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125章

    朱棣放了心,但并未彻底放心,“大师啊,这沙尘暴会来吗?”

    “贫僧精通阴阳术数之学,看个风向轻而易举。”道衍十分自信,“在此之前,贫僧就曾预感过要在这一带决战,因此,连续数年观察这里的环境;

    北平的沙尘暴最高值集中在四中旬,而这里则稍慢一些,眼下即将进入五月,绝对要到了。”

    朱棣点头,但心里还是没多大谱,毕竟老天爷谁也管不了。

    不过,只要南军没了军令旗,他就好打很多了,即便打不赢,也万不至于全军覆没。

    一晃,三日过去,墨迹的郭英,也终于抵达战场。

    决战终于到来!

    朱棣期待的沙尘暴并未到来,但确实起风了,且有越刮越大的趋势。

    帅营里,朱棣下达着一条条军令,手下大将张玉、朱能、丘福等一众大将,各自领命。

    朱高煦虽然年轻、憨直,但打仗确实没的说,朱棣交给了他三万士卒。

    另一边。

    李景隆再也压制不住大将,就连监军也极力要求开战。

    无他,郭英到了。

    李景隆生磨硬泡了半天,最后实在捱不住,才下令进攻。

    大战再次开启。

    而这次,是准备充分的朱棣,率先发动进攻,因为他大部分精锐,都已经绕到了南军侧翼。

    霎时间,马蹄踏踏,喊杀声震天响,双方大军厮杀在一起。

    平安依旧抄朱棣作业,他没有正面对抗,而是在大战开启后,带着骑兵抄朱棣后路。

    “咔嚓……!”

    疾驰中的平安听到一声脆响,条件反射性地回头望了一眼,顿时变了脸色。

    军旗断了,就这么毫无征兆的断了。

    来不及细想原因,平安立即下达指令:“继续挺进!”

    “咔咔咔……”

    令旗也先后折断,虽然指令已经发出去了,但也是最后一道了。

    平安从未想过有朝一日,会遇到如此情况,饶是带兵有方的他,此时也不知该如何办了。

    但此时骑兵冲势已起,他又无法重新发出指令,万马奔腾之下,喊破喉咙后面大军也听不见,只好继续向着燕王后裔杀去。

    与此同时,各路主将也面临着和平安一样的问题。

    失去了令旗,就无法下达作战指示,更重要的军旗也断了,士兵根本不知道该跟着谁走。

    二十多万大军,都陷入了迷茫之中。

    南军迷,北军可不迷。

    张玉、朱能等将都有明确的作战计划,下达着精准的作战指令,侧翼冲杀下的他们所向睥睨。

    战斗持续到下午,风沙越来越大,视线极大受阻,没有了军旗,南军彻底迷了。

    另一边,郭英的三十万大军,也加入战场,且面临着同样问题。

    但郭英并未过于深入战场,而是以视线受阻为由,逗留在外围,与朱高煦慢慢周旋。

    战斗打打停停,进行到傍晚,朱棣抓住机会,率领朵颜三卫直奔李景隆的中军大营,点燃了李景隆的粮草。

    火势借助风势,很快大火滔滔。

    大营内,礼部侍郎为首的几个监军,个个大惊失色,待闻到浓浓的烟火气,更是心胆欲裂。

    他们不懂打仗,但也明白北军已经杀过来了。

    外面的喊杀声,让他们这些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胆寒。

    “大帅,撤吧!”礼部侍郎颤声道,“再不撤就没机会了。”

    “是啊大帅,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保存实力要紧啊!”

    生死存亡之际,文臣的精致利己主义彻底显现出来,他们不是武将,也没有战死沙场的操守。

    李景隆就等他们这话呢,闻言佯装纠结片刻,无奈同意。

    ……

    李景隆撤了,但他没有集结大部队,也没那个能力,几乎把三十万大军全部撇下了。

    更狠的是,他连几个监军也不管了,远远将他们甩在身后,很是潇洒地赶往德州。

    战场越来越乱,平安死命征战仍于事无补,瞿能劝他先撤,平安却坚持不从。

    “我父乃太祖养子,平家享受国恩,当今皇上是太祖钦点的继承人,我岂能让朱棣得逞?”

    平安吼道,“瞿都督别忘了,你也是太祖提拔的大将,难道要弃国弃家?”

    “我……”瞿能无奈道,“若非李景隆坏事,我早就拿了北平,但……我们大势已去啊!”

    “还有机会。”平安正色道,“你我都是骑兵将领,咱们合力,拿下朱棣并非不能。”

    顿了顿,“当然,战死沙场的可能性更大,瞿都督如何选择我不干涉,但也请你别干涉我!”

    瞿能沉默少顷,点头道:“我为你断后,争取机会。”

    “好!”平安精神一振,认真道:“珍重!”

    瞿能深吸一口气,看向两个儿子,“你们找机会突围出去……”

    “父亲,我们有儿子,你有孙子,咱们家有后。”二子同时开口,“武将的最好归宿便是战死沙场。”

    瞿能苦涩点头,在心中祈祷:但愿以后,当今皇上能够重视武将……!

    ……

    瞿能父子舍命为平安争取时间,而平安也未让他们失望,率两千余骑兵,抱着必死决心杀向朱棣后方。

    朱棣前方激战正酣,忽闻后方阵脚大乱,立即令刚赶来的朱能,前去截击。

    朱能动作很快,但平安更快,因为他压根就没想过活命,最终,朱能只截下了八百骑兵。

    “杀……!”平安双眸通红,一马当先,犹如天神降世,不可匹敌。

    朱棣压根没想到平安会这么莽,待他反应过来之时,平安已杀到了眼前。

    平安人数虽少,但一路席卷而来,气势无匹,而且是从后方杀过来的,朱棣的骑兵队伍难以招架。

    “铛啷啷……!”

    “唏律律……”

    朱棣的精锐骑兵就这么被冲散了,而平安,终于如愿以偿的冲到了朱棣眼前。

    “燕王,纳命来!”平安爆喝一声,挥起长矛便刺。

    携带着惯性,这一刺之力,足有数百斤。

    朱棣不敢硬抗,连忙举刀轻磕长矛,即便卸掉了大部分力道,仍是觉得虎口发麻。

    他这个恨啊!

    正所谓,愣的怕横的,横的怕不要命的,平安不要命,但朱棣却不想死。

    乱军之下,他燕王的命,并不比小兵大,捅上几个透明窟窿,该死一样死。

    于是,朱棣当了逃兵,让心腹挡着,自己撤了出去。

    当平安冲出包围圈后,朱棣已然消失无踪,风沙到处都是,根本找不到朱棣身影。

    他还想再战,两个亲兵却一把拽住了他,“将军,根本找不到燕王,即便找到,剩下的这点儿人也没机会,当务之急是先撤回山..东,防止燕王乘胜追击啊!”

    平安咬了咬牙,不甘心道:“就差那么一点点儿啊!”

    但他也知道,李景隆肯定正在往山..东撤,自己要是不跟着,还不定会出什么幺蛾子呢。

    “唉……撤!”

    另一边,郭英见局势愈演愈烈,也招呼部将撤退。

    ……

    此一战,六十万大军,失亡二十万,投降十万。

    消息传至京师,就连一向淡定的齐方黄也慌了。

    第25章

    文官失控,相互做局

    朱允炆傻眼了,这个结局他万万没料到,更无法接受。

    六十万大军围攻,愣是输了,还输的这么惨。

    但眼下的问题,可不是输一仗这么简单。

    耿炳文损失十万,李景隆攻城损失数万,这次的六十万大军,更是折了一半。

    如今的他,已经没能力再平叛了,也不敢再平叛了。

    于是他八百里加急,把磨磨唧唧垫后的徐增寿调了回来。

    时至今日,朱允炆算是看明白了,老表李景隆就是在坑他。

    这一次,不用文臣说,他直接下圣旨,让李景隆回京,说什么也不让这厮当主帅了。

    李景隆回来的当日,就被朱允炆禁足在了家中。

    要不是李青帮着说情,战神不死也得下大狱,甚至削爵为民也不稀罕。

    实在是李景隆输的太寒碜了。

    相较于他,武定侯郭英就舒服了很多,一来他的那一路大军损失不大,二来人缘太好,朱允炆不敢动他。

    御书房。

    朱允炆再次开大会,这次,一向目空一切的齐方黄三人,都不言语了,局势完全超出了他们的预料。

    三人不吭声,朱允炆只好求助李青,“李先生,你有没有好办法?”

    李青微微摇头,“皇上,燕王大势已起,朝廷也没能力遏制他了。”

    朱允炆脸色一暗,喃喃道:“为什么会这样?”

    他不理解,大好的局势,只短短两年,就变成了这副光景,实在令他想不通。

    “先生,你一定有办法。”朱允炆求助道,“你说,只要你说,朕必定答应。”

    李青无奈,思考片刻后,斟酌道:“燕王反对的并不是皇上,而是……”

    他看着齐泰、方孝孺、黄子澄,“而是他们的瞎改革,皇上若能全面恢复祖制,未尝不可和燕王谈判。”

    李青知道,到了这个份上,朱棣绝不可能半途而废,之所以这么说,是想赶紧把三人瞎鸡儿改的国策叫停。

    文臣成长的速度太快了,再任其发展,最多二十年,大明将与宋朝无异。

    朱允炆果断答应,“好,待会儿午朝,朕就改了。”

    “皇上三思啊!”方孝孺第一个站出来,“皇上岂可因为一个藩王妥协?”

    “那你有办法挡住燕王吗?”朱允炆吼道。

    “臣……”方孝孺被噎的无言以对,改口道,“皇上,从北平到京师,一路关隘无数,燕王打不进来,只要我们君臣一心……”

    “少废话!”朱允炆火了,“朕意已决,莫要再劝。”

    这一次,除了李青,他谁的话也不听了。

    朱允炆一甩袍袖,哼道,“快到午朝时间了,你们随朕来。”

    奉天殿。

    君臣五人到时,百官还未到来,这是朝会首次,皇上比大臣先到。

    两刻钟后,百官陆续到齐,一见这架势,所有人都知道出大事了。

    很快,他们得知了六十万大军惨败的消息,这一下,所有人都炸了锅,甚至一些人已经有了不祥预感。

    朱允炆心累的看着下方的百官,见其吵吵个没完,忍不住喝道:“安静!”

    嘈杂的大殿顿时一静,所有人都望向他。

    朱允炆吁了口气,淡淡道,“朕继位以来,施行了诸多国策,细细想来,弊大于利,即日起,朕决定全面恢复祖制。”

    “皇上三思啊!”

    吏部尚书率先拜到,紧接着礼部、工部、刑部……最后所有文臣都跪了下来。

    文官尽皆反对!

    朱允炆还是太天真了,李青也同样低估了改回来的难度。

    权力、利益这东西,一旦给了,再想拿回来,千难万难。

    看着所有文臣都在反对,朱允炆有些慌,但想到朱棣,他又狠下心来,执拗道:“诸位爱卿勿要再劝,朕意已决。”

    “皇上九五至尊,金口玉言,岂能朝令夕改?”礼部尚书极力反对。

    其他尚书也立即加入反对浪潮,根本不给朱允炆说话机会。

    朱允炆猛然发现,他这个皇上的话,好像不怎么好使了,怒道:“谁再反对,廷杖二十。”

    文臣们压根没在怕,不仅反对,更是指斥朱允炆堂堂皇帝,竟向藩王屈服,有违帝王风范。

    且言辞愈发激烈,就差指着鼻子骂了。

    “打,拖下去打!”朱允炆恨声道,“狠狠打!”

    很快,叫嚣最厉害的几人被拖了出去。

    可廷杖非但没吓住文臣,反而让他们更加肆无忌惮,六科给事中、御史言官,直接开骂。

    没错,就直接骂人。

    其实老朱在位时,也挨过言官骂,只是言辞相对温和。

    朱允炆火气上来,直接下狱了一批,而后把骂他昏君误国的几个御史杖毙,总算是暂时压制下来。

    但他所谓的恢复祖制,所有人都拒不执行,翰林院不起草,礼部也不颁发。

    见此情况,李青不免暗叹:“文臣已然失控,小小朱的毫无权威可言。”

    朱允炆惊呆了,他没想到,这些平时高呼:“皇上圣明。”的臣子,有一天会这么对他。

    但很快他就见识到了,更令他瞠目结舌的一幕。

    六部尚书、侍郎、都察院都御史……文臣骨干尽皆请辞。

    包括他最信任的三位先生,全都表示不干了。

    当然,他们不是真打算撂挑子,而是逼朱允炆妥协。

    最终,他们成功了。

    如此局势,朱允炆根本不敢罢免这么多人。

    武将的心已经寒了,文臣再撂了挑子,他哪里承受的起。

    群臣散去,朱允炆失魂落魄地坐在龙椅上,看着空荡荡的大殿,久久未语。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