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红薯烧好掰开,里面喷香的内瓤子每个人吃一块,剩下焦糊酥脆的外皮就是小野猪的最爱。热络滚烫,每个人都哈着气,小野猪更是吧唧嘴,吃完就哼叫着去徐二瑞手中抢。
江枝抓住佩奇背脊上的猪鬃毛把猪拉过来:“你才把菜糊糊吃得肚子都圆了,现在又抢食。”
今天是过年,人有一顿好的,猪也不例外。
红薯砍成小块煮得软烂,再放进菜叶,最后搅拌好玉米面煮成稠稠的糊状,还有盐,闻着就是甜香。
小野猪吃得肚子滚圆,连躺都躺不下,只撑着前腿坐着。
抢一阵红薯,再抢一阵爆米花,听到崖下在烧竹节,二瑞跳起来:“娘,该烧爆竹了!”
江枝点点头:“小心别吓到孩子!”
火盆端到屋外,几根竹节塞进火里,很快“嘭嘭嘭”几道巨响回荡山林。
抱进屋里的小彩霞还是被惊醒了,“哇哇”哭起来,很快就被奶水安抚住。
三个人都只想着别吓得孩子,忘了还有一个毛孩子。
小野猪跟人才过半年,哪里见过这阵势,爆声一起,吓得嗷一声转身就跑,对着江枝就冲过来。
见猪对自己冲来,江枝可就惊了,之前五花肉被蛇吓到时钻进自己小腿间躲藏她可还记得。
那时候的五花肉才几斤重,可怜巴巴的小猪躲了就躲了,这时候可是一头好几十斤的大猪,自己这老胳膊老腿的可受不起它的一撞。
可哪里是她愿不愿意的,眼见避不开,江枝只能扎着马步想要等它钻过去。
说时迟那时快,小野猪还是一头撞进江枝的腿弯,就这么一扛……
江枝脚下不稳,一屁股坐下去,于是就成了骑士,还是一个反扎骑士。
人都说骑虎难下,现在江枝骑猪也难下,只能揪紧小野猪背上的长毛连声喝止,又笑得直不起腰。
小野猪驮起她满屋跑,徐二瑞转头看见就跟在后面追……
小野猪慌过也觉得有趣,居然不停,等它跑累,江枝已经笑得肚子疼,踉跄着下来,连骂猪的力气都没有了。
小彩霞早已经停下吃奶,看着自己的骑猪奶奶咬着手指咯咯笑。
徐二瑞和巧云也是又笑又恼,万一把娘摔伤了可怎么办?
大年三十守岁这一晚就好像是这一年,过得真是又欢喜又惊险!
放完炮仗大家就要休息,巧云端来热水让大家洗脚。
卷起裤腿谁洗得越高越好,这样来年出门行路随时都能赶上饭点。
一夜过去,再等到天光微亮时,江枝就起来了。
按照惯例,新年初一开门第一件事,就是去泉边打上一桶“金银水”回家。
有这一桶“金银水”,新的一年就能发财赚钱步步高升!
按照惯例,新年第一天早上是不能吃稀饭喝粥的,否则这一年办事不成,出门就下雨。
江枝准备给每个人煮一碗豌豆尖面,水才下锅,春凤就急匆匆从崖下跑上来。
“婶子,你们不用煮早饭,今天我们吃吊浆汤圆,还有鸡蛋!”
按照惯例,这一顿早饭的确是该吃汤圆了,团团圆圆,美满幸福!
江枝诧异:“你们真磨出糯米浆?”
春凤摸着腕上的藤镯,笑得眉眼温柔:“难得团圆,总要吃到汤圆才算数!虽然少了些,大家就分着沾点喜庆!”
“说得好,是该吃个团圆!”
江枝爽快答应。
原来昨天上午李老实的糯米送来,趁着有空,春凤就用温水泡上的糯米、大米。
晚上守岁时用石磨推磨成浆,再装进棉布袋悬挂过滤,现在就可以用滤干的米浆搓汤圆。
里面的馅也有,那就是之前换回来,一直没舍得吃的红糖。
第145章
新的开端
过完三十夜,就是新的一年新的开始!
初一这一天每个人都穿上自己最好衣服,巧云戴上银耳钉和绒花,手上还戴上二瑞给她做的苦楝子手链,就连小野猪也被系了红头绳。
大家吃过饭就要出门走走。
“走一走,消百病!空手出门,抱财归家!”
小满爷自然是带着小满奶转地边。
小满奶很少出门,此时看着斜坡地里的小麦满心欢喜。
一场夜雨让土地湿润,麦苗长得浓绿,长长叶子滚着水珠。
土地多就是好啊,这一地的麦子一定可以收千斤。
可在想到山下那些地,小满奶又开始抓心挠肝,那也是好田地可不能浪费了:“老头子,山下我们的地怎么办?”
小满爷此时也不闲着,伸手拔去麦地里的一株杂草:“总没有空的,都交给二瑞娘安排!我们管好山上的。”
“啊!那就好!”知道是二瑞娘管山下的地,小满奶立即就不担心了。
在山上住这一年,她对江枝已经心服口服,大家现在有吃有喝有衣穿,靠的还是别人。
“唉!那样能干的一个人,前些年真是受苦了!”
小满奶已经接受现在的江枝,脑中主动开始替她洗白过去行为。
小满爷皱巴巴的脸也是惋惜:“二瑞爷奶那性子也是太偏心了,为一个嫁出门的女儿拖累了自家,教得小天也不懂事……二瑞爹挨了重打还能撑十几年,看来还是全靠二瑞娘草药……唉!可惜了大的那个孩子,六岁了!”
“是啊!有一次我还说过那老婆子,让她多想想自家孙儿,结果她说小天没爹没娘,要是她再不多护着,就没人疼……”
这边老夫妻絮絮叨叨翻旧账,江枝完全不知道,正带着小野猪在山里乱走。
此时湿雾笼罩着树林,不知道是雨水还是露水,亮晶晶挂在树叶边,只要一动就扑啦啦洒下来,淋得人满身湿透。
小野猪哼哼唧唧跟在旁边,翻着草茎树皮。
寒凉的空气冻红江枝的鼻子,她头脑也越发清醒。
初来这一年都在为了生存而努力,也在想方设法隐藏真正身份。
新的一年来了,章县令提议制药,医棚也会在半年后撤散,这些都是机会。
要想重建家园,要重新修房子,银钱就在首位……江枝脑中条理清晰的考虑着。
此时的徐家村里,每个窝棚都冒着青烟。
无论怎样,他们也要过年,拿出家里早存下的精粮,做一顿最丰盛的食物,熬过兵荒马乱,畅想美好未来。
每一个窝棚里的人如同顽强的野草,带着希望和活力再一次站了起来。
徐根宝已经跟大哥徐根有分家,只不过现在无法另外搭建窝棚,还凑合住在一起,但饭却单独做。
“根宝,你们要出门?”
徐根有见弟弟夫妻俩带着孩子初一大早就要出门,忙喊了一声。
分家后这几天,两家就没说话,徐根宝被媳妇管得死死的。
见大哥喊自己,徐根宝点点头:“我们去镇上小菊家……”
徐根有看看夫妻俩身边放的粮食和衣被,叹息一声:“根宝,你现在去投奔你丈人也好,你丈人也困难,你要帮忙多做些……”
“要你多管!你还是多顾自己,我爹和哥哥都要我回去!”
根宝媳妇满脸喜气,对着徐根有高挑了下巴。
也是该她高兴,根宝媳妇的娘家在梨花镇上。
当初兵乱她是自己走了,回来才知道娘家受灾就没有去看过,这过年时,娘家带信过来。
知道娘家爹和哥哥都没事,夫妻俩立即决定过完大年三十,就连初一都不过就去投奔娘家。
再是受灾,也比连房子都没有的徐家好。
婆婆刘氏知道小儿子要去投奔丈人,避到一旁偷偷垂泪。
临走时,徐根宝对刘氏叩头:“娘,儿子的地交给大哥做着,收的粮食就是你的口粮。儿子以后会回来看你。”
他们夫妻俩带着孩子走,分下来的土地也留给徐根有种。
刘氏泪眼婆娑:“儿啊!你以为靠别人的日子好过吗?你以后要后悔的!”
听到这话,根宝媳妇跳脚:“我爹和哥哥不会亏待我们的!”
磕完头,徐根宝低头带着媳妇就走了,除去这里苦,他在这里也待不住。
前几天,徐长寿那一户人家的消息已经传来了,章县令没有惩罚他们,也不再回徐家村,而是下放到其他受灾严重的村里做了外来户。
好端端的田地没有了,还成为流民,跟着想做伪证的徐根宝还为此分家,如今成了村里笑话,借着丈人要自己夫妻同住,他就顺势走了。
李老实只在山上吃过初一的汤圆就走了,接下来几天闲过,初五江枝又再次到了村里。
这一次,她是来种地的。
年前时间太紧,她没有翻地,现在已经开春,种地也迫在眉睫。
虽然官府要送来种子,也不能太放心上。
她已经听向德金说过,官府能送的种子都是高粱粟米和一些杂豆。
而且自己要做的田地跟其他人也不一样,还是按自己的计划来。
一进村,江枝就发现了变化,徐家本家的几户人看见自己开始打招呼。
那些外来户更是亲热,一路“江嫂子!”“江婶子!”喊个不停。
这让江枝很诧异。
迎过来的李老实眉飞色舞,却装模作样道:“江嫂子,是这些人自愿的!”
“啥意思?”
等江枝看见自己家和小满家的那些田地,就知道啥原因了。
所有的田地已经被人挖过,土块也锄得细细碎碎,只需要种子撒进地。
徐二瑞追着李老实问是谁干的活,李老实得意道:“我说谁要草药就要帮忙挖地,以后有活也请谁干,包吃包给钱!我只说一句话,他们就抢着挖地了!”
他真是得意,扯点草药就让人干活,江嫂子清闲了,当然自己也不用跟着干活。
徐二瑞和小满都嘿嘿夸着:“老实哥就是有本事。”
对这两人没大没小的称呼,李老实很是受用:“嘿嘿,这算啥,以后我们都不用干活。”
他干啥啥不行,就偷懒耍滑第一名。
这是拿着鸡毛当令箭了,江枝哭笑不得。
李老实的擅自做主,却是让她找到一个干活的方法。
毕竟从山上到村里有这样远的山路,跑一个来回再干活累得不行。
等到以后搬回村子,至少有两年时间,做农活成了难题。
现在看来,就让李老实盯着也不错。
第145章
馆驿选地
土地既然已经被翻过,江枝也就不多浪费时间,她要去医棚打听一下有什么消息。
医棚外面很安静,伤兵们都躲在棚里。
现在烧着炕,一堆一堆在暖烘烘的炕上坐着躺着打马吊,扯长牌,闹闹腾腾。
若是没炕,屋里又阴冷,这些伤兵就只能在外面的泥水里闲逛。
有伤兵见到江枝经过,立即礼貌打招呼,旁边的守兵也是笑嘻嘻回应。
大家都记得两个月之前,流民聚集在村外,当时情况紧急。
若不是江婶子教大家煮青冈,那些饥饿到极点的流民肯定会发生点什么。
他们这些士兵可以战场杀人,可不愿意平白对平民动手,若是逼不得已出手,那就是血流成河的事。
江婶子不光是救了流民的命,也救了他们的命。
一打听才知道,因为过年张军头并不在医棚,他也回自己家团圆去了。
现在只有许东这个医官还在苦逼守着,看到江枝到,他也没什么精神。
在徐家村待了大半年很少回城,医棚的伤兵走完,他就该跟家里人团聚了。
“许医官,现在伤兵还有多少人?没有新人送来了吧!”江枝装出没有看见许东的寂寞问道。
许东摇头:“这就是最后一批,等所有人痊愈,这里就不收伤兵。”
“为什么?已经没有打仗了?”江枝追问。
向德金年前上山说过战事打到马家堡,但伤亡情况不清楚。
这些东西也不是什么秘密,许东随意道:“怎么可能会停,听说已经打到安州,伤兵全部安置在占领的固城,这里自然是不用了。”
战场转移,战地医院也转移了。
固城、安州,江枝努力回想书中的内容,可是……现在飘渺得像梦,有那么回事,却支离破碎完全想不起。
算了,还是不去想。
“许医官,你知道驿站什么时候建?建在村里还是什么地方,建几处?”
江枝相信这里要修驿站,就是不知道驿站怎么修,建多大面积。
徐家村的人口少,现在宅基地被医棚占去大半面积。
要是驿站房屋修建得多,再加上有骡马牲口棚需要隔开距离,恐怕宅基就没什么剩的。
而且驿站之间还有距离区别。
汉代在交通要道上隔三十里设一驿,唐代还有水驿,方便饮马歇人。
宋代20里有歇马亭、递铺,50里有馆,可以住宿;
明代每10里有急递铺。
可上次去县城六十里,路上也只有一个歇马亭。
看这里的驿站规模和距离,江枝想推测出外面官道以后是普通路还是高速路。
许东用奇怪的目光看着她,又摇头叹息:“你一个没出过门的妇人是不知道的,还是给你说吧!”
显然,驿站距离是早就有固定模式的,江枝这一问就露馅了,但她就一乡野村妇,不知道也不足为奇。
“新军会在锦州府建城,徐家村这里正好是处在锦州府到渝州府中间,距离两地都是三百里,这里是一个大驿站。”
江枝一边听,一边努力消耗理解这些距离。
如果在锦州府建城,到水路通达的渝州府必定会从这里走,这里就将是交通主道。
从徐家村到渝州府就有三百里,到锦州府就更远,凭借现在需要翻山越岭的官道,车马难行。
天亮出发,天黑入店,一走至少五天,六十里就得有一个能提供住宿的馆驿,这么说来,徐家村这里就是一个大馆驿。
江枝心里高兴,有驿站好啊,至少自己以后想搭一个顺风车,捎带些东西就方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