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78章

    项燕年岁五十有余,却越发老当益壮,生活习惯上一直保持着军人的风姿,仍然腰板笔直,声如洪钟,深受楚军将士爱戴。

    他年轻时也曾身先士卒,但年纪渐大,职位渐高,便不喜冒险了,而是改成指挥预备队,身处可将战况尽收眼底的高地,视情形将部队投入最需要的地方,这才是主帅该做的事。

    此刻,项燕挺立在风中,目光盯着远方绵延近十里的混乱战场。

    可以看到,在这片战场的东半部,是节节败退的黑甲秦军,而西半部,则是不断向前进逼的赤甲楚军。

    “秦军败矣。”

    项燕的一个幕僚看着战况,面露喜色:“秦将做梦都没料到,上柱国居然会出现在他身后!”

    项燕摇了摇头:“这支秦军也不知是李信还是蒙恬所帅,一味冒进,太过轻敌,毕竟是年轻后生啊,在老夫面前玩弄这等小计谋,还是嫩了些!”

    项燕打算用同样的方式,给这个毛躁的秦国将军好好上一课!

    ……

    这是一场遭遇战,当李信利用溃兵开道攻破同样被叫做“鄢郢”,以纪念南楚故都的钜阳城后,楚国在淮北的第一、第二道防线几乎土崩瓦解。

    至此,李信的自信和傲慢也达到了极点,他认为楚国无人,项燕也被困守项城,于是行军越发无所顾虑。

    在烧了钜阳的楚军粮草后,李信开始继续向东北行进,抵达城父,与从睢阳出发的一万秦军汇合。

    虽然仍有不少人劝他回项城或陈郢,去和蒙恬汇合,但李信却否定了这些建言,他准备进行一个大胆的计划:向东南挺进,直逼楚国都城寿春!只要渡过淮水,寿春将无险可守!

    这是当年白起破郢的策略,李信决定复制那个奇迹,用同一种方式,灭亡楚国。

    然而,半个多月来一路高歌猛进,横扫淮北的李信没有想到,他预想中的项燕和楚军主力不在项城,而是在一个天色将明未明的清晨,突然出现在自己背后!

    连续行军三日三夜未顿舍的楚军,像是憋了许久一样,车骑呼啸而来,李信安排在后的分卒还没来得及抵抗就被扫清,等斥候告知他楚军来袭时,项燕大旗已至数里之外!

    一报还一报,李信前几天在寝丘打了当地楚军一个猝不及防,获得大胜,才过了没多少天,就被楚人以同样的方式还击了。

    李信只来得及下令排成一条长蛇行军的秦军重新列阵,并调整方向。然而当楚军掩杀过来,与秦军碰撞到一起后,李信便发现,这和他之前击溃的那些杂牌军大为不同,没有在秦军整齐的阵列面前乱了手脚,而是勇敢地跟着鼓点冲锋过来。

    此刻此刻,混战已经持续了半个时辰,虽然楚军先发制人,占了优势,但并未胜券在握……

    ……

    从项燕的方向看去,楚军突击在最前的五个方阵,各有五六千人,打着五面赤色如火的军旗,分别是昭、景、屈三家族兵,还有江东、彭城之师。

    其中,昭、景、屈三家的军旗已经长久迟迟不前,他们也遇到了秦军的内史精锐,黑红两色的兵卒缠斗在一起,难解难分。

    彭城之师和江东之兵则有些势不可挡,他们不断从侧翼推进,将秦军往中央挤压,一时间,五支楚军大有将秦军前阵包围的架势……

    “不止是三家之兵,东楚与西楚儿郎也不愿落下风。”

    项燕不由出言称赞,他手下的军队,多达五六万,是分别从鲁、泗上、江东,还有淮南各楚国大小贵族那征召来的。当十月初战争打响时,项燕让自己的长子树立自己的帅旗,带着淮北三万军民在项城假装主力,吸引秦军注意,他自己则来淮东,就地整编这几支军队。

    没想到,李信也采取了和他类似的策略,带着一支军队在淮北横冲直撞。项燕也不着急,索性将计就计,先按兵不动,等李信骄纵到极致后,才带着大军接近秦军主力。

    这场仗,不同于过去五国伐秦的憋屈仗,在家国沦亡面前,楚军的确是打出了血性。

    不枉他顶着楚王屡屡斥责的压力,用土地换时间,放任李信在淮北大肆破坏,却没有过早暴露意图。

    兵法云,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

    在项燕看来,李信的作战方式,犯了苛求兵卒的大忌,面对这个莽撞的对手,他只需要慢慢引导兵势,以利动之,以卒待之即可。

    果不其然,最后在项燕的故意引导,李信心中名为骄傲的猛虎日渐生长,最后吞噬了他的理智和谨慎,这时候,项燕所掌握的“兵势”,就象让圆石从极高极陡的山上滚下来一样,来势凶猛,无可阻挡!

    到这一步,策略也到了尽头,就只剩下最后的交战了。做了那么多事后,项燕依然没有百战百胜的信心,倘若他不能击败秦军,反而为其所败,那么,他的这一切谋划,都将成为笑柄,而李信将因大胆的灭楚之策,成为当世名将。

    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三日三夜不顿舍后,他们终于在秦军最松懈的时刻,找到了机会。

    项燕居高临下,能够看得清楚整个战局,此时此刻,遭到突袭的秦军黑旗在不断地败退,并且已不再是起初的慢慢后退,逐渐变成了大步后退,只差掉头逃跑了。这已经不是勇敢和战术能挽回的劣势了,楚军人数比他们多,而且是以逸待劳,占尽了先机。

    不得已之下,李信将五千预备队投入了进来,加入战局,一时间,楚军五面军旗都齐齐一滞,和秦人的生力军艰难战斗起来。

    眼看对面已经没有人手可用,项燕露出了笑,他立刻下令道:“传我将令,丘陵处五千人,尽数前行攻敌,步卒从正面迎击,车骑士从侧翼进击。”

    这场发生在城父附近的遭遇战,在项燕擂响战鼓,让身边环绕的数千预备队,以及五百乘车战车出动时,便已经宣告结束……

    李信打惯了顺风仗,面对这种苦战却有些经验不足,他把预备队过早得派了上去,这时无兵可派,只剩下身边的数百短兵,顿时左右为难。

    他很快就不必为难了,有了生力军的加入,加上项燕的大旗也开始向战场移动,楚军士气大振,以江东、彭城两军为首,终于击穿了秦阵……

    鸣金声频频响起,李信最后还是选择了撤退,他扔下被楚军困住的几个都尉,带着能救出来的两万余人徐徐向后撤退。

    战场上尸体横陈,血流成河,满身是血的昭、景、屈三家将领来向项燕禀报伤亡,并请命道:“愿率军追击秦军!”

    项燕捋了捋胡须,没有立刻作答。

    因为楚军是从秦军背后发动的攻击,所以西、南都被楚人遮蔽,往东边走会深入楚境,不能去,所以唯一能撤退的,就是北方,李信恐怕会一路败退,往雎阳撤去。

    于是他下令道:“不必追,吾等还有更紧要的事要做。”

    眼下的四万秦军是被击溃了,可项城那边,还有五万秦人在围困着自己的长子呢。

    不过,在项燕眼中,这其实是秦军都被拖住了,进退不得。

    他的目的,可不止是将秦军赶出楚国,更要尽可能杀伤!项燕诚挚此期望,每多消灭一个秦国都尉,或许就能让下次秦国伐楚延后一个月!

    再说了,他对这次战争的最终目标,是收复陈、蔡。

    项燕转过身,看向了淮阳方向。

    “昌平君,楚国虚令尹之位以待,你也是时候做出抉择了吧?”

    第0179章

    重生

    “我做这一切,并不是为了什么令尹之位。”

    陈郢城内,当得知李信在淮北兵败的消息后,昌平君仿佛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在对自己的亲信陈塔在解释着什么,但仅此一句,而后,便久久没有说话。

    他依旧站在巍峨的陈郢楚国行宫旧址上,从这里看去,宫墙之外,是几个正在玩闹的本地孩童,正骑着竹马在墙外追来跑去。

    小儿五岁曰鸠车之戏,七岁曰竹马之戏,和女孩儿们喜欢玩儿过家家不同,不管哪个时代,男孩的游戏总是极具进攻性的。

    这些淮阳本地的楚人孩子,虽然还少不更事,但这座城池兵来将往见得多了,便学着在胯下塞一根竹棍,双手握着,假装这是车骑,而自己是统帅大军的将军。

    他们一般分成两拨来打闹,但有意思的是,这些孩子正在为谁来扮“秦寇”的角色而争论不止。

    “上次我已扮过秦寇,让汝等好一顿乱打,为何这次还要我扮?”

    总当坏人的孩子很是委屈,一众孩童商量不下来,最后只能猜拳决胜负。

    输掉的人气馁地用一块黑色的破布缠在头上,好似秦军中的黑帻士伍,而赢了猜拳的孩子,则不知从哪弄来了一块红布,用竹竿挑着,当做楚人的赤色军旗。他一面单手捏着竹马在前跑,面高声地喊着口令,带着其他几个人雄赳赳、气昂昂地追杀头缠黑巾的“秦寇”。

    “快半年了,孩童依然视秦为寇。”熊启暗暗想道,过去他会为此担心,可如今,却不忧反喜。

    陈郢楚人对驻扎在此的秦军是何态度,都不必深入里闾去询问,光看孩童嬉闹就能瞧出端倪来了。若非大人耳渲目染,这些年幼的孩童没来由地,怎么会对军纪不算太差的秦军生出如此大的恶感来?

    这时候,其中一个七八岁的孩子不小心摔倒了,那个最年长的十一二岁少年立刻扔下了竹马,过去扶起他,看来二人应是兄弟。

    看到昌平君皱眉,陈塔以为是这些孩子扰到他了,便要叫人去驱逐,但却被昌平君阻止了。

    “我从小便被孤零零留在秦地,既无兄弟,也无玩伴,看这些少年嬉闹,倒也新鲜。”

    他随即问陈塔道:“你家中可有兄弟。”

    陈塔瓮声瓮气地回答道:“有,三个兄长,两个阿姊,我最小。”

    并不是每户人家都疼小儿子,第三个男孩,这已经超出了传宗接代的需要,却意味着又一张嗷嗷待哺的嘴,而衣服很快便穿不下,浪费布料。

    所以陈塔很早就离开家,开始在外面混江湖,靠着一手好武艺,渐渐有了点名气,后来才做了昌平君门客,以死士身份归附于他。

    “我却是长子。”

    昌平君心里叹气道:“可惜只是被父王抛弃的独雏。”

    虽然他的三个兄弟都远在楚国做真正的公子,但熊启在秦国,其实还是有一位“兄弟”的。

    或者说,曾经有过。

    熊启仍记得,那时候他也是十多岁正调皮的年纪,在华阳太后的宫里,第一次见到从赵国邯郸历尽千辛才回来的“公子政”……

    ……

    在还没见到公子政时,熊启就听说过他的事迹,总觉得自己与他颇为相似。

    同样是被父亲抛在异国他乡,同样与母亲相依为命。

    区别只是熊启托了华阳太后的福,得到了秦国王室优待。

    而公子政就没这么幸运了,哪怕有其母家庇护,依旧在邯郸吃了不少苦头,受尽赵人欺辱。

    这是自然的,赵国刚在长平死了四十多万人,邯郸还被秦军围困,攻城的秦将也丝毫没有顾忌他们母子死活,公子政作为秦国公子,没有被赵人活活吃了就算不错了。

    那时候,年幼的公子政已经显露出了一丝不凡,面对一群素未谋面的亲戚,表面彬彬有礼,颇有公子王孙的姿态,还会说些乖巧的话,惹得华阳太后怜爱不止。

    可公子政那对早熟的眼睛里,对周遭一切,都充满了不信任。

    只有掌握权力,做人上之人,才能保证自己安全,从那时候起,他就懂了这个熊启很晚才明白的道理。

    华阳太后对公子政在邯郸受的苦深感不忿,还特地嘱咐熊启,要带着公子政在咸阳多走动走动……

    “汝虽为叔,但与政年龄相仿,可以弟待之。”

    说来好笑,未来秦王对咸阳的最初印象,却是由羁留此地的楚国公子带着熟悉的,那也算是熊启难得的一段“竹马”时光吧。

    王室比不了平民,随着他们年纪渐长,便要扔下竹马鸠车,投身于更加刺激血腥的游戏——政治中去了。

    公子政才从赵国回到咸阳没几年,便通过自己完美无瑕的表现,击败了他的亲弟,生于咸阳长于咸阳的公子成蹻,顺利继位为秦王。

    而熊启作为楚系外戚里的新一辈希望,也被华阳太后推到了御史大夫的位置上。

    当时,秦国朝政被吕不韦把持,宫内则有嫪毐受宠,秦王政的命令,不能出咸阳宫半步。他只能默默忍耐,等待成年冠礼的那天。

    而熊启,便是少数被秦王频频召见,与他商量亲政后如何治国施政的人。

    所以在那几年间,弟弟、母亲、仲父,他们一个接一个地背叛了秦王政。唯独熊启和楚系外戚忠诚地环绕在秦王身边,替他平定嫪毐之乱,撤换吕不韦。

    秦王也回报了熊启和楚外戚,让他当上了秦国的相邦。

    楚国公子熊启在秦相位置上一呆就是十年,这期间他和秦王真是亲如兄弟啊。秦王甚至在华阳太后主持下,像过去许多代秦王一样,迎娶了来自楚国的公主,也是昌平君的小妹,诞下了长公子扶苏……

    当时秦国忙于伐赵,尚未与楚国构难,熊启便衷心地期望,两国能恢复过去的十八世友好,让那些伤痕慢慢弥合吧,一国立足西北,一国偏安东南,大家井水不犯河水……

    如此,他才能心安理得地在秦国待下去。

    但当华阳太后死去,秦王真正独揽朝政后,他真正的野心,却开始展露出来。

    熊启记得清清楚楚,冲突起于招待燕太子丹的宴会上。

    燕太子丹与秦王政小时候一同在邯郸为质,曾经也是一起骑过竹马鸠车的玩伴。

    现如今,秦王成了生杀予夺的主人,可燕国太子似乎没有作为阶下囚、笼中鸟的自觉。

    一番客套后,他举樽向秦王敬酒,而后竟质疑起秦王留韩非而杀之一事来,又尖锐地指出,秦王使南阳郡守滕攻韩,围郑三月,也太过逼人太甚了。

    “古者商汤、周武破国而不亡其社稷,还望大王能效仿之。”太子丹不止是替韩国,也是替赵、燕、魏、楚、齐如此恳求秦王。

    难得醉一次的秦王当着太子丹,也当着熊启的面,第一次表露了他的雄心。

    “破国而不亡其社稷?”熊启记得,当时秦王哈哈大笑,仿佛听到了这世上最好玩的笑话。

    “平王东迁时,天下还有数百诸侯,如今五百年过去了,世上却仅剩七国,那数百邦国哪去了?凭空消失了?”

    “燕国广袤两千里,从上谷到辽东,这片土地曾经有蓟、孤竹、箕、中山等国,若非灭国兼并,燕国哪里来这么大的国土?子丹,你今日想要寡人效仿古之仁君,留韩国一命,为何不先回国,去将传说中是黄帝之后的蓟国恢复社稷呢?”

    “在这五百年间,列国相互兼并,发动了无休止的战争,痛苦的是天下百姓。天无二日民无二主,只要九州还存在两个以上的王,战争就不会停止,这就是所谓的和平,所谓的仁义,燕太子,你还想维持现状,让天下人受苦多久?”

    燕太子丹哑然,秦王则斩钉截铁地说道:“你可以恨寡人,但天命不可违,终须有人一统天下,结束这乱世!故,寡人不会假仁假义,必灭六国,不留任何一个。”

    他醉眼惺忪,看着燕太子丹,也看着熊启笑道:“没错,五年、十年后,燕国会灭亡,楚国会灭亡,但等着汝等的,将是更大的国家,天下合为一国!”

    “不管是目所能及,还是目所不及之处,都将统一在寡人政令下,天下的百姓都成了秦之黔首,使用统一的文字,统一的货币,统一的度量衡!全国将被郡县分割,让廉洁奉公的官吏去治理,所有王族大臣一律不再分封为诸侯,只给他们俸禄和名义上的食邑。收天下兵刃,中原从此再无战争,军队将开赴边疆,去开辟新的土地,亦或是抵御戎狄侵扰。庄稼年年丰收,黔首安居乐业,还要修通往全国的道路,在山和海的尽头立上石碑,好让一千年,一万年后的人,也能知道寡人的功绩……”

    秦王的野心,让熊启震惊,秦王的志向,让熊启缭乱。

    他那时候才彻底从梦中惊醒,原来自己与秦王,一开始便不是一路人。

    秦王想横扫六国,而熊启只想让秦楚和睦,维持现状。

    他纵然直到三十岁才第一次踏上楚国土地,但归根结底,心里还是认同自己是个楚人,这是楚考烈王用荆、楚在他身上留下的阵痛记忆。

    父王一边打,一边告诉他,他是帝高阳之苗裔!身上流淌着祝融那熊熊燃烧的烈火血脉!

    八百年之楚,岂可说亡就亡?

    从那天起,秦王就开始加速他一天下的计划,并嫌弃昌平君执行灭六国之策不够积极,渐渐启用李斯等能竭尽全力助他成帝业的新臣子。

    最后,当秦已灭韩赵,与楚国的战争指日可待的时候,秦王开始清扫朝堂的楚国外戚了,昌平君遂被罢相。

    那之后,随着熊启的小妹突然病逝,二人的私人关系也江河日下。曾经亲密无间的君臣,渐行渐远,虽然去年昌平君得了任命,让他代王巡视山东郡县,可在熊启看来,这已如同流放。

    政治就是这样,一旦你已失去了王的信任,远离那个中心,就再也回不去了。

    熊启甚至只能依靠平郑乱、杀韩王、降服陈郢等一系列显眼的功绩,来表明自己的忠心,求秦王留给自己一个体面的退场……

    如今的秦王政,已经不再是熊启带着他在咸阳东转西逛的少年了,而是自负、急躁而不信人的君王。

    为了尽早完成一天下的雄心,秦王连王翦提出的一年都不愿意等,他迫不及待地要做六国的毁灭者,以及新秩序的建立者。

    “过去我没得选。”熊启看了看自己手心。

    无论是被留在秦国,还是为了在秦的楚国外戚,熊启都没有选择的余地。

    可现如今,回到故国土地上后,他却忽然之间有了选择。

    是要做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的楚橘?

    还是外表鲜亮,内里的苦闷却只有自己知道的秦枳?

    熊启心中已经有了答案!

    这一次,他想做回一个楚人!

    “走罢,是时候了。”

    ……

    熊启将剑挂在腰间,穿上了一身赤红如血的甲胄,这是他先前避之不及的颜色,秦王政可不是他那个穿着楚服讨好华阳太后的父亲子楚,他喜欢深沉的玄黑,不喜炫目的赤色。

    熊启带着亲信陈塔,来到了官邸的院子里,这里不知何时,已经有百余身着白衣的剑士单膝跪地,手拄长剑,等待他们主君的召唤。

    半年时间,他便集结了如此多的死士,推衣衣之,推食食之,就是为了今天。

    熊启朝他们重重作揖。

    “事不成,启必先诸君而死。”

    “事成,诸君皆是楚之功臣!启身为楚国公子、令尹,绝不负诸愿为主君效死!”百余死士伏地下拜。

    熊启已经和楚国项燕搭上了线,只要项燕向他证明秦军并非不可战胜,那熊启便愿意在陈郢举事!

    但陈郢好歹也有三千秦军守备,光靠一百死士,够么?恐怕刚冲出去,就被包围剿灭了吧。

    熊启却胸有成竹,为了今天,他已经准备多时了。

    “陈郢万户大城,人口近五万,从老人到孩童,皆不愿为秦人。”

    “故,任何一座集市里闾,家家户户,皆有吾等的援军!”

    府邸打开,昌平君率众而出,守门的秦卒也未有任何惊异,如今,流言已经传到了陈郢,说是秦军败了,作为本城郡守,带兵去御敌,实属正常。

    而在墙角玩闹的孩童,则目瞪口呆地看着那红袍飘飘的将军,这府邸里住着的,不是受人唾骂的“臭枳”么?

    昌平君一行人沿着往日熟悉的道路,直趋闹市!

    今日正是集市日,每走一步,人群都变得更加稠密,他们都诧异地回过头,看着全副武装来到跟前的熊启,往日里,熊启没少走这条路,一路上,他都被当地楚人窃窃指点着,说他是一个“坏枳”,意思是熊启忘本,成了一个为秦人作伥的楚奸,愧对先祖。

    有时候,甚至会有人朝他扔烂掉的橘子呢……

    但如今,他们都发怔地看着熊启,看着他站在戎车上,手擎一面凤鸟旗帜。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