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他恼意已上头,忍着脾气耐着性子问道:“缺了什么?”他倒要瞧瞧这人是怎么蒙出来的,若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他可要不客气了!
莲沐苏知眼前的人似不信,也不纠结,心里有些微微的歉意,本不该当着这么多人的面点出,只是他看得出这个先生并非心胸狭小之人。
他当下走过去指着那副字的几处,直言道:“其一,那便是先生有些笔捺略有所滞,想来书写之时,力求相像而有所犹豫。”
贾监丞听了开头时,心里十分不满,这年轻人还真是给点颜色变开染坊,什么其一,难不成还有其二其三不成?
他将鹤公的字研究到了极致,怎可能那么多破绽,他越发觉得这年轻人在瞎说八道,憋着脾气等着发作。
只是听到后面迟滞的话,他却些微犹豫了,起身走过去细细端详。
这点他是有些赞同的,他每次描摹时,他心中的念头都是为了更像,照着写时候便没往日自己书写的那么顺畅。
莲沐苏不管他心中的想法,接着道:“先生心有旁骛,为了像而像,写出的字反而少了支撑的根骨和独有的笔韵,譬如此字,乍一看看不出,细一瞧却极为无神,立不住,此乃其一。”
说着用手在某个字上比了比。
“原来如此……”后头的学生听得恍然大悟,先前瞧着字没啥问题,那么一比之后,像是有魔力一般,连他们也看出了门道来。
不知何时外头的学生都已经进来了,围在两人身边,围了一圈,听得津津有味的。
他们一直还以为贾监丞这幅字是真的呢,没想到是假的,还被连兄一眼看穿了,实在是令人佩服,最重要的是连兄不怕贾监丞,敢于直面,真是敬佩敬佩。
他们原先是在窗边门边争先恐后去看,可瞧得不清楚,实在不过瘾,慢慢的有人大着胆子进了屋里。
第444章
如坐针毡
有这个开头,其余人蜂拥而至,不一会儿屋里围得满满当当,都在瞧那副字。
贾监丞此时可没空再赶学生,就算有空他也不会再赶,对于对的东西,他从来都是鼓励学生多听多思的,这也是这些学生敢胆大包天进来的原因。
他顾不得发脾气,陷入了沉思之中,先头自己隐约也觉得自己的字缺了点什么,不得要领,停滞不前,听这么说自己倒是明白了一些。
他心中的不满早已烟消云散,反而带了一丝迫切地问:“这第二条呢?”脑中仿佛抓住了什么,迫切的想知道还有什么。
莲沐苏闻言走远两步,纵观那副字的全局,开口道:“这其二,便是缺了神韵。鹤公的字内方外圆,像极了鹤公的为人处世,而先生的字内外皆方,想来先生为人十分正直严格,可又因强行仿鹤公,反而不伦不类起来。”
听到此,有平日里受过贾监丞严厉教导的学生,不由低声嘀咕一句:“何止严格,简直修罗场……”
贾监丞回头瞪了一眼,实在太吵了,将他的思路全部打断,刚抓住的那点什么消失个无影无踪。
后头学生顿时鸦雀无声。
他这回过头来,他忽然发觉自己有些看不懂这年轻人,处事沉稳,不疾不徐,能对着他的字说得头头是道,最紧要的是,他竟然还隐隐赞同。
只是他还是不服,他没别的爱好,只两样,自家老母的咸菜和书法,他刻苦练习多年,于书法造诣也算小有名气,时常有人来求他自己的字。
而这年轻人才二十来岁,怎么能对鹤公的字了如指掌到如此深的地步,甚至像比他了解更深?
这些年他见过不少形形色色的人,沽名钓誉之辈也不少,作为国子监的监丞,让他无法轻信他人。
他审视地看了莲沐苏一眼:“你方才说,练过鹤公的字?那你写一副与我一观。”
他的好胜心完全被挑了起来,想看看这年轻人究竟有真才实学,还是信口开河的?
说得再好,都不如直接下笔见真章。
莲沐苏沉吟片刻:“可,久不练,手生了,还望先生海涵。”
他没有说大话,因敬仰鹤公为人,他也好鹤公的字,流放前便开始练,即便流放中他也没有荒废,在做苦活闲暇之余,拿着棍子在地上练,睡前夜练,有块大理石都被他练出了痕迹。
不过在逃出来后,一路兜兜转转,又因他娘生病,还要读书备考,的确很久没练了。
贾监丞冷笑一声,果然是信口开河沽名钓誉之辈,这还没写就先说久不练,这样写不好也能赖手生。
莲沐苏没管贾监丞在想什么,他转身去自己的书篓要拿笔墨纸砚,涌进来的学生让开一条路,还有人伸手去帮忙。
等打开书篓盖子后,莲沐苏将上头的换洗衣物拿起放到一边,去帮忙的人顿时倒吸一口凉气:“这书篓中放的全是书?”
莲沐苏边拿笔墨纸砚,边道:“也并非全是书,还有笔墨纸砚和平日用的一些物什。”
有人没忍住凑过去看:“那也有八成是书,连兄你日日都这么背吗?”这也太沉了。
莲沐苏闻言笑了笑,将笔墨纸砚取出。
他非天赋异禀之人,只是比旁人多思多想了些,不抓紧时机读书,弥补缺失的年岁,又怎赶得上实现心中的目标。
当年在快要赶考的前一年,家中出事,后来的这些年岁都没有正经读书的时候。
幸好当年考中秀才后,没有早早去考举人,而是选择沉心研读,将书读得还算通透,在流放之时,无时无刻不在思索,反复琢磨书中所写,又历经艰难险阻,对圣人之书有了不一般的体会和看法,心境也更开阔起来。
如今重新读起书来,看到的东西倒是比从前更多了,思路也比从前更为顺畅。
他要走的路必定不容易,他需得比旁人要更努力,考科举不过第一步罢了,若是这一步都踏不过去,又怎能达到自己所想的?
故而在乡试前后他很少出门,闭门读书,认识他的人不多,即便在太原府回京途中,坐在牛车上,他也不忘拿着书去读。
他推测此次来国子监不会立即就能考他,至于需要多久、何时能完成应考,这说不准,故而有备无患,他将赶考的行囊全部带了来,等待期间可以继续读书。
在合上书篓盖子之际,贾监丞拨开人群看到了里头的书,果然,半人高的书篓,八成以上都是书,难怪那么沉,他刚才都差些抱不动!
这么多的书,这年轻人瞧着习以为常,难道真是随身背着?
是了,若非常常背着,又怎能背得如此自如,看着好不费劲,第一次背的人可不会看着如此轻松,能不能背得动还得另说……
他有些怔愣,嘴上说得再好听,都不如看到实实在在的强,他现下是真的有些相信这年轻人是有真才华的,随身背这么多书,这么好学的人,怎能是那等奸猾之辈?
他忽然有些羞愧,为刚进来前的举止而羞愧,这样一个左腿有残,还背着这么沉书篓的年轻人,他竟然也下得了手去刁难?
身体有残对读书人可是致命打击,便是普通人跛了足,志气也早被磨没了,可眼前的年轻人并未自怨自艾。
说句长他人志气的话,人那谈吐举止比他教过的所有学生都要好,他能感到这年轻人身上的那股从容淡然,那股韧劲儿。
便是冲着这点,都值得敬佩。
他还苛求什么?与太原府那帮闹事的考生又有何不同?
自己偏听偏信,先入为主了,现下他自己学艺不精被瞧出了破绽,脸上感觉无光,又因好胜,却还要去刁难。
想到这点,他如坐针毡,脸上顿时火辣辣的烧。
“可否借用先生的书桌?”莲沐苏准备妥当后,彬彬有礼地开口相询。
“啊?哦,用吧。”贾监丞只要想到自己欺负了人,心里便不安,应完后又觉得不妥,自己还是在刁难人。
第445章
若是不手生呢?
这样勤奋的读书人,又是这样年轻,非要让人写出让自己心服的字来,这不是还在苛求刁难?
贾监丞连忙劝道:“还是罢了,不必写了。”
何苦为难一个值得敬佩的后辈,非要人出丑呢。
莲沐苏却是笑了,道一声:“无妨,正好请先生指点一二。”
说着去桌上,自顾将纸摊开,开始磨墨润笔。
贾监丞见劝不动,不再劝,正好他也想做做补偿,看看这年轻人写的如何,必要时候,他可投桃报李指点一二,让人少走一些弯路,脚踏实地的研习。
读书人最爱惜自己的笔砚,轻易不肯让生人用,贾监丞心中有愧,便说用他的来写,不必费周章了。
莲沐苏有些诧异,他还没写,却已感到贾监丞态度发生了转变,不知是为何。
他没有推辞,道谢后开始定神排除心中杂念,整个人温润的气质褪去,无形中多了一股豪气,眼神专注,提起笔开始书写,动作如行云流水,挥毫落笔如云烟。
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
众人纷纷围在桌边,眼睛一眨不眨的去看,时不时发出惊叹声,连兄年纪比他们大不了多少,可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也太大了吧!
贾监丞不敢置信地瞪大眼睛,看的心中激荡不已,他先前的自以为是全然是错的,这年轻人于书法一道上竟然有如此高的造诣,丝毫不比他这种练了几十年的人差,鹤公的字写得比他要传神得多!
他脑中呆呆的浮现一个问题:这年轻人说久不练,手生了,若是不手生呢?
莲沐苏连续挥笔,一气呵成,一句“挥毫泼墨画乾坤,笔走龙蛇写春秋”跃然纸上。
写完一张,他并未准备停笔,而是快速将写好的移到一边,旁边的学生早已心悦诚服,有两个学生急忙将墨迹未干的纸接过放好。
莲沐苏抬头看向贾监丞,眼中闪烁着摄人的光,说道:“先生,看好了。”
说完这句,莲沐苏笔沾了沾墨,此时身上的气质又变了一变,像一柄宝剑出鞘,锋芒毕现,快速书写起来。
贾监丞听到提醒,赶忙屏住呼吸,睁着凶眼,眨都不舍得眨一下,他临摹鹤公的字多年,自是能看出门道。
他越看越是惊骇,脑中如醍醐灌顶一般开悟,他就说他还差一点不得要领,原来差在这里!
宫里头。
皇帝刚到星辰殿坐下,刚喝了一杯茶水润嗓,正翻开奏折看了几眼,屁股还没坐热,就听来报,说礼部尚书吏部尚书一群人过来了,不由大感头疼。
这两人朝会上揪着一个不痛不痒的问题给争了起来,喋喋不休,他听得实在不耐,让退了朝,没想到下了朝还来找他。
他感慨,许是受他小妃嫔的影响,近日脾气太好了,让这些朝臣胆子大了起来,连点芝麻绿豆大的小事都敢来找他了。
尤其礼部尚书这老人精,倚老卖老,又极会看眼色,知道什么时候该不依不饶,什么时候该见好就收,滑不溜秋,令皇帝实在头疼。
虽是如此,皇帝却十分敬重这个老人家,这老人精不愧在朝中摸爬滚打多年,对人心和局势把握极为准确,在皇帝登基之初朝局不稳之时,不顾年迈之躯,给了莫大的支持。
故而皇帝对礼部尚书忍耐度极高,平日里有什么听着便是,旁人就不一定了……
老头儿生命力也极为旺盛,曾经传来病危噩耗,说是已到了弥留之际。
消息传入宫中,皇帝赶去探望,等到了范府,看到的却是老人家正喝着粥,弄孙含饴,哪有半分弥留之象。
从那之后,这老头儿越发精神起来,连已很久不去的朝会也开始一次不落了,还时不时来找他,久不久哭一场……
皇帝知这老人精心中所想,不过是担忧百年后不能庇护子孙,他也曾私下里说过,若范家子孙无作奸犯科,他在位一日,范家便无一人敢动。
只是老人家还是我行我素,说要为朝廷效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罢了,也好,有这样的老人精在,朝中能更稳,皇帝遂不再劝。
一行人很快到了星辰殿内,礼部尚书怕吏部尚书恶人先告状,不顾老迈的身子,走在前头,走得飞快,哪像一个七八十岁的老头。
而吏部尚书从鼻子冷冷哼气,暗讽礼部尚书越活越回去,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礼部尚书可不管他这不痛不痒的话,刚踏入星辰殿殿门,便高声大呼:“万岁爷,您可要为老臣做主啊!”
声音凄凉得很,眼泪说下就下,走到殿中泪雨已滂沱,哭着抹泪微微颤颤跪倒行叩拜大礼,像受了莫大冤屈一般。
跟在后头的吏部尚书一口气堵在心口,气血飞快飙升,脸和脖子都气红了,险些控制不住要破口大骂,这糟老头子,小人一个,连表叔也敢坑!!!
其余人等慢了一拍,也纷纷入殿行礼。
直肠子武将干脆利索地行礼,忍不住啧啧称奇,觉得厉害得很,这他娘的文臣变脸真快,前头还气势汹汹,眨眼就跟死了娘一般凄凉,等下回去便与大家伙儿说他这发现。
皇帝早已见怪不怪,面色纹丝不动,只淡淡道:“都平身吧。”没有接礼部尚书那句话。
他连何事都懒得问,这老头儿他早已摸透,正经事不是这番作态,要撒泼打滚才像现下,属得寸进尺越问越来劲儿那挂。
每逢此时,皇帝该干什么干什么,只偶尔附和一句,差不多时候便劝个几句打发出去,结个尾就算了。
只是他今日事多,懒得敷衍,决心听个几句便将人赶走。
众人纷纷起身,礼部尚书一个箭步往前,嗓子眼里“万岁爷啊”哭嚎的声音已出,正要大声喊出委屈之时,外头匆匆进来了个小太监,似有事禀报。
皇帝眼明手快,一抬手阻止礼部尚书想要说的话,直接冲小太监道:“何事?”
可别让人哭,这一哭还得想法子让人停下来,还是先听事吧。
第446章
这门生稳了
礼部尚书一口气卡在嗓子眼,吞不下吐不出,梗得难受,看得吏部尚书真恨不得当场拍掌叫好。
小太监快速走到到御前,躬着身子低声禀报,皇帝眼睛越听越亮,面色舒缓下来。
底下的人隐约听到“国子监”“跛足考生”的字眼,不由竖起耳朵去听,礼部尚书也侧着耳朵去听,当场将自己想说的话咽下去,眼中精光闪烁。
等听完了小太监的话,皇帝看了一眼下头的这些老油子,冲小太监示意。
小太监领会,冲着殿中大臣大声道:“国子监那边来了消息,说太原府跛足考生连慕已至,现下正在国子监里头,请求示下。”
“当真?”
“这么快!”
众人虽然隐隐约约听到了点,听到这话还是大吃一惊,太原府不是说遍寻不着?
而且京中昨日才贴了告示寻人,今日人就来了?
直肠子武将震惊出声:“真他娘的快,太原府那帮闹事的书呆子不说这跛子是做贼心虚跑路了吗,怎这么快就来了,不会骑了千里马吧?”
此话问出了众人心中所想,顾不得纠正这臣子对读书人的称呼,众人都翘首以盼看向来禀的那个小太监,尤其礼部尚书和吏部尚书,都顾不上吵了,他们要确定是不是谎报军情。
那小太监顿感压力,看向上首的皇帝。
皇帝略一点头,示意直说,他对着跛足考生期待甚大,听到人来了自然十分关注。
小太监于是娓娓道来。
原来这跛足考生并非心虚,而是家中母亲病重,于是来不及等完全放榜,便匆匆赶回京中居住之所,坐的牛车行路艰难才刚赶回来,看到了官府告示,今日便去了国子监应考。
原来如此!
众人恍然大悟,此人竟是个大孝子,哪像那帮闹事的考生嘴里的心虚之人,这些考生无事生非,该罚!
皇帝心中了然,他猜想其中定有缘由,听了话不由对此人更有信心了。
礼部尚书撸着胡须满脸欣慰的笑,心想不愧是他看上的门生,家中母亲病重等不及放榜便赶路回,看到官府告示便赶来应考,忠孝两全,光明磊落,有胆有识,这样的门生打着灯笼都找不着!
他此时脸上的神情与方才那个要哭嚎的老头判若两人。
吏部尚书不住地赞叹啊,他眼光够准的,在别人观望之时便已下了决心,冲着这一条,此子合该是他门生。
在殿中众人心思各异之时,皇帝问道:“他的母亲现下如何?”
直肠子武将醒悟过来,直接附和:“对啊,这跛子他娘咋样了?”
还是万岁爷孝顺,这才是最关键的啊。
那句话怎么说来着,儿子想要养而老子娘却死了,他就是这样,家中老母早就没了,想孝敬只能多烧纸钱。
众人顿时也想起了这个问题,是啊,若是这考生的母亲有个万一,只怕要耽搁这考生的前程了,不能科考也不能出仕,最快也要三年之后了。
小太监庆幸自己得到消息时多问了一句,现下才能答得出:“回万岁爷,他的母亲现下已无忧,只是说身子还有些虚,还需调养。”
礼部尚书和吏部尚书心中彻底安定下来,这门生稳了。
两人不由自主微笑出来,微笑之间,目光不经意对上,笑意一收,各自别开眼去,差些忘了,还有眼前碍眼的人。
吏部尚书想了想,得为自己将来的门生做打算啊,于是向上道:“万岁爷,以臣之见,此考生心怀坦荡,这徇私舞弊之事只怕十有八九是太原府考生无中生有,不实也。”
礼部尚书一听,这不正是他想说的话?只是他年纪大想得慢罢了,等他回过神来必定会说的,谁知被这小辈给抢占了先机。
他赶紧也不甘示弱道:“万岁爷,这考生对他母亲一片孝心,令老臣十分动容,圣人有云‘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是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可见此考生人品。自古以来科举事端不少,其中多少事端是由考生心生妒忌而来,老臣听说联名闹事的大多是落榜的秀才,想来此事定是妒忌贤才造谣生事。”
皇帝心里有数,却仍旧道:“现下还不能妄下断言,还是等考了再说吧。”
两个尚书听到皇帝这话,都有些发急,人一得到消息当下就去国子监应考了,完全没有犹豫,那还能有什么问题,
皇帝自有考量,告示已发布出去,岂能朝令夕改,何况他更想看看这跛足考生经不经得起考验。
他抬手阻止两人想说的话,对着礼部尚书道:“礼部可出好题了?”
听到这句问话,吏部尚书不急了,反而带了一副看好戏的表情,开始端看风凉。
礼部尚书顿时心虚起来,他掏掏耳朵:“啊?万岁爷,您说什么?老臣这耳有些背……”
他哪知道人那么快就来了,按寻常来说,将消息发至太原府要个几日,发往江南或更远之处,那要的时日可就更多了,等传遍了,传到那考生的耳朵里,起码十天半个月过去了,接着考生再传回消息,这一来一回的,不得一个多月过去了?
故而他压根不急,还在慢慢思索,思考出什么样的题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