他觉得手都是僵的。
刘氏忍不住看了他好几眼,白善宝就委屈的道:“祖母,明天你让大吉去和满宝说,我不在家里,出去拜年了好不好?”
“我们家亲戚就只有你堂伯一家,能去哪儿拜年?你这是怎么了?”
白善宝便将满宝雇佣他们抄书的事说了,道:“抄书一点儿也不好玩儿,而且还不止抄一本,来去都是那些内容,我都快能倒背如流了。”
“既然都能倒背如流了,为何还要对照着书本来抄?又为什么会有错别字?显见你们还没有倒背如流。”刘氏道:“抄书没有错字是最基本的,虽然满宝不要求你们字迹工整,纸面整洁,但也该注意才是。”
“本来我想着等你年长一些也要试着抄一抄书的,因为这对你以后科举大有用处,”刘氏道:“你和你父亲脾性一样,皆有些毛躁,但科举时,考官是很看重卷面整洁的,你字好,便胜人一筹,你字迹工整,再胜人一筹,但你若是有错字,那就不止输人一筹了。”
郑氏连连点头,小声道:“你爹说过,他以前为了科举,可是抄过两三年的书呢。”
“正是,本来想等你再大一些看看情况再说,既然现在你接了满宝的生意,那便是允了人家。既允了人家,怎能不守诺呢?”
白善宝瞪大了眼睛道:“参加科举的人都要抄书吗?”
刘氏笑道:“别人如何我不知道,你爹却是要抄的,因为他性子定不下,写字又急又躁,字不好看不说,还总是错字。”
刘氏看了看孙子,微微一笑。
她没有说的是,白善宝其实比他爹还顽皮,可奇怪的是,他却没有他爹那么心躁,写的字竟然不错。
但是,总还是不够沉静不是吗?
这性子还得再磨一磨,看满宝以前多顽皮呀,现在越大却没有以前那么调皮了。
刘氏微微一笑,坚决要求孙子信守承诺,得帮着满宝一起把书抄完。
白善宝见祖母都不站自己这边,只能唉声叹气的认命了。
白善宝抄了三天,发现错字还真的是越来越少了,而且字迹也越发的公正。
本来这两本书都学了好几年了,只是还会背,多少已经有些陌生了,可这会儿抄了一遍下来,他慢慢又都记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