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29章 世界文学

    陈凯歌要回家,徐晓也就没有再留,而且她原本就只是客气一下,并非真心实意要陈凯歌吃饭。

    “我去食堂了,你路上慢点。”

    “快点慢点,反正过条马路就到了。”

    陈凯歌笑了笑,跑下楼,骑上他的自行车走了。

    师大去燕京电影厂,从北门走最方便,陈凯歌骑上车就朝着北门去,不过骑到一半,他忽然把车头一调,朝着东门去了。

    他到东门传达室的时候,杨翊刚吃完饭,准备刷饭盒。

    “杨老师,吃过啦?”

    陈凯歌将自行车放下,凑到窗户边上,笑着打了声招呼。

    听到陈凯歌喊自己杨老师,杨翊有些意外,心说这家伙记性这么好,见一面就能记住?

    “你好。”杨翊将窗户拉开,“是陈同学啊。”

    这下轮到陈凯歌惊讶了,当时就见过一面,杨老师就记住自己了?

    难不成徐晓说杨老师有趣,指的是他记性好?

    “杨老师,有些日子没见了,最近可好?”陈凯歌笑着从口袋里面掏出一包皱巴巴的八达岭,给杨翊让了一根。

    杨翊接过烟,笑道,“最近还行,进来聊吧。”

    进了传达室,陈凯歌好奇地打量着传达室。

    让陈凯歌奇怪的是,这个传达室放了十几个板凳,码得整整齐齐。

    除了板凳之外,还有一块挂在墙上的大黑板,上面写了一些英语单词。

    这个杨老师到底是什么身份?

    按说,他在传达室,应该是师大的门卫,但是徐晓又叫他杨老师,而且屋里的布置又跟普通传达室完全不同。

    杨翊将烟点上,见陈凯歌盯着墙上的黑板,笑着说道,“这黑板是给学生们上英语课用的。”

    “哦,是这样。”

    陈凯歌点点头,一副明白了的样子,事实上,他完全没搞懂杨翊为什么会在这里给学生们上英语课。

    “你来找徐晓?”杨翊问道。

    “嗯,是的,我们学院今天组织活动,到小西天看电影,抽着空,来找徐晓办点事情。”

    “看电影么?”听到他们在小西天看电影,杨翊挺感兴趣的。

    来到1979年,实在是没有什么娱乐活动,有时候何书琴会把她的半导体带来,给杨翊听听广播。

    但是现在的广播,实在也没什么可听的,本来就没多少频道,大多也都是播各种新闻。

    有时候可以听到相声、歌曲,不过需要一定运气,因为不是什么固定节目。

    十月份的时候,学校在操场放了一部1950年的国产老电影《董小宛》。

    电影放映的时候,操场挤满了人,感觉像是全校人都挤到了操场,一些比较好的位置,必须早点去占,稍微迟点都没有了。

    要是从前,杨翊绝不会去看这种老电影,但是如今娱乐生活实在匮乏,连这样的老电影,他也看得津津有味。

    但就是这样的老电影,这学期学校也就放过一次。

    那些大剧院倒是也有电影能看,只是都要买票,杨翊如今在攒钱还陈琪的自行车,便控制了去剧院看电影的欲望。

    此时听陈凯歌说他们学校组织看电影,杨翊觉得可能是免费的,所以才有兴趣。

    见杨翊挺感兴趣,陈凯歌笑道,“杨老师平时也爱看电影?”

    “还有人不爱看电影么?”

    “那倒也是。”

    “你们学校组织看电影,那不用收费吧?”

    “当然不用,我们每个月要看十几部电影,要是收费,这学谁还上得起?”

    “你们在小西天哪里看?我能去么?”

    “是在电影资料馆里面,杨老师你想去的话,恐怕有点困难,虽然看电影不收费,但是学校给我们发观影券,看一部电影,要付一张券。”

    “哦,这样啊。”

    听陈凯歌这么说,杨翊知道自己想要混进去看电影是没什么希望了。

    想想也是,要是谁都能混进去看电影,那电影资料馆放电影的时候肯定是人满为患了。

    其实陈凯歌也有方法能够带着杨翊混进去,但是他毕竟跟杨翊不熟,不可能上来就给杨翊帮这个忙。

    而且想看电影的话,剧院又不是不能看,无非是不愿意花钱罢了。

    陈凯歌倒也没有因为这个瞧不起杨翊,毕竟他自己也会干这样的事情。

    只是跟杨翊聊了几句,陈凯歌也没觉得杨翊有什么特别的,不免有些失望。

    加上心里还惦记着燕京厂食堂的饭,一根烟都还没抽完,他就起身告辞,“杨老师,我这会儿还有事情,下次再来拜访。”

    “好的,慢走。”

    等到陈凯歌骑车走了之后,杨翊站在传达室门口,有些摸不着头脑。

    陈凯歌这家伙来得奇怪,走得也奇怪。

    ……

    下午四点多钟,徐晓骑车路过东门,她主动在传达室门口停车,朝里面问道,“杨老师,有东西要让我带去给编辑部么?”

    杨翊正在后面整理东西,听到徐晓的声音,起身走到前面,从抽屉里面取出两个信封,递给徐晓,“上面这个是《万事通先生》的英文原稿,下面是我的翻译搞。”

    徐晓只拿了下面的,“北岛说了,英文原稿让杨老师你自己留着。”

    听她这么说,杨翊也没有拒绝,又将上面的信封收了回去,随后他嘱咐道,“这里面除了翻译稿之外,还有我写给北岛的信,叫他看信,不要直接把稿子送给《世界文学》了。”

    徐晓将稿子认真收好,“明白,我会跟北岛说的,杨老师还有什么嘱咐?”

    “其他的没了。”

    “那我先过去了。”陈晓都骑上车了,随即又停下来,问道,“对了,杨老师,今天有没有一个黑大个找你?”

    “你说陈凯歌?”

    “他来了?”

    “嗯,来了。过来说了几句话就走了,也不知道什么情况,你跟他说了什么么?”

    “我也没说什么,就说杨老师你比较有趣。”

    说完,徐晓再次蹬上车,这下是真的走了。

    ……

    十二月二十五日,下午袁田也没什么课,早早地回了家。

    跟他一起回家的,还有最新一期的《世界文学》。

    对袁田来说,《世界文学》是他近期研究外国文学的重要途径。

    早期潘耀华老师在资料室做资料员兼职翻译的时候,师大的老师们接触外国文学的机会还是比较多的。

    但是后来因为特殊原因,潘老师离任,资料室的许多文献丢了一些,毁了一些,现在资料室里面外文资料以及翻译的资料都少的可怜。

    他们中文系还好点,历史系是缺资料的重灾区,特别是跟外国历史有关的,可以说是十不存一。

    学校现在正在想办法,把资料室丢失的那些资料找回来。

    只不过这事难度很大,或许能找回来一些,恐怕也是杯水车薪了。

    袁田习惯先看目录再看正文,每一期《世界文学》除了翻译过来的外国文学作品,还有一些是外国文学界的消息以及中国人写的外国文学评论。

    不管是外国文学界的消息,还是中国人写的外国文学评论,袁田都不太爱看,他每次都是先把里面的文学作品先看了。

    大部分情况下,第一篇都是文学作品。

    看到目录,袁田点点头。

    不错,这一期开头是一篇。

    巴尔扎克的《乡村医生》,译者……

    袁田忍不住凑近看了看,确保自己没有看错。

    翻译者的名字那里,写的赫然是杨翊。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