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他没说可以借钱给于谦,知道说了于谦也不会借。“劳尚书关心,下官记下了。”于谦做了个请的手势,扬声道:“夫人,家里来客了。”
少顷,一个二十六七岁,穿着朴素的妇人走了出来。
“这是李尚书。”于谦道。
“于夫人不必多礼。”李青提前开口。
妇人很朴实,也有些木讷,亦或是见了这么大的官儿,怕有所失礼影响了丈夫仕途,惶恐地看向丈夫。
于谦温和道:“酒菜都准备好了吧?”
“好了,妾这就去弄。”妇人点头,带着南方乡音,“老大人请。”
李青笑了笑,迈步走进客堂。
不多时,酒菜上桌,有荤有素,分量很足。
于谦举杯道:“粗茶淡饭,还望尚书大人不要嫌弃。”
“呵呵……我这人不挑。”李青举杯跟他碰了一下,一饮而尽。
经过这些年的相处,两人已经非常熟了,这也是于谦敢请李青吃酒的原因,若换了别人,他可拉不下脸让人家来自己这小院。
“父亲。”一个三四岁大的孩童从里屋出来,眼睛直勾勾地看着桌上的菜。
李青撕下一只鸡腿,递给他,“来,拿着。”
小家伙儿对他这个戴面具的陌生人有些畏惧,想吃又不敢上前。
“冕儿不可无礼。”于谦脸色微沉。
“哎?你这是干嘛?”李青起身将鸡腿儿塞进小家伙手里。
小家伙咽了咽口水,看向父亲。
于谦严肃道:“爹教过你什么?”
“谢、谢谢。”
“嗯,真乖。”李青笑了笑,“去玩儿吧。”
待小家伙出了屋子,李青这才道:“小孩子正在长身体,吃的不能差了,你是正七品的都给事中,有七石半的月俸,日子不至于如此贫苦吧?”
家里又没仆人,七石多的月俸,足以让一家三口有不错的生活品质。
于谦讪讪道:“这不是刚置办了房产吗,这里的房价有些贵,加上妻儿也是刚搬来不久,一路上也花销了不少。”
李青奇怪道:“你老家就没资产吗?”
这时代,真正的穷苦人家是读不起书的,于谦能一路中秀才、举人,进京赶考,证明家庭条件肯定还可以。
“家里是有些钱财,不过下官科举花了不少,家中又有高堂需要赡养,家产就全留给胞弟了。”于谦解释,“总不能啥好事都让我占了吧?”
于谦笑着举杯:“苦日子很快就要过去了,李大人无需挂怀。”
李青点点头,举杯共饮。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两人不知不觉间将话题引向政治。
于谦沉吟道:“李尚书,下官有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对我有必要藏着掖着吗?”李青放下酒杯,“直说便是。”
于谦点点头,凝重道:“此次由于内阁和六部的叫板,迁徙力度定会空前大,赶在真正开海前落实这项国策,可以说是大大的好事;
但……问题也出在这儿。”
于谦叹了口气,“内阁、六部为了迎合圣意,只怕会采取些强制,甚至暴力的手段,来执行国策啊!”
“嗯,你说的对。”李青点头。
“那尚书大人可有解决之法?”
“没有!”李青如实道:“正如你方才所言:总不能好事儿都占了吧?
国家施政也是如此!”
李青叹道:“就如修长城,通运河,当事人肯定受苦受累,但从长远来看,这些都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不是吗?
修长城,通运河是建设,南民北迁也是建设,苦一代人,造福子孙万代,很划算。”
“于谦,你记着,任何一项好的国策,都有它不好的一面。”李青告诫道:“身居庙堂,不得只着眼于眼前,更要往长远了去看;
还有,凡事不要太过理想化,圣贤书里的东西,现实中不可能存在!”
第18章
隐患
于谦沉默,许久才微微点头:“下官明白。”
在朝堂待了这么久,他又岂会没有长进,只是从心理上来说,还是有些难以接受罢了。
于谦是个理想主义者,但理想主义者往往难以成就大事。
这也是李青担心的地方。
他没有太多时间了,过些年隐退是必然的,再待下去就‘过分’了。
而且,他也累了,需要休息。
“三日后下地方,你好好准备一下,我会给兵部的侍郎打个招呼,给予一定的权重。”李青道,“这次迁徙过后,恐难再执行此类国策,所以,哪怕用些非常规手段,也要促成此事;
况且,皇上不是说了吗,迁徙百姓的福利提高三成,你也不必太担心。”
顿了顿,“这次的迁入地,主要集中在辽东,那里还处于未开发的状态,广袤且肥沃的黑土地,非常适合永乐米、永乐豆种植;
若那里成为大明的粮仓之一,好处不可估量。”
于谦收起负面情绪,拱手称是:“下官定当竭尽全力。”
“嗯,好好干。”李青笑道:“你的未来,不止郎中。”
……
回到家时,已临近傍晚。
李青没吃晚饭,在亭子里纳凉,心里想着这次北迁,以及后续海禁全开后,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情况。
毫无疑问,开海解禁会让大量世家的财力、物力,更加雄厚,影响力也水涨船高,但同样的,开海对大明,对百姓也好处也是多多。
总得来说,利大于弊。
但,世家的崛起也不可不防,宋朝的例子就在眼前,必须得做好管控措施,不能让世家野蛮生长。
其实,大明的情况比宋朝还要严峻,因为大明有藩王。
尽管叔侄俩都削过藩,但大明的藩王仍比宋朝强大。
宋朝的王爷没有任何实权,更无封地,这也是为何宋朝武备弱,却无藩王之乱的原因。
朱元璋大封诸子,是因为怕宗室薄弱,被世家架空,从而走宋朝的老路,这才让诸子戍边用以威慑。
朱棣奉天靖难,也是并非真正师出无名,清君侧,诛奸臣,皇明祖训确实有明文记载。
客观说,朱元璋分封诸子,有可取之处,但弊端更大。
藩王若实力膨胀后,也会有野心的!
而随着开海通商这个大蛋糕出现,各地藩王必当踊跃加入,一旦财富积累到可怕的地步,加上官绅附庸,焉知不会反。
如今的大明和历史上的大明,已经有些不一样了,因为历史上大明禁海,而现在的大明,全面开海。
李青有些烦躁地挠了挠头,低语道:“藩王、世家必须限制,之前定下的‘推恩令’也快该推行了,待这次百姓迁徙后,立即出台相关政策。”
……
……
三日一晃而过,六部的侍郎、主事、郎中、内阁、都察院,以及厂卫的出发,京城一下寂静了许多。
就连朝堂上,都清静不少。
朱瞻基逐步接管军队,整日忙得不可开交,但更忙的是小胖。
内阁的全体出动,让他本就繁重的工作量更加庞大,比之当初的朱标有过之而无不及。
所幸,兵部并不忙,李青便主动去了御书房,为小胖分担压力。
充实的日子过得很快,感觉还没怎么过,便已到了秋天。
北平的秋带着些凉意,充满秋凉的爽快,不似金陵,这里的秋感受不到丝毫燥热感。
南民北迁如火如荼,各省份都有大量的百姓迁出,与此同时,江南市舶司也在积极建设,朝廷花钱如流水。
不过眼下还撑得住,加之开海后,海上贸易能带来大量赋税,所以李青和小胖并不是很慌。
这天,两人忙完政务后,天都黑了。
小胖挽留道:“宫门已落锁,今儿你就别回去了,咱们喝两杯,我还有些事儿要跟你说。”
“嗯,好。”
~
酒菜上齐,二人边吃边聊。
“青哥,最快今年底,最迟明年初,海运将会全开,赋税这方面你有什么看法?”小胖问。
李青放下筷子:“海上贸易的利润非常大,赋税自然要高些,如丝绸、瓷器、香料这些,都是数倍甚至十倍的利润;
当然,随着开海的持续进行,这个利润会越来越低,但总体来说,还是大有赚头,依我看……赋税定在商品本身价格的五成。”
小胖蹙眉道:“短期他们肯定是愿意的,不过以后利润缩水,就未必了。”
“他们不愿意可以不做。”李青笑道,“反正总会有人做的,再者,税赋决定了成本,那些人也不会做赔本的买卖,税高了,出口价格自然而然也会变贵,其实影响并没你想的那么大。”
“倒也是。”小胖恍然,随即又皱眉道,“不过……也得防范一下各行业人才外流,要是大明的这些东西,尽数让外人学了去,那后面就不好赚钱了。”
李青失笑道:“这个问题不大,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海外那些国家毫无基础,即便真有人去了,也难以复刻;
再说了,那些个富绅也不会允许人才外流,那样会导致买卖不好做;
此外,语言不通,生活习俗不同,也是一大障碍,大明国内的迁徙执行起来都有困难,更别说漂洋过海了。”李青安慰道,“放心吧,你担心的事儿多半不会发生。”
顿了顿:“当然,若一直海运延续下去,总有一天他们会学到,但不能因噎废食不是?”
小胖想了想,认可了李青的看法,“说到迁徙,这才不到俩月,江南数省就已迁出近三十万人口,可谓是建树极大;
不过…这其中定是有不少百姓被强迫,甚至被逼迫迁徙。”
他叹了口气:“官员报喜不报忧,奏疏上说的哪哪都好,但我知道肯定会有百姓流血。”
李青也沉默了,这是必然的,要真是和和气气,别说三十万,十万都迁不了。
沉默了一阵儿,李青岔开话题:“你多注意保养身体,我看你都瘦了好多。”
“瘦了吗?”小胖低头看了看,泄气道:“肚腩还是那么大,唉…我这辈子是瘦不了了。”
“胖瘦无所谓,健康最重要。”李青道:“内阁走了,但六部还在,不若让六部暂来御书房接替内阁。”
“他们也挺忙的,再让他们过来处理政务……会不会有些过分啊!?”
李青笑着摇头:“他们巴不得呢,你觉得他们辛苦,他们反而觉得是抄了内阁的老底儿。”
“哦?哈哈……”小胖笑着点头:“不过,六部也有很多事要忙,还是分两班轮换制吧,一次两个时辰,不能误事。”
“也成。”李青举杯,“喝一个。”
“喝完这杯我就不喝了。”小胖饮尽杯中酒,起身道:“青哥你先将就一晚,我回去了。”
李青纳闷儿道:“不是……你回哪儿去?”
“当然是后宫啊!”小胖理所当然道,“不然我睡哪儿?”
你了不起,你清高……李青气得不行,“那我也回去。”
“都这会儿了,你怎么回去?”小胖失笑道,“都这把岁数了,别再折腾了,明儿见。”
“……”
次日,李青早早起来,就近上了个早朝。
见蹇义等人接班,索性回了家,这些日子他也累够呛,得好好歇养歇养。
…
朝野都在忙,李青却极为悠闲,平日钓钓鱼、听听曲儿,惬意的不行。
这种近退休的慢节奏生活,是李青最喜欢的,不过,他也不是一直闲着不干活,偶尔会去御书房,帮小胖分担压力。
这期间,百姓迁徙的进度,他一直在关注。
迁徙力度着实不小,仅数月功夫,就迁徙了五十万之巨,按照这个势头,过年前,至少能迁出百万。
不过这次之后,百姓迁徙的国策也到了头,因为海运要开了。
第19章
她们……真的老了
迁徙百万居民,相比南方超四千万的百姓,这个体量并不大,但迁徙后,带来的结果却非常可观。
或许短时间看不出什么,但过上几代人,这些迁入地的人口,会迎来暴涨。
尤其是辽东地区!
无他,有地!
有大量可耕地做支撑,根本不愁人口。
李青也相信,迁徙后的百姓很快就会真香,因为北方未开垦的荒地太多了,而永乐米、永乐豆也不抢良田,稍加开垦就能种植。
更重要的是,这样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大明的结构。
促成了这件事,李青便也没什么遗憾了。
……
……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一晃,又到了过年。
雪花飘飘,北风萧萧。
北平的冬天寒冷刺骨,李青也一直窝着不出门,整日吃吃火锅,看看书,要么和三女下下棋,打发无聊时间。
随着年纪越来越大,她们愈发怕冷,入冬后几乎不出门,就连李青的真气都没那么管用了。
一是身体机能衰落所致,二是真气用太多了,她们身体产生了抗性。
客堂里炭盆红火,李青涮着羊肉片,喝着温酒,三女在一旁一人抱着一本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津津有味的看着。
“这书可太有意思了。”
“是呢,虽不是史实,却非常有趣味性。”
三女叽叽喳喳的讨论着剧情,场面温馨。
“先生,你也看看,真的很有趣。”婉灵安利。
“我早就看过了。”李青对此不感兴趣:大型连续剧我都看好几遍了。
“你们过来再吃点儿,我一人吃不完。”
三女摇头:“妾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