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110章

    “咳咳…那个,李爱卿啊,朕觉着齐、方、黄,三位爱卿言之有理。”朱允炆脸色讪讪,“攘外需先安内,朕…虽是嫡孙,但毕竟和皇叔们差着一辈儿;

    皇叔们心里肯定憋着愤懑,若是朕对关外用兵之时,他们有了异心,该如何是好?”

    李青满心无奈,他能理解朱允炆的心情,甚至,就削藩本身来说,也没有错;

    但问题是,削藩不是上嘴唇碰下嘴唇,说说就行了,牵扯太大了,小小朱根本把握不住。

    李青叹了口气:“皇上可知,汉之七国、晋之八王之乱?”

    “永青侯此言差矣。”讨人嫌的齐泰又开口了。

    李青想撕烂他的嘴,咬牙道:“齐侍郎有何高见?”

    齐泰自得一笑,欣然道,“晋之八王并非削藩造成的,而是后宫干政;汉朝的七王叛乱,倒是削藩造成的,不过……汉朝的藩王,又哪里是咱们大明的藩王能比?”

    “啊?这……”深究历史,李青不免有些露怯,他确实不太懂史。

    李景隆见李青面露窘态,解释道:“汉朝的藩王权势超级大,在封地拥有军事、行政等几乎所有管理权,俨然是国中之国;

    这也是为何汉武帝那般强势,也只能施行推恩令的原因。

    而我大明的藩王,行政上,有布政使司;军事上,供其调度的大军也是朝廷的;藩王唯一的私有武装只有三卫,那么一点儿人,能翻出什么浪花?”

    “曹国公所言属实。”齐方黄三人含笑点头。

    李青哑口无言,被李景隆这么一说,他突然感觉大明藩王,好像真的挺弱的,细细想来,倒也的确如此。

    这下,他总算知道,为何朱允炆上来就敢削藩了。

    是啊,藩王凭什么赢?

    李青砸吧砸吧嘴,拱手道:“皇上何不效仿汉武帝,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地消弭藩王权势?”

    朱允炆见他不再激烈反对,顿时放下心来,甚至都忘记装了,“用得着吗?”

    “根本用不着!”齐方黄捧哏。

    “……”李青实在无奈,着重看了方孝孺一眼,心道:你被诛十族,不是没有道理的。

    “皇上,臣还是觉得不宜削藩。”

    朱允炆眉头皱了皱,“理由呢?”

    “皇上可知,秦王娶的是前元大将王保保妹妹,晋王娶的是永平侯女儿,燕王、代王娶的是魏国公女儿,蜀王娶的蓝玉女儿……”

    巴拉巴拉……

    朱允炆的眉头紧紧皱起,齐方黄三人的笑意,也渐渐敛去少许。

    老朱的儿子中,就没一个娶文臣闺女的,一股脑儿尽是勋贵。

    就连朱允炆的老爹朱标,娶的也是大明第一猛将,常遇春的女儿。

    而老朱之所以这么做,就是吸取了宋朝,后宫被儒家士大夫控制的教训,所以根本不和文臣联姻。

    文臣之中唯一联姻的,就一个李善长,而且还是嫁公主,而非娶王妃。

    公主自然是高贵的,但嫁过去后,生的孩子都是随夫家姓,都是外人。

    但娶王妃就不同了,虽然勋贵之女升为王妃,也比不上公主,但她们生的儿子可是老朱家的种,属于皇室宗亲。

    这一点,尤为重要!

    其实老朱这么做,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让勋贵、藩王相互制衡的同时,不至于急眼搞内耗。

    事实证明,他的做法非常正确。

    勋贵和藩王之间,的确保持着相互制衡,且和平相处的关系。

    可一旦削藩,难免不会有双方联手的情况发生。

    诚然,大明藩王比不上汉朝藩王,可若一个搞不好,事态也不会比汉朝的七王之乱好哪儿去。

    “永青侯言之有理啊!”齐泰大点其头。

    方孝孺、黄子澄也深有同感,起身长长一揖,“受教了。”

    李青含笑抱拳还礼,心里长长舒了口气。

    怎料,他笑容刚刚升起,方孝孺就来了一句:“如此看来,倒不能先削燕王、宁王了,还是从权势小的藩王,且王妃娘家势力小的下手,比较稳妥!”

    李青:(⊙o⊙)…

    第3章

    建文削藩

    朱允炆深深的望了李青一眼,心道:“不愧是皇爷爷那般看重的人,果然非同一般,以后还要更加重用才是。”

    想到此处,他笑呵呵道,“茶都凉了,诸位先生先喝口茶。”

    “皇……”

    “李兄。”李景隆扯了扯李青袖子,低声道,“圣意如此明显,你莫要钻牛角尖,即便真想劝,也不能在这个节骨眼儿,当着这些人的面,让他下不来台。”

    李青苦笑点头,心里充满无奈。

    经过刚才那一番言论,齐方黄三人对李青印象大为改观,言语间也不再针锋相对,可谓是一团和气。

    但李青却高兴不起来,他不想让朱允炆削藩,战争有多残酷,他早已领略过了,更何况是自己人打自己人。

    而且,如今关外局势持续恶化,这个时候开战,不是主动给机会让元人做大吗?

    即便要打仗,也得打元人,窝里斗……娘的,这叫什么事儿啊。

    李青和朱棣没少打交道,他知道,朱棣有野心,但并不想篡权,朱棣想当皇帝,但并不想造反。

    朱棣是想合礼合法的继承,而非抢夺皇位。

    只要朱允炆不削藩,朱棣绝不会反。

    一刻钟后,黄子澄率先进入状态,干劲儿满满道,“皇上,臣提议,先从周王开始。”

    他解释道,“周王是燕王的同母胞弟,解决了他,就相当于解决了燕王的羽翼,而且他好欺……咳咳,他权势不小。”

    “好,就这么办!”朱允炆几乎瞬间答应,甚至没给众人提意见的机会。

    李青眉头微皱,之前他负责监视诸藩王,几位藩王之中,就属周王朱橚名声最好,乐善好施,而且还联合藩地名医著医书;

    虽然没立过大军功,但着实是个好藩王。

    难道就因为手里没多少兵,就先拿他开刀?

    看着齐方黄,李青突然心生厌恶起来,行事只讲利害,不论是非,再忠君又有何用?

    “皇上三思。”李景隆看不下去了,都是他的表叔,他也不想朱允炆削藩,“周王素来贤明,望皇上……”

    “曹国公,注意你的言辞。”齐泰皱眉道,“藩王可以用贤明一词吗?”

    “你……!”李景隆可不惯着他,“动周王,理由呢?”

    “只要查,总会有的。”黄子澄接言道,“藩王之中,有几个遵纪守法的?”

    朱允炆见两人似要吵起来,起身道:“好了,朕意已决,就从周王开始。”

    见李景隆似要再驳,便道:“今儿就到这儿吧,大家都散了!”

    “臣等告退。”

    ……

    李青面沉如水,李景隆脸色也不太好看,见李青出了皇宫便要回家,他挽留道:“李兄留步。”

    “何事?”

    “我们再劝劝皇上吧!”

    “没用的。”李青苦笑,“你我谁也劝不住,他只会听合心意的建议。”

    李景隆不甘心道:“那就这么眼睁睁地看着?”

    李青沉默少顷,说了句李景隆听不懂的话:“历史终将重演,又何须执着,罢了,还是回去享受生活吧!”

    说罢,也不再说什么,径直扬长而去。

    第二天,李青病了。

    朱允炆下了午朝,亲自赶来,并带了御医来给李青诊治。

    结果,太医号了半天脉,也没查出病因,只是称:永青侯患了杂症,需要静养。

    朱允炆有些怀疑,但见李青面色苍白,又不得不信,加上御医都这么说了,他也不好强行让李青上朝。

    于是说了一些暖心话,便回去了。

    接下来的日子,李青一直带病休假。

    数日后,李景隆登门拜访,面色难看。

    “李兄,你病好些了没?”

    “御医都诊治不出来,能好哪儿去。”李青一副虚弱的样子,“你脸色也不太好看啊!”

    李景隆默然,“我要去抓周王了。”

    李青轻轻点头:“嗯,一路顺风。”

    “李兄……唉。”李景隆没再说什么,只是关切道,“你是医生,应该不会有碍吧?”

    “医者难自医啊!”李青笑了笑,“不过应该死不了。”

    见他还有心情说笑,李景隆满心苦涩,又待了一会儿,起身告辞。

    一个半月后,周王一家被押送京师,由于实在没有查出来什么罪名,便以谋反罪论处。

    当然,并非是凭空捏造,而是有人告发,而告发者,正是周王年仅十岁的次子。

    朱允炆倒没痛下杀手,只是对叔叔痛心疾首的一番训斥,而后大慈大悲的免其死罪,贬为庶人,而后令其迁往云..南。

    周王爵位被削,引起了不小的动荡,实在是周王乐善好施,名声极好,朝廷定的罪根本难以服众。

    毕竟周王的权势太小了点儿,手上的三卫加在一起,也就万余人,根本没人相信他会造反。

    偏偏告发者,只是一个十岁大的孩子,瞎子也看得出来,这是欲加之罪。

    勋贵虽然没有文臣心眼儿多,但也不是傻子,连周王都治罪了,其他藩王能好的了吗?

    文臣日益跋扈,这让勋贵更加难以接受,这一来,本来相互制衡的勋贵、藩王,都不干了。

    周王迁往云南的第二天,常家、徐家、蓝玉……等勋贵尽皆上朝,为周王求情,同时弹劾齐方黄三人。

    朱允炆安抚,而后驳回众勋贵的请愿。

    但很快他就领教到,动藩王带来的后果,他太小瞧这些勋贵的影响力了,不仅朝堂上文臣勋贵更加对立,军队也开始人心浮动。

    一个月后,辽王、燕王、宁王、谷王、代王、庆王……尽皆上书请愿,要求重查周王谋反案,同时,弹劾齐方黄,相比勋贵,他们更加霸道,直接让朱允炆剁了三人。

    朱允炆哪里见过这架势,当即就怂了,但皇爷爷就给他留了这么点儿人,一下砍仨,他哪里舍得。

    于是,他下了个罪己诏。

    但,并未承认周王无罪,而是说处罚稍显严格,接着派人去云南给周王安了个家,仅此而已。

    朱允炆表现的平静,内心却慌的一批,本就不多的安全感,更是严重匮乏。

    同时,他更加坚定削藩的决心。

    ……

    转眼,冬去春来。

    建文元年四月,沉寂已久的朱允炆再次发难,这次他更是将雷厉风行诠释到了极限。

    一月之内,连削三王!

    齐、湘、代三位藩王,尽皆被贬为庶人,一时间朝野哗然。

    其中,湘王朱柏最是悲壮,他遭人指控意图谋反、伪造宝钞及擅虐杀人等罪名,辩无可辩。

    性格刚烈的他,选择了自焚!

    湘王、湘王妃、及其余家眷,包括王府下人,尽皆于火中自尽。

    这下,可真捅破了天。

    侄子杀了叔叔,这个罪名他如何担当的起,可事情已成定局,他又能如何?

    在齐方黄的建议下,为了顾全朝廷体面,称湘王是畏罪自杀,同时,为表明朝廷的政治正确,还给其定了个恶谥:戾。

    李青暗暗叹息,他知道,朱棣要反了,换做是他,他也反。

    朱允炆根本不给人活路!

    不过,朱柏的死,也给朱允炆带来了极大痛苦,残害血亲的罪名,他是无论如何也洗刷不掉了。

    这天,朱允炆猩红着双眼,来到永青侯府。

    直接开门见山:“都大半年了,什么病也该好了!”

    李青笑了笑,问道:“皇上,如果太祖皇帝泉下有知,你说他会如何?”

    朱允炆脸一白,嘴硬道:“皇爷爷说了,做皇帝要心狠,为了大明千秋,他敢担杀功臣的恶名,朕也敢担杀…杀……”

    他终是有些气虚,冷哼道:“朕也是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

    “那皇上又为大明做过多少实事呢?”李青问。

    朱允炆道,“朕自即位以来,一刻也不敢懈怠,奏疏经常批阅到三更半夜,早朝、午朝一次不落,为大明百姓连减两次赋税,还不够吗?”

    李青幽幽道,“减赋税便是明君了吗?

    勤政并不代表着有为!

    臣相信,皇上立志做一个好皇帝,也一直为此努力,但,皇上…你觉得自己做的好吗?”

    “朕……”

    朱允炆本能就要肯定,但又实在找不出政绩所在,一时间脸上火辣辣的烫。

    李青吁了口气,又问:“皇上觉得,做皇帝快乐吗?”

    朱允炆沉默良久,缓缓摇头,神情有些迷茫:“朕也不知该如何做了,李青,朕知道你有本事,你帮帮朕可好?”

    第4章

    书生误国

    李青看着朱允炆,看着这位二十出头的新君,内心满是无奈。

    不可否认,朱允炆想做一个明君、一个好皇帝,他也一直为此努力着。

    勤政、减税施仁政、礼贤下士……就工作进取精神而言,他不比父亲朱标、爷爷朱元璋差。

    可问题是,想做一个好皇帝,和能做一个好皇帝,根本不是一码事。

    若只是他能力差也就罢了,偏偏礼贤的下士能力也差,更离谱的是他还重用这些人。

    李青切实体会到了,什么叫:书生误国!

    齐泰是兵部侍郎不假,可他就是个读书人,洪武二十八年才升任侍郎,不过三四年的光景,连朝堂的水有多深都没摸透,就敢跟勋贵、藩王拼刀子,简直可笑。

    要是勋贵、藩王能轻易动,那些个人精似的文臣老前辈,也不会那般憋屈了。

    黄子澄、方孝孺就更不用说了,连个正式官职都没有,前者是东宫侍读,后者就更是人都不在京师,充其量也就是个地方教师。

    让一个空谈理想的教师,来做无数官场人精都不敢做的事,简直是胡闹。

    此三人,确实赤诚忠心,但忠臣和良臣,他也不是一码事啊!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