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1102章

    李青:“读书认字,并非一定要科举。不可否认,就现阶段而言,科举仍是读书的第一追求,亦是最大动力,可随着读书人越来越多,科举无望之下,自会选择新的出路。”

    “先生有些想当然了。”朱厚熜不认同。

    李青也不恼,只是道:“说说你的看法。”

    朱厚熜思忖少顷,问:“民富才能富国,这话先生赞同吧?”

    “说下去。”

    “朝廷是不从事生产的,上到皇帝,下到小吏,都是靠着民赋供养,还有军队、火炮、器械……”朱厚熜道,“你让一个读书人从事生产,他肯吗?”

    不待李青说话,朱厚熜又道,“读书是为做官,说白了,就是为了脱离生产,人人都不从事生产,国家如何运作?”

    “你这话有一定道理。”

    朱厚熜没露出喜悦神色,知道还有‘但是’。

    “然而,读书和生产并非是对立的,完全可以相辅相成!”

    “朕不明白。”

    “很简单,如今的这种情况,是因为读书成本过高,供养一个读书人消耗的资源太多,才会出现你所诉的情况。”李青道,“此外,读书的成本限制了读书的人数,说到底,还是读书人属于小众群体,这使得这些读书人再去从事生产,会与大众格格不入。”

    李青突然想起后世一位文学大家的著作,说道:“当人人都读得起书,便不会再有孔乙己了。”

    “啥是孔乙己?”

    “就是……”李青斟酌了下,道,“你可以理解成,读书人的假清高。”

    朱厚熜点了点头,随即,又摇了摇头,“朕还是觉得,如此纯属吃力不讨好。”

    “你陷入思维误区了。”

    “怎么说?”

    “我刚说了,读书和生产并不是相对立的,相反,大多情况下,是相辅相成的。”李青说,“此外,这也是在解决兼并问题,化解矛盾的有效做法。”

    朱厚熜茫然,“这和兼并有什么关系?”

    “兼并可不只是土地,教育资源也在其中。”李青说道,“虽说在印刷术、造纸术的普及应用之下,以及大明独有的科举八股文,使得教育兼并问题,并不像土地兼并那般严重,可一样有相当大的门槛。”

    “前几年我去了海南,结识了当地一个小青年,家有耕地四十亩,才能供得起一个读书人。”

    见朱厚熜一脸不信,李青补充道:

    “当然了,这户人家顶梁柱没了,只有孤儿寡母两口人,这也是客观因素。不过,正常一户人家,满足一大家子吃穿用度的同时,还能供个读书人,没有二十亩地,根本办不到。”

    第255章

    我很失望

    朱厚熜无动于衷。

    李青也知道这种在朱厚熜眼中威胁自身统治的事,朱厚熜是不会轻易答应的。

    或许,强硬的姿态能迫使朱厚熜同意。

    可结果必然是出工不出力,有人唱反调,朱厚熜必会顺水推舟,导致李青的主张早早流产。

    必须要让朱厚熜觉得这样做,是对他好的,他才会死心塌地的去做。

    李青深吸一口气,说道:“历来旧王朝被推翻,新王朝建立,往往会有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平稳期,这个时期具体体现在百姓过的好了,朝廷财政收入高了,犹如婴儿新生,哪哪都好。你可知为何?”

    “兼并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朱厚熜不假思索的说。

    不得不说,跟聪明人聊天就是省事。

    李青点点头,继续道:“一个王朝之所以走到末路,皆因为兼并问题导致矛盾尖锐,百姓不得不反,不反就活不下去,元末暴政,太祖奋起反抗,也是基于此。这个兼并,不仅仅指土地兼并,其实,还有教育资源的逐渐被垄断。当然了,这也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事。”

    “如今,大明的百姓,已能足食,可教育资源却并未得到平均分配。”李青道,“一个王朝若想存在的久,那么对各种资源的分配,越是平均,越能长久。”

    “试想一下,同样一万亩耕地,是一个人拥有好,还是一百个,一千个人一起拥有好?”

    朱厚熜:“自然是后者,不仅能提高赋税,还能少些乱子。”

    顿了下,“可这跟读书有何关系?”

    “当然有,关系很大!”李青说道,“读书的门槛越高,参与竞争的人就越少,跟一万亩耕地,一个人拥有,还是百人、千人拥有,难道不是一个道理?”

    李青举例道:“若不对教育资源进行平均分配,百年之后科举做官的人,只会是以下几种人——地主,商绅,官僚子弟。”

    “你可有想过,当上上下下都是这类群体,皇帝又当如何?”

    “这……”

    李青给出答案:“减农税,减商税,让官僚子弟享受更大的福荫,才是‘英主’所为,掌握巨大资源的他们,可以很轻松裹挟百姓,进而给皇帝施压。届时,只怕就不是皇权不下乡了,而是连京师都出不去。”

    朱厚熜的脸色一下难看起来。

    李青继续输出:“任何一个王朝,随着时间推移,各种资源都会从多数人往少数人聚拢,譬如耕地,历朝历代为何都解决不了土地兼并问题?因为这是不可控因素,也是必然发生的现象。无一例外!”

    “其实,我大明也是一样,之所以立国一百六十余年,还在上升期,并不是因为土地兼并抑制的太好,而是开海通商,进而造成的工商业大兴。”李青说道,“归根结底,是橘子多了,才无形中化解了本该出现的问题。”

    顿了顿,“可问题必然会出现,原因刚我也说了,随着时间推移,资源会不可避免的由多数人,流向少数人。”

    “呼~”李青口干舌燥,端起凉茶一饮而尽,喉头一阵舒爽。

    朱厚熜陷入沉思。

    半晌,

    “这个问题真就无解吗?”

    “无解!”李青的回答简洁干脆,“哪怕现在,所有人都支持资源再分配,过个数十上百年还是会出现兼并问题,进而日渐严重。”

    朱厚熜呼了口气,缓缓道:“朕明白了,可朕还是觉得……风险太大了。”

    李青无奈:“我刚不是说了吗,读书和生产并不是对立的,你干嘛……”

    “是了……”李青苦笑,“你还是认为自己跟百姓也是对立的,是吧?”

    朱厚熜脸上一热,讪讪道:“其实……本质上确是如此。”

    李青有些失望。

    哪怕明知朱厚熜的秉性,可从对方口中听到这番话,仍是不免恼火。

    “朕知道,大明有今日,先生居功至伟,先生之才说是经天纬地也不为过……”朱厚熜先是说了一连串奉承话,话锋一转,又道,“可历来百姓对官僚,乃至整个统治阶级,内心都是敌视的,历朝历代皆如此,非是朕小心眼儿。”

    李青:“那就不管不顾,坐视兼并,进而重复历史?”

    “我大明如今……”

    “大明如今是你的功劳?”李青嗤笑,“是,纵向对比的话,嘉靖朝是最为鼎盛,可这是你的功劳吗?太祖、太宗打下夯实基础,仁宗、宣宗发展民生,英宗是犯下大错,可也有可取之处,中宗稳中求进,宪宗整肃官场、重振军队,孝宗虽让文官势大,却也发展了国力民生,武宗击溃鞑靼,施行宗禄永额……”

    李青毫不客气的说:“但凡是个正常人接班,都不会差了。见过抢功劳的,没见过你这么抢功劳的,你咋不说,你超越了太祖、太宗啊?”

    “我……”朱厚熜有些下不来台,却无从反驳。

    末了,闷闷道:“朕承认,教育兼并也会影响到江山社稷,可先生是否用力过猛了呢?”

    李青:“好事,正确的事,自然要卖力,就如一条鞭法。”

    朱厚熜:“认知越高,欲望越大,欲望得不到满足,必当出乱子。”

    李青:“有欲望并非是坏事,它也可称之为进取心,人人上进,大明才会上进,获益最大的是谁就不用我多说了吧?”

    朱厚熜无言以对,却总觉得哪里不对。

    一向自诩聪明的他,头一次觉得跟不上李青的思维。

    “你让朕捋一捋。”

    “可以。”

    李青给他时间消化,又给自己倒了一杯凉茶,轻轻抿着。

    良久,

    朱厚熜归纳、总结道:“随着时间推移,各种资源会不可避免的被少数人兼并,进而导致矛盾尖锐,以致王朝覆灭,新王朝建立之初,会有相当长的平稳上升期,是因为资源被平均分配,基于此,想要国祚绵长,就只能不断的重新分配资源……”

    “对极了。”李青放下茶杯,轻轻颔首。

    朱厚熜没说话,又想了一阵儿,才道:“不可否认,先生之言字字珠玑,可……不够。”

    他正视李青,说道:“还不足以让朕冒风险。”

    “那我就再加一些好处。”李青清了清嗓子,说道,“内卷,你知道吧?”

    “嗯,《大明轶闻录》对此有专门解释。”

    “人才越多,越卷;越卷,人才质量越高。”李青说,“其次,百姓读书认字还有一个好处,可以有效降低沟通成本,这不但更有利于朝廷对地方的掌控,且随着沟通成本的降低,会迎来更高效的发展……”

    李青正色道:“大明的丝绸、瓷器等商品,正在被人家学习、模仿,之后的蒸汽机也是一样,等到人家都学会了,大明的优势便不复存在了,想要一直保持竞争力,必须要不断创新,可任何创新,都离不开人才。接受教育的人越多,人才才会越多,质量才会越高……”

    “这些可够!”

    你再说不够,老子可真要捶你了……李青眼底冰寒。

    朱厚熜又是好久的沉思,才总算消化了李青之语。

    “是够了……”

    “还有问题?”

    朱厚熜叹道:“当初扩建学院,就有不少人反对,如今这般大规模的建立官办学塾,只怕会炸锅啊……”

    李青说道:“只要坚定了信念,遇到困难,才可能解决困难,我会帮你。”

    “好吧……”朱厚熜叹了口气,“这得花多少钱啊……”

    “……”李青强忍揍人的冲动,“这是投资,前人栽树,后人才能乘凉。”

    朱厚熜皱眉。

    “眼光放长远一些,你还年轻。”

    朱厚熜眉头舒展。

    “那好吧……”

    李青见他似还有些不情愿,沉吟了下,给出最后一击,“百姓明了理,才不会轻易被糊弄,看起来这不利于皇帝统治,可实际上,却并不是如此。”

    “哦?”朱厚熜顿时上心,“何也?”

    “因为具体实施的是官员!”李青说,“我问你,你是想官员们为公多一些,还是为私多一些?”

    “当然是为公!”朱厚熜脱口而出。

    这话他说的真心,无他,天下都是他的。

    正如李青当初说过的:为帝者,常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

    “你想一想,百姓不好糊弄了,官员还敢肆无忌惮吗?官员为公多一些,百姓就好过一些,日子好过,百姓还会闹事儿吗?”

    朱厚熜醍醐灌顶,再没有一丝丝迟疑,坚定道:“此事,朕必行!”

    李青却没有多开心,轻叹道:“其实,这话我之所以没一开始就说,是因为我想测一测,你究竟有多少为民之心。唉……”

    “先生,其实朕……”

    “我很失望。”李青摇头,面无表情道,“真不是我埋汰你,哪怕是‘半路出家’的中宗,哪怕中宗都放弃了让亲儿子继承皇位,都还一心为百姓,可你……你是大明皇帝啊,你怎么就……这般凉薄呢?”

    朱厚熜脖子都红了,却是无言辩驳。

    “朕以后……改。”

    第256章

    皇权越弱,皇权越强,皇权越强,皇权越弱

    ……

    乾清宫。

    朱厚熜一遍又一遍地咀嚼着李青的话语。

    他愿意相信李青的一心为公,也认同李青的说法,然,在他内心深处,还是多少有些排斥。

    数千年来,历朝历代,从无一个当权者这么做过。

    强国富民,并非相辅相成,甚至武断的讲,二者完全是对立的。

    谁言汉朝不强?

    可汉的强,是建立在不断攫取百姓财富的基础上,盐铁专营,币种更换频繁,卖官鬻爵……

    汉武帝武功盖世,可汉武帝时期的百姓,过得真的好吗?

    如今的大明强国富民,可正如李青所说,这种先发优势不会一直保持下去,迟早会被人模仿、追赶上来。

    且这一天,并不十分遥远。

    真到了无法对外赚取财富之日,就只能对内攫取财富,才能维持王朝的统治。

    可如若采纳李青的建议,届时,朝廷再想如武帝那般攫取百姓财富,就不可能了。

    说到底,教育资源的下放,必然会倒逼皇权。

    可李青所言,又十分正确。

    首先,教育资源的下放,能催生出更多人才,这点毋庸置疑。

    其次,能在很大程度上抑制地方官肆意妄为,能化解很多潜在问题。底层百姓的晋升通道打开之后,不但能有效遏制既得利益团体进一步做大,甚至还能取代一部分,使得既得利益者不再固化,达到一定程度上的中转、流通……

    资源的再分配,于国于民都是好事,这点,也毋庸置疑。

    “既得利益团体固化,会逐渐蚕食皇权,教育的完全放开,会不断冲击既得利益团体,可皇帝……本身就是最大的既得利益者啊……”朱厚熜叹息,神情痛苦。

    最让他难受的是,只能二选一,没有第三条路走。

    客观评估,李青的建议显然更好。

    无他,李青的办法,不仅能让既得利益团体流通开来,且这样做,既得利益团体的人数会越来越多。

    人数越多,单体所享受到的资源越少,也会越弱,越容易被取代……

    这对皇帝来说,绝对是好事!

    可问题来了,当达到一种平衡时,当相互内卷、斗争,也无法再进一步时,他们就会瞄准最大的既得利益者——皇帝!

    ……

    半晌,朱厚熜得出一个荒谬的结论——

    皇权越弱,皇权越强,皇权越强,皇权越弱。

    百姓认知越高,皇权越是弱势,可同样的,官员也得收敛,官员收敛,兼并势弱,兼并越弱,皇权越强;

    皇权越是强势,认知提高的百姓越是感到压迫,有压迫,自然有反抗……皇权越弱。

    好似一个轮回,亦或说是一个怪圈儿,根本逃不出去。

    可以不采取李青的建议吗?

    当然可以!

    不过那一来,就不是皇权越弱,皇权越强,皇权越强,皇权越弱。

    只会是,皇权越强,皇权越弱。

    少了一个大的缓冲期,国祚自然会大大降低。

    可以预见,采取李青的建议,大明的国祚必当远远超越任何一个大一统王朝,如若不采纳……大明国祚可能也就勉强跟汉一般,只有四百年出头。

    “唉……无解啊!”

    朱厚熜扶额,满面愁容。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