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但为祝穗岁而骄傲是油然而生的。这就是他的妹妹!
与此同时。
拿着通行证的两人,也进了深市。
白凝城满眼都是惊叹,随后看向身边的沉默男人,“三哥,我们接下来是要去你说的那个小商品市场卖衣服么?”
“不,我们去海岸村。”
男人这么说。
第425章
想到一块去了
海岸村是最先吃到开发深市发展福利的村子。
四周围的土地,尽数被国家征收,现在则是在各种建设,而被包围在中间的海岸村,两百户的人家握有着自留地,可以自己居住,也可以做别的。
这一块土地,还没被人盯上。
毕竟深市之前就是个小渔村,一共三万人口,原先的环境可以说是差到极致,居住和生活环境非常的恶劣,遍布着苍蝇蚊子臭水沟,几代人住在一个棚户里,一年的工资只能赚两百多元,这就算是在还没发展起来的华夏,都是垫底的。
如今被画圈,成为了经济开发区,大家都是观望态度,能不能起来,谁都不知道,自然没人敢做什么。
只有独具慧眼的,才会想到来这里看看情况。
不过就算是这样,现在的万元户都很少,能来这边的,基本上也都是没什么钱的,来混口饭吃的农民工,聪明点的就是倒爷,想到在其中赚点钱,过来摆个摊,又或者是从深市倒卖东西出去。
深市这里靠近港岛,想要从港岛弄点东西回来,实在是便利不过。
大多数聪明人,能想到的就是这个了。
不过试想一下,从小渔村的的三万人,到今年的三十六万余人,这增长速度已经够夸张了。
这块的市场实在是太大了。
而祝穗岁能想到土地这一块,还是城中村的土地,其实靠的还是前世的先知。
她很清楚的知道,未来深市会发展起来,会成为一线国际城市。
在这里是最先开发房地产的。
港岛企业进来后,将港岛那一套搞在了深市上,在这里开发房子,卖给港岛人,一下子就把这里的经济给弄上去了。
以后人口一多,房子自然是畅销品。
祝穗岁觉得自己占了先机,倒是没想到,竟然有人和她想到一块去了。
最近这段时间。
白凝城跟着三哥学了不少。
而他的性格脾气好,又不是属于那种有心眼的,三哥看他踏实肯干,倒也愿意带着他发财。
三哥这是尊称。
家中排行老三,所以在外大家都喊他三哥。
三哥姓贺,名叫贺经文,他出生的那年,家中已经没落,祖上曾经是地主,也是辉煌过的,贺经文的父亲给他取了名字之后,就在家里吊死了。
贺经文从小就戾气重,因为家庭成分的关系,家中又没有男人,只能靠着他自己撑起来,时间长了,脾气不硬点都不行。
他的母亲身体不好,要治病就得花钱,可像是他这样的成分,甚至连读书都办不到,虽然家里有母亲能教他读书写字,可他却是连学校都没法进去,所以他虽然叫做经文,其实这辈子就注定了和文化没有关系。
贺经文没参加高考,等开放后,他胆子比谁都大,大概也是破罐子破摔,他把家里古玩挖了出来,卖了一笔钱出去。
得到了这笔钱之后,他有了本钱做倒爷,天南地北的跑,后来发现卖衣服赚钱,就开始摆摊子。
可以说,四九城最先摆摊卖衣服的,就是贺经文。
后来便是发展下线。
赚到钱后,贺经文就从村子里搬到了四九城里,因为这里治病方便。
衣服赚到的钱,也是有限的。
至少填不饱贺经文的胃口。
一直到深市开发,贺经文几次来羊城进货,知道了这个消息之后,来考察过好几次,也想办法去深市里的小商品市场摆摊。
这里赚钱的速度很快。
贺经文依旧不满足,他打量着其他利润更大的行业。
然后就发现了,海岸村这个地方。
贺经文如今手中不知不觉,已经积累了不少的财富,服装行业在他看来,已经不需要自己管什么了,现在房子这个路子,让他感了兴趣,今日就是特意来这边谈生意的。
听到贺经文说,要去海岸村。
白凝城显然很迷惑。
不过他深知,跟着聪明人是没错的,便乖乖的应了一声。
让白凝城佩服的人不多,一共就两个。
一个是贺经文,另一个就是祝穗岁。
说起祝穗岁。
前段时间,祝乐辰的服装生意,还是影响到了其他兄弟摆摊,有人和贺经文反映过。
不过贺经文只是淡淡的说了一句,“生意都是各凭本事,人家比你们聪明,有办法让人买他们的衣服,那就是她们的本事,你们要是不服,就想办法怎么吸引客人。”
虽然说祝乐辰的出现,确实影响到了贺经文的赚钱速度,不过贺经文早就知道,这一块市场不可能都是自己垄断,给手底下的下线一点压力也是好事,有些人已经想要自己去羊城单干了,结果祝乐辰一出现,又怂了。
说到底就是怕担风险。
帮贺经文卖衣服,好歹成本不需要什么。
这对贺经文来说,倒也不是坏事。
后来从白凝城那里知道,这人还是他认识的,贺经文也没当回事,还是愿意带着白凝城发财。
至少他知道,白凝城不会有背叛自己的可能。
两人直接往海岸村而去。
*
祝穗岁三人来到了海岸村。
一路上,当然也没少问一些当下的政策。
祝穗岁虽然是重生的,可每年的政策,她在前世也不是很清楚,顶多知道一点大概。
好在的是,祝乐生打听的清楚。
为了在这里做生意投资,最重要的肯定是关于政策这一块。
深市是一座独特的城市,为了发展,很多政策都是开放的,因此和其他城市也不同。
因为如今没有商品房这个概念,全都是福利房,由单位分发,而农村里的自留地,已经分产到户到了个人,谁家有多少亩地,这事情还真得找村长。
自留地估计只能租,不能买卖,要是想要买卖,那就得通过政府那边了,走了那边,再和村子里谈,才有可能归属到有资质的公司。
这也是深市的一大特色,只要能发展,其实就能谈。
祝穗岁感慨,“说是说不能买地,但其实还是能操作的,只要有利于发展,到时候看中了,问政府买地,就能行。”
“咱们就先不去想这个了,可以先问问能不能租,要是租地的价格可以的话,我们也不是不能接受。”祝乐生这么回了一句,随后又安慰祝穗岁道:“你能想到租房这一点,其实已经很不错了,咱们就考虑买宅基地的事情,其他的就不要想了,先从小做起。”
祝穗岁嗯了一声。
目前只能这样了,只不过自己房地产的梦,目前是真的只能浅浅的做一下了,其他的,就得之后在考虑了。
不过等她们三人刚进村。
就有人盯上了他们。
第426章
谈判
海岸村的村民,就那么一批人。
稍微来个外来人,一眼就能看出来。
海岸村的人很团结,看到外来人也很警惕,操着一口粤语,就在那质问起了三人。
祝穗岁试图用普通话回复,可完全是鸡同鸭讲。
不过没想到的是,自己大哥竟然听懂了,而且还能用粤语回答。
这倒是让祝穗岁有点意外。
不知道祝乐生跟他们说了什么,领头的人将信将疑,喊了个人过来叽里呱啦的说了几句,那人就往里面跑进去了。
依旧是不让他们三个进去。
接收到祝穗岁的眼神,祝乐生解释道:“我和他们说了,我们来的用意,他们现在是去问村长了,这里的人突然发财,怕的就是外来人做什么,所以也能理解。”
祝穗岁了然,不过还是佩服的说了句,“大哥,没想到你粤语竟然说的这么好,要不是我知道你刚来,我都以为你是这里的人。”
连穿着都跟这里的人很像。
祝乐生有些无奈,“本地人还是比较排斥外来人口的,而且他们基本上不会说普通话,既然有求于人,想要在深市做生意,学粤语还是很重要的,我这段时间一直跟本地人交流,一来二去的就会了,这不就派上用场了。”
祝穗岁更加佩服了。
她自己都没有发现,其实祝家人的基因很好,学任何东西都很快,而且大多都是自学的。
没一会儿。
就有人过来了。
又是一顿子叽里呱啦。
祝乐生翻译,“是让我们进去。”
这也好。
能直接见村长了。
三人被领着,一路走到了村长家。
祝穗岁一直都在观察四周围,这里的房子并没有因为拆迁,就变得很好,大家都是手握巨款,但是还没有改善生活的。
该打渔的还是打渔。
很快。
祝穗岁就被一处地方吸引了视线。
那是一块地。
其实地没什么特别的,特别的是这块地的视线看过去,正好能清清楚楚的看到在建造的一栋楼,那楼拔地而起,在其他开发的区域里,已经很高了,但是还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这倒是有点意思。
祝穗岁有种预感,这栋楼不容小觑。
见人停下了脚步,祝乐生看了过来,疑惑的询问:“怎么了穗穗?”
“大哥,你知道那栋楼建的是什么吗?”祝穗岁忍不住问了句。
其他的区域,祝乐生不一定知道。
但祝穗岁指的这栋楼,祝乐生还真知道。
他道:“好像是什么电子大厦,具体我也不是很清楚,不过听说是接下来的重点发展,你要是感兴趣,回头我去问问。”
电子大厦!
祝穗岁心下一颤。
该不会是之后闻名世界的那个电子大厦吧。
深市能如此快速的发展,绝对离不开电子大厦,到了之后,电子大厦将会成为全华夏,最大的电子产品区域。
祝穗岁的心跳扑通扑通的。
没想到竟然这么近。
离她看的地方这么近!
从这里走路过去,大概也就二十来分钟吧。
要是这块地能归自己……
祝穗岁感觉自己要发财了。
地能不能弄下来,以后再说,但这里的房子,她是势在必得了!
她按耐住内心的激动,跟着人一路往里走。
到了村长家。
祝穗岁就看到一栋小洋房,大概造了三四层,比起后世的那种小洋房肯定不如,但是在现在这个时候,已经算是不错了,很中式的风格。
一老爷子就坐在客厅的正中间,正在那喝茶。
打扮的很不起眼。
不过祝穗岁可一点都不敢小瞧,这些人看起来很穷,其实每个人手里,都有一笔巨款呢。
这就是海岸村的村长了。
村长看到来人,就开始用粤语说话。
这件事情,只能交给祝乐生了。
祝乐生说了来意。
这倒是让村长有些意外,“你们想要买我们的房子?”
祝乐生笑了笑,“是的。”
至于买多少的房子,祝乐生和祝穗岁在来的路上,就商量过。
祝穗岁的想法是,最好是买的越多越好,以后这里的房子,只会越来越值钱。
像是他们这样,在城中村里买房子,然后建成楼卖出去的,做包租公包租婆的实在是多。
现在祝穗岁要抢占先机,价格上肯定好谈。
她深知这一块区域,往后肯定是会不停发展的,特别还有地标建筑存在,将来都会围绕着电子大厦开展,这里的房子能不值钱么。
甚至能比其他城中村,租住的价格更高一些。
听到要买房子。
这像是天上掉馅饼下来,村长有点没反应过来。
他拿出旱烟来,给自己上了烟草,点燃后抽了一口,吐出烟雾后才道:“真要是买的话,你们能出什么样的价格,你们又打算买多少房子。”
村长也不是没见过世面,毕竟拆迁款下来,他们家都挺有钱的,现在吃喝肯定是不愁了。
不过谁会嫌钱多呢。
尝到了拆迁甜头的村民,更爱好这种不劳而获的方式。
只要能卖的,他们甚至能把裤裆都卖出去。
只是这突然有人上门来谈,村长当然多一些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