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227章

    “不是说了吗,叫我大帅。”

    “好的皇太孙。”

    “……”朱瞻基满脸郁闷,随即发现李青神色有异,问道:“怎么了?”

    “没什么。”李青轻声道:“草原上的事儿平了,休整几日我们就回去。”

    “你是担心朝中的事儿吧?”朱瞻基心细如发,瞬间意识到问题所在。

    李青没有否认,“有一点儿。”

    朱瞻基不以为意,“出不了事儿,他们也只敢搞些小动作。”

    “但愿如你所料。”李青笑笑,“对了,我之前给你说的,你转达脱欢了没?”

    “说了。”

    “他怎么说?”李青问。

    朱瞻基笑道:“脱欢同意了,他巴不得如此呢。”

    “那就好。”李青也笑了。

    ……

    五日后。

    明军班师,脱欢亲率部下送行。

    临别时,脱欢告诫儿子,去了大明要守规矩,莫要惹是生非。

    绰罗斯·伯颜帖木儿点头,对大明充满憧憬和向往。

    父子俩聊了会儿,脱欢又向朱棣行告别礼,

    简单礼节过后,明军正式踏上归途。

    带绰罗斯·伯颜帖木儿回大明,是李青的主意,其目的也不是搞质子那一套,而是要潜移默化,影响这个少年。

    培养一个亲明的瓦剌领袖,为将来做打算。

    脱欢也知道这点儿,但他并不排斥,时至今日他是彻底看明白了,染指中原根本不可能,抱紧大明大腿,在草原作威作福才是明智之举。

    大明如此做,也证明大明扶持瓦剌的决心,对此,他欣然接受,甚至还有些小窃喜。

    ~

    大明这次出兵,称得上是功德圆满,既削弱了鞑靼,又救下了瓦剌,草原不仅没有统一,由于两部的实力严重下滑,反而更乱了。

    同时,又收获了瓦剌的未来接班人,可谓是一石三鸟。

    外患基本不足为虑,至少未来十年之内如此,接下来就是攘内了。

    想到这儿,李青的好心情逐渐淡去,心道:那群人这次会搞什么幺蛾子呢?

    第148章

    君臣矛盾加深

    十月初,京城。

    皇帝御驾亲征归来,太子朱高炽率百官迎驾。

    虽然憨憨已经就藩了,但憨憨留下的阴影还在,上次因为迎驾的事儿小胖被坑得不轻,可不敢再马虎了。

    接到儿子密信的第一时间,就放下手头上的事儿,召集百官做足了准备。

    城门口,龙辇停下,朱棣扶着大孙子走下龙辇。

    小胖一撩下摆,吭哧吭哧跪下:“儿臣恭迎父皇凯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臣等恭迎圣上凯旋!”百官齐齐拜道,“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棣轻轻挥一挥衣袖:“众卿平身!”

    “谢皇上。”群臣起身,神色恭敬。

    见此情况,李青稍稍放松,看这模样应该是自己想多了。

    瞥眼瞧了瞧朱棣,朱棣也是神情放松。

    “回宫。”

    ……

    李青没有瞎鸡儿乱猜,直接去找了小胖,群臣有没有小动作,小胖是肯定知道的。

    东宫。

    李青照例给小胖检查了下身体,一切安好,虽然小胖患上了三高,但并不严重,甚至不用吃药调理。

    小胖知道李青家都不回,第一时间赶来,肯定不光是为了检查他的健康状况,于是屏退左右:

    “青哥,有话直接问。”

    “那我就不客气了。”李青道,“皇上亲征这些时日,京师可有大事发生?”

    “青哥以为什么样的事,才叫大事呢?”小胖反问。

    李青一愣,皱眉道:“这么说,是有大事发生了。”

    小胖沉默片刻,点头道:“算是吧。”

    李青抿了口茶,静等下文。

    过了会儿,小胖整理了下措词,开口道:“海上走私还在继续,倭寇没了,但贼寇并未杜绝,而且世家大族、勋贵、藩王,都牵扯其中。”

    李青眉头皱得更深了,沉住气问:“你怎么处理的?”

    “我没处理。”小胖摇头。

    “啥?”李青惊诧,“为什么不处理?”

    小胖无奈叹了口气,“一旦上纲上线,南民北迁策略势必受阻,走私并算不上坏事,可以带动手工业发展;

    而南民北迁更是重中之重,万不能被迫叫停,必须一鼓作气地执行下去。”

    “可是……”

    “青哥你听我说。”小胖苦笑:“现在勋贵、官绅的利益正在逐渐统一,他们的分量太大了,不做出妥协是不可能的,若是真就一刀切,下西洋贸易绝对会被叫停。”

    李青摇头:“你也太小看你父皇的威慑力了。”

    “父皇之后呢?反正我是镇不住,瞻基也够呛。”小胖无力道,“现在格局变了,之前的勋贵可以压制官绅,现在的勋贵却是和官绅统一了战线,

    海上利益太大了,谁都想吃上一口,我能想到最好的办法,就是朝廷吃肉,他们喝汤,如若不然……只怕父皇千秋万世以后,下西洋这条国策就会消亡。”

    李青没有反驳:“这事儿你不打算告诉你父皇吗?”

    “我不想,”小胖点头,又无奈道,“但我不能不告诉他,欺君之罪我可不敢犯,而且,这事儿也瞒不住。”

    “青哥你总有办法,你想想招呗。”小胖满脸期望的看着他。

    李青无语:你可真看得起我。

    不过,开海禁总体而言并非坏事,虽然得益最大的是富人,但穷人也能跟着沾光,利大于弊。

    唯一忧虑的是,一旦提前放开海禁,南民北迁会受影响,大明粮仓转移也将搁浅。

    这种情况最优解只有一个:不作为。

    小胖也是这么做的,效果还不错。

    但问题是,朱棣绝不会如此,这不是他的风格,一旦得悉走私还在继续,定会严查到底。

    “难怪这次百官的这么老实本分,敢情是心里虚啊!”李青无奈失笑,“枪打出头鸟,我又不贪图这个,才不起这个头儿呢,

    不过…到时候可以试着劝劝。”

    “也成。”小胖点头笑道:“你说话比我管用;

    草原上的事儿,瞻基都告诉我了,这次北伐收获颇大啊,未来大明会有很长一段时间的太平日子,可以着力发展内政了。”

    他笑着道:“这次青哥你辛苦,得好好吃喝一顿。”

    我看是你想吃席了吧……李青没戳破他,“那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哈哈……咱俩谁跟谁啊?”小胖得意笑道:“来人,准备酒菜。”

    ……

    李青回到侯府时,已经是下午了。

    近百日不见,三女仿佛又老了些,李青有些伤感,他明白,距离真正的离别不远了。

    这一天早晚会来,具体什么时候来,他也不知道,只能珍惜当下。

    叙了小半天旧,晚上,李青洗了个热水澡,回房给三女渡过真气,躺在大床上,给她们讲故事。

    说说笑笑,她们先后入睡,李青按捺住繁杂的思绪,也沉沉睡去。

    次日。

    李青迷迷糊糊地听到外面的噪杂声,缓缓睁开眼睛。

    “先生醒啦。”婉灵笑道,“好多个大人都来了,说是让先生施以妙手呢。”

    “呵呵……忘了还有这茬。”李青起身,在婉灵的帮助下穿上长袍,用温水洗漱一下,走出房间。

    十月份的天,北平已经有些冷了。

    一众大臣要上早朝,穿的格外厚,此时太阳升起,气温逐渐上来,一个个额头冒汗,一半是热的,一半是急的。

    百日之期已到,留给他们的时间不多了。

    一想到寒气深入骨髓,他们就头皮发麻,那种极致的瘙痒,他们打死也不想再体会了。

    ~

    一群人下早朝就来了,等了大半时辰,盼星星盼月亮,总算是把李青盼了出来。

    “李尚书。”

    “见过李尚书。”众人起身上前。

    李青团团一拱手,笑道:“诸位少礼,请坐。”

    众人坐下。

    蹇义开门见山:“李尚书,该进入第三阶段治疗了吧?”

    人越老,越惜命,在生死大事上,蹇义也不和稀泥了。

    李青爽快答应:“那就先从蹇尚书开始吧。”

    “如此,多谢。”蹇义欣喜,当仁不让地第一个接受治疗。

    李青打开针盒,取出银针消毒,而后针灸……

    扎了几针后,状若无意的问道:“蹇尚书,江南走私的情况还存在吗?”

    蹇义一怔,面露尴尬道:“这个……本官知之不详,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谁知道呢。”

    李青笑笑,又问道:“关于走私,蹇尚书怎么看?”

    你好好扎针行不行,老头子我还没活够呢……蹇义强忍着吐糟的冲动,干笑道:“这个……开海还是有诸多好处滴,圣明无过皇上,皇上不是都说朝廷要开海禁吗?”

    上来就拿皇帝做挡箭牌,不愧是老混子……李青腹诽一句,没有再问。

    从蹇义的反应来看,情况并不严重,至少这群人知道遮掩,从心里上认为自己做得不对。

    李青安静针灸,蹇义也松了口气,气氛和谐。

    半刻钟后,李青提笔写下一副药方:“按方抓药,每日服三次,七日便可彻底消除寒气。”

    “多谢李尚书施以妙手。”蹇义起身感受了下,赞道:“李尚书真是华佗在世,本官现在感觉好多了。”

    那是你心理作用,其实不治也没关系……李青谦虚笑笑,“下一位。”

    夏原吉上前,“有劳了。”

    “夏尚书客气。”

    ……

    忙碌了一上午,总算是把这些人打发了,李青吃了个午饭,去兵部衙门逛了一圈,打完卡,回来躺尸。

    次日。

    一大早,朱瞻基就来了。

    李青也是没了脾气,想睡个懒觉咋就这么难呢?

    “啥事儿啊?”

    “青伯,出事了。”朱瞻基道,“吏部尚书蹇义,内阁学士杨士奇,刑部右侍郎杨勉……下了大狱。”

    “好家伙。”李青幸灾乐祸道,“上次坐牢的病根儿刚祛除,他们又迫不及待地进去,真不知这牢里有啥好的。”

    朱瞻基无语:“你怎么还笑得出来?”

    “难道我还哭不成?”李青翻了个白眼儿,“让我猜猜啊,嗯……他们是不是因为海禁的事儿,进的大狱?”

    朱瞻基面露震惊:“青伯你真是神了,这你都猜得出来。”

    “小意思。”

    “那你有办法吗?”

    李青摇头:“他们自己找死,我干嘛要有办法。”

    “……”朱瞻基道,“今儿早朝,他们劝皇爷爷立即开海,皇爷爷没同意,他们苦劝,然后就被下了大狱,其实我觉得,提前开海也没什么不好。”

    “怎么说?”

    朱瞻基道:“随着永乐豆、永乐米的广泛种植,几乎不存在粮食危机这个问题,就算江南大面积种桑,也不会导致百姓饿肚子。”

    “但会导致南民北迁受阻,影响大明经济、粮仓,北移的大略。”李青持不同意见。

    “我认为不会。”朱瞻基反驳,“这些年我也没闲着,对朝堂上的那些事儿,看得明白,群臣很懂得人情世故,也很遵守规则,

    皇爷爷若同意开海,他们必定不会得寸进尺,反而会投桃报李,在百姓迁徙的事上更加卖力;

    因为,他们是聪明人,聪明人想的是持续发展,而不是一锤子买卖。”

    李青诧异地看向朱瞻基,“不错呀,领悟的还很透彻,不过……你有没有想过百姓的心理?

    一旦提前开海,江南百姓的生活,定然直线拔高,他们还会来北方吗?”

    朱瞻基呆了呆,苦笑道:“我是真不想再内耗下去了。”

    “我也不想,但哪能事事顺心如意啊。”李青叹道:“人生不如意事十之九八,又有几人没有私心?”

    朱瞻基想了想:“能不能折中?”

    “你可以试试,不过可能性不大。”李青不抱期望。

    “你跟我一起吧?”朱瞻基亲热道,“皇爷爷最听咱俩的话了。”

    谁给你咱啊……李青斜睨了他一眼,不过想到都答应小胖了,点头道:“我可以帮忙,不过……”

    “得出钱是吧?”朱瞻基揶揄,“青伯你真是财迷。”

    “那我不去了。”

    “别别别,钱我出,一百两金子成不?”

    李青勉强答应,补充道:“我可不负责结果。”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