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516章

    茹瑺起身,“右柱国上将军平安驻守高丽,今年光是在高丽镇压叛乱的行文,就给兵部发了四次。这还是........还是有记录的。其他小打小闹的,三五百小股叛乱,还没上报过!”

    说着,他又看看朱允熥的脸色,“高丽如今,毕竟也是大明国土。推行汉化颇有成效,士人也大多归心。可朝廷每年的钱粮要得太狠了,所以民间冲突.......”

    “皇上施人政于天下,独弃高丽耶?”

    “少要些钱粮,多给高丽人留些果腹,想必他们也能感恩戴德。”

    殿中寂静无声,文臣们微微附和点头。而参与小朝会的武职官员们,则是多有不忿。

    他们的眼神,都被朱允熥尽收眼底。

    武臣们还真没把那地方真正当成过的大明国土,就拿镇守在那边的大将来说。早先傅友德在世时,还对当地百姓多有宽容。等平安去了,那就是个活阎王。

    还有封在乐浪(平壤)的韩王,更是........一言难尽。

    “吏部!”朱允熥开口道。

    凌汉马上起身,“老臣在!”

    “高丽总是军管的话,威压太过。”朱允熥沉吟着说道,“回头你看一下,选一些人去那边为官。既是大明的土地,就要一视同仁。不然,仇恨这东西一代传一代。既要有威,又要有德。”

    “当地的士人你们甄别一下,能做官的,给官职,懂吗?”

    凌汉人老成精,自然明白什么意思,笑道,“皇上圣德,泽被四海,臣回头马上就去办!”

    文臣们齐声称颂,“皇上圣德!”

    “这算什么圣德?”朱允熥笑道,“朕只是有感而发。”

    说着,他看看茹瑺,继续说道,“回头让户部酌情考虑一下,高丽的征粮可以放宽一些。”说到此处,他又顿了顿,“以兵部的名义给平安还有韩王去行文,让他们也收敛些,别动不动就.....啊!”

    “臣遵旨!”茹瑺道。

    不是朱允熥烂好人,纵观人类的世界史,吞并疆土之后都是恩威并行。一味的仁慈站不住,但一味的高压更站不住。站得住一时,也站不住一世。

    就这时,王八耻双手捧着个黄稠匣子快步进来,无声的放在朱允熥御案上。

    “皇上,浙地的八百里加急!”

    “哦?”朱允熥有些意外,平日浙地那边铁铉等人是甚少使用加急的。

    缓缓打开,翻开奏折仔细。是浙地布政司左使铁铉,按察司景清,监察御史韩克忠三人的联名奏折。刚看了几行字,脸上就抑制不住露出笑容。

    “皇上!”李景隆笑道,“可是有喜事!”

    “朕没有看错人!”朱允熥的表情满是欣慰。

    “铁铉和韩克忠上了折子!”他继续说道,“韩克忠巡查浙地时发现,距台州一百多里外,乐清湾东侧有一个占地极大,却无人开垦的荒岛。”

    “韩克忠上岛看了了,那海岛若是经营得当。可为浙地开垦田亩十余万,每年光是粮税就有两万五千石!”

    “所以他们三人联合奏报,请朕准奏他们的开荒事宜!”

    说着,连连笑道,“好事,好事!”

    “微臣恭喜皇上,这等于是天降祥瑞啊!”李景隆率先开口笑道,“咱们大明,又多了十余万亩良田!”

    朱允熥继续看着折子,头都没抬,“其实和良田想必,朕更欢喜的是,他们勇于做事敢于做事的心!”

    说着,微微叹息,“那么大一块地方,为何早先不开垦。浙地上下那么多官员,都眼皮子那么浅,看不到好处吗?”

    随即他摇摇头,“韩克忠把想法告诉了铁铉,铁铉召集大小官员商议。他们却说那海盗靠海,要小心海盗的侵扰,还说海岛荒凉,开垦起来浪费民力!”

    “呵,都是托辞!”

    “倭寇已绝,哪里来的海盗?即便是浪费民力财力,但十余万良田能安置多少百姓啊?”

    “浙地人多地少,又工商盛行,每年的粮食仔细算算也捉襟见肘。他们不是不知道,他们是怕去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

    说到此处他已看完奏折,信手递给面前的凌汉笑道,“你看朕点的这状元如何?”

    “别人看来千难万难的事,他谋划的详细清楚。第一派兵上岛筑城,二招募民夫以划给田地的方式上岛开荒,三请朝廷派遣官员。”

    凌汉看着奏折,脸上的皱纹都笑开了,“这也是个实干派的好后生,再历练几年,皇上可以委以重任!”

    “准了准了!”朱允熥大笑道,“若天下官员都如此实干,何愁没有真正的太平盛世。”

    第81章

    老去的人(2)说着,他又想了想,“拟旨!”

    凌汉抢先一步,站在书案前提笔等候。

    “你们的奏折朕看了,朕很高兴。高兴的是你们能知道主动做事,还是做好事做实事。”

    “更高兴的是,你们做的事的根由,不是为了博朕的高兴,而是真的为了治下的百姓。”

    “放手去干,有什么难处和朕提,朕自无不应!”

    说着,朱允熥想想,“在写一道明发天下的廷寄,韩克忠勤勉认事心怀百姓。着,挂督察员佥督御史衔,以钦差的身份主持海盗开垦。”

    “另,赏文房四宝,今年的贡纸给一百张。”

    众臣心中一惊,同时又带着深深的羡慕。

    韩克忠才多大呀?直接跳到了佥督御史的职位上,若再进一步岂不直接是督察御史了?

    那可是正三品的高官,真正的天子近臣了。

    而且身上马上要挂着钦差的身份,这是何等的荣耀。

    还有皇帝钦此赏赐的文房四宝,这对文官来说,比给座金山都荣耀。

    还是明发天下的嘉奖圣旨,韩克忠这次可是风头出大了。

    不过,也有明眼人发现,皇上在说完旨意之后,脸色有些不对。

    朱允熥忽然想到一件事,那就是他的老丈人。

    浙地名义上的一把手,右布政使张善。

    以前那人是个好官,也不是说他现在不是好官。只是他女儿做了贵妃,他为人小心翼翼,在地方上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身份尊贵了可却少了当年那份冲劲和担当。

    那人是传统的文人,生怕别人说他是什么外戚,仗势如何等等。

    “传旨!”朱允熥继续说道,“张善调任京师,太常寺卿。”

    顿时,殿中方才的热闹和欢喜马上沉寂下来。

    封疆大吏调任京师,管理礼乐太常寺,这等于是调到了清水衙门。

    皇上这个举动,很是耐人寻味。

    ~~

    小朝会散去之后,朱允熥依旧在乐志斋中批阅奏折处理政务。

    皇帝的日子,其实就这么无聊。

    当然若是皇帝的生活有趣,可能古往今来也不会有那么多不着调的昏君了。

    王八耻又出现在御案旁,低声道,“主子,朴公公来了!”

    朱允熥嗯了一声,“进!”

    稍候片刻,朴不成拎着食盒从外边进来,笑道,“万岁爷,惠妃娘娘给老皇爷烙了羊肉馅的馅饼,老爷子吃了好,说正赶上返点儿,叫奴婢给您送来几张,还有萝卜丝汆羊肉丸子汤,豆芽拌菠菜!”

    “放下吧!”朱允熥笑道,“老爷子吃饭可好?”

    “回万岁爷的话,老爷子方才用了两张馅饼,吃的高兴呢!”

    朱允熥放下朱笔,“给朴不成拿凳子来!”

    “奴婢不敢,奴婢还要..........”说着,朴不成看朱允熥的眼神,马上就停住话语,躬身准备听下文,没有坐。

    “没人在老爷子面前说什么吧?”朱允熥问道。

    朴不成大概明白朱允熥的意思,正色道,“万岁爷放心,奴婢是知道分寸的人。有些事敢告诉老爷子,可有些事奴婢打死也不敢乱嚼舌头!”

    “难为你了!”闻言,朱允熥点点头。

    他所说的不为别的是事,正是西安永兴王朱尚炳那个混账。

    不管怎么说,他也都是老爷子的孙子,是已故秦王的亲儿子。现在落的这个下场,老爷子听了定然是要心里难受。

    朱尚炳的事朱允熥并未大张旗鼓的办,而且也下了封口令。

    老爷子那个岁数了,大喜大悲大怒大急都是凶险的事。

    “万岁爷还有事?”朴不成笑问。

    “没事了!”朱允熥也笑笑。

    “奴婢告退!”

    朴不成走后,朱允熥从宝座上起身,坐到饭桌边。

    刚拿起筷子,王八耻又从外边进来,“皇上,翰林学士钦天监正方孝孺求见!”

    朱允熥的筷子一顿,又缓缓放下,“宣吧!”

    片刻之后,神情也有郁郁的方孝孺从外边进来。

    对他的品德和操守朱允熥佩服,对他的才学朱允熥也欣赏。但他为官的才干,准确的说是处理政务的能力还是有些欠缺,更没有在基层实践过。

    “微臣方孝孺参见......”

    “行了!”朱允熥上前,扶住他的手臂笑道,“私下里咱们就君臣二人,还弄这些虚礼作甚?”说着,看看对方的脸色,“你脸色不大对,有事?”

    此时朱允熥才看真切,方孝孺眼珠红肿,好似哭过一般。

    “刘师,故去了!”方孝孺哽咽道。

    “哪个刘师?”说着,朱允熥豁然明白,惊道,“刘三吾没了?”

    方孝孺当场落泪,“是!其子,来京城给臣报丧!”

    “这怎么话说的,朕听说他前些日子还在家乡给学子讲学!”朱允熥落寞的开口道。

    刘三吾是朝中清流的领袖,因为科举舞弊一案被革职回乡。

    其实在朱允熥内心深处,对于刘三吾颇为感激。

    当年在太子朱标故去之后,是刘三吾第一个和老爷子立皇孙。他又做过朱允熥的老师,七十多岁的老人,无论寒暑天不亮就进宫,从不间断。

    往事历历在目,当年的刘三吾对他期望甚深,对他的帮助也是良多。

    甚至,是当仁不让的太孙党一员。

    后来朱允熥对他疏远,乃是因为政见上的不同,和用人方向的问题,就事不就人。

    “皇上节哀,刘师八十高龄,也是喜丧!”方孝孺哽咽道,“刘师弥留之前,有给皇上的奏折,其子让臣送呈..........”

    “拿来!”说着,朱允熥从方孝孺手中接过奏折,迅速的打开。

    “罪臣刘三吾,奏请皇上圣安。”

    “臣自知时日无多,是以违禁上奏。不知所言,皇上恕罪。”

    “皇上天资聪慧有古之圣君之相,更有泽恩宇内威加四海之心。”

    “然皇上自幼心急,行事迫切,须知万里长城非一日之功,过急则乱,乱则不稳,欲速则不达。”

    “老臣最不放心的,就是皇上太急。”

    老去的人,总是会走的,因为他们的老,已经是人生过程的终点。

    朱允熥仔细的看着手中的奏折,上面的字迹到最后已有些不稳,可依旧工工整整,没有半分涂抹。

    一边看,一边心中百感交集。

    刘三吾在他生命中的最后时光,还为他这个皇帝着想。

    劝诫他稳妥治国,提醒他不要如老爷子那样酷烈的对待臣子。

    看完之后,朱允熥缓缓的合上奏折,开口道,“刘三吾,恢复大学士中书舍人之职,他的丧事,你代朕走一趟吧!”

    “臣,替刘师叩谢天恩!”方孝孺落泪道。

    ~~~

    昨晚上熬夜了,今天实在不知自己写的什么,水字了。

    我诚恳的承认错误,这不应该,可实在太困了。

    第82章

    人生几度秋凉(1)秋风徐徐,吹动枝叶。

    偶有碎叶三三两两随风而落,打在朱允熥的肩头。

    他独自一人坐在御花园的树丛之下,无声的望着眼前秋日的园景。

    准确的说他不是在看景色,而是在看不远处依旧不时有读书声传来的文华殿。那是他当年读书的地方,也是他在这紫禁城中呆得最多的地方。

    昔日他读书不用功时,刘三吾便会板着脸在他的耳边怒斥,“殿下忘记了大明开国的艰难吗?忘记了故太子的壮志吗?殿下将来是要做隋炀帝吗?”

    还有那次,他自以为聪明在老爷子面前提起博彩,结果老爷子龙颜大怒,命人把他拉到殿外打板子。刘三吾跑前跑后,急得满头大汗,心痛之色溢于言表。

    他和朱允熥的故事,还有许多。

    多到一旦记忆涌起,就塞满了思绪。

    刘三吾前朝大元时为广西静江路学政提举,身份清贵地位超然。洪武十八年入朝为翰林,而后帮着老爷子制定科举,勘定御制大诰,编纂图书。

    可以说从老爷子废除丞相之后,文事上多依仗其人,是名副其实的幕僚参赞,不然老爷子也不会把教导皇子皇孙读书的这等大事交给他。

    他更是朝中清流的领军人物。

    他是位好老师,也是可以说是私生活没有缺点的谦谦君子。

    不过人都是有私心的,他教过朱允熥读书是有实无名的帝师。所以他的内心深处,也想着让朱允熥亲近文臣,亲近清流。

    朱允熥和他师生情分的拐点,就出现这里。

    清流可以有,一个国家不应该更不可能只有一种声音。但这个国家,更需要的是实干的官员。

    风,忽然大了,一片发黄的树叶落在他的肩头。

    他用手轻轻捻起,看着树叶上已经干枯的纹路,然后撒手让树叶被风卷走,消失不见。

    随后,他再次打开刘三吾的遗折。

    “皇权天授,帝王乃是天子,乃天下之主。”

    “然帝王更是天下臣民之表率,皇上做事除了急切之外,颇为随心所欲,不愿遵循礼法。”

    “礼法非繁文缛节,而是规劝其身正其言行。帝王不循礼法,则朝纲乱。朝纲乱则天下乱,天下乱则民不安。”

    “皇上登基之后,不喜清流空谈,多喜官员实干。”

    “清流空谈或许非治国之策,但亦能广开言路。”

    “容清流,是容天下读书人说话的嘴。以防皇上万事皆乾纲独断,刚愎雄猜。”

    “且,上喜实干,比上行下效,官员多以政绩博皇上之心。”

    “或大兴土木,或为实干之名而耗费民力。民力有限,当珍之慎之。”

    “真实干可兴邦,假实干则残民,且成酷吏,往皇上三思慎重。”

    “古往今来帝王多以仁孝治国,皇上仁孝之心日月可鉴。然皇上自幼在太上皇身边耳濡目染,太上皇性情刚烈好酷刑重责。而天下安定久矣,暴烈之法非长久之道。”

    “杀心太重,更是百害而无一利。”

    “皇上非开国之主,治国不可与太上皇如出一辙。若学其法,恐本末倒置,损伤贤名。”

    看到此处,朱允熥平静的脸上露出些微笑。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