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看见什么空地就想着怎么种点东西。所以华夏族群骨子里会把土地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的,哪怕君王也是如此。
纵观华夏文明历史,其实很多战争,皆不过是一次次争夺土地的战争而已。
扶苏看着赵惊鸿道:“而且,我父皇拒绝使用分封制,采用的中央集权,就是为了能够确保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将土地分封给士兵,很可能会削弱中央集权的权利。”
“之前我还不懂这些,但是现在想一想,我父皇还是很有远见的。至少,这些我之前没有看到。”
这些都是后来赵惊鸿给他讲述许多以后,他才逐渐明白的。
赵惊鸿也微微点头。
嬴政的实力不用怀疑。
如果他没能力,不可能一统六国,更不可能创建郡县制,更不可能让秦制沿用上千年。
甚至可以说,秦始皇很多的思想都是非常超前的。
他的功劳也有很多。
只不过,后世黑他黑的太狠了。
并且,阿房宫被了项羽付之一炬,保存的史书等各种珍贵书籍,被焚烧殆尽,留下来的东西真不多。
根据如今赵惊鸿所了解到的,秦始皇被称为千古一帝真没什么毛病。
就是追求长生被害的太惨,而且还有好大喜功,修建什么阿房宫秦皇陵的。
倒不是说不能修建,历朝历代的皇帝,人家都修建。
只是,刚刚一统六国,民力衰弱,正是休养生息的好时候,他这样折腾是不行的。
除去这些,其他的问题真不大。
甚至可以说,功劳很高。
赵惊鸿看着扶苏道:“你现在倒是挺认可始皇的。”
扶苏苦笑一声,“以前不懂,现在听先生如此多的教诲以后,才明白我父皇之强。如此对比,倒是我鼠目寸光,不知所以了。”
赵惊鸿点头,赞许地看着扶苏道:“如今看来,你的改变真的很大,已经逐渐跳出了儒家给你禁锢的思想,用不同的眼光去看待问题了。能够看到别人的优点,也能看到自己的缺点,以后成就必然不凡。”
扶苏不好意思地挠头,“大哥莫要吹捧我,我只是觉得,变革军功制有些不好。”
赵惊鸿道:“军功制改革是必然的,只不过,我想从上郡开始尝试。还记得我跟你说过的那句话吗?实践出真知,小范围的实践,如果可行,再大范围的推广。”
“而如今,游骑兵就是最好的实验团体。”
第210章
勋官十二转扶苏闻言,也不那么抗拒了。
毕竟,游骑兵队伍一共才三百人。
关于三百人的功劳奖罚,还是在可控范围之内的。
扶苏询问:“先生想要如何更改军功制?”
赵惊鸿道:“从实际出发,如今天下安定,再分配土地怕是不现实。可是,我们可以奖赏将士和普通百姓需要的东西。”
“比如,斩杀一定敌军,可以获得赏赐。”
“在战场上斩杀一名敌军首级,可奖布三匹,钱百;最高则可奖赏布十匹,钱千两。”
“依次分为一等功,二等功三等功等;若先登者,皆为首功,赐婢百口,丝绸十匹,钱万!且,封官升三级!”
张良和扶苏闻言,不由得相互对视一眼。
他们立即就明白了赵惊鸿的用意。
此举,势必会全面削弱军功制的奖赏。
要知道,之前杀敌足够,获取的可直接就是爵位,获得的就是土地和房屋。
这些东西是无法用价值来估量的。
而赵惊鸿所提出的这种军功制,其实就是奖赏一些钱财。
差距是巨大的。
但不得不说,赵惊鸿提出的军功制,确实最适合如今实际的。
六国被一统,如今再想要杀敌封爵,获得土地,不太现实。
而大秦军功制制定的前提是‘入侵’,入侵和征战,获取别人的土地,再分封出去,有种大家有钱一起赚的感觉。
但是现在不行了,国家安定,哪还有土地分给你。
“除此之外,我们应当奖赏勇者,战场之上,勇者为先,以及合作。”
“奖赏勇敢当先者,奖赏齐力破贼者,奖赏斩敌旗者,奖赏先登者,奖赏破阵者……激励大家在战场上的优异表现。”
“除此之外,我还有一法,乃勋官十二转,凡是有军功者,授以勋官,根据战场条件来设定。”
“其中,以少击多者,为‘上阵’,旗鼓相当者,为‘中阵’,以多击少者,为‘下阵’,此为战前条件。”
“而战后条件为,斩杀或者俘虏敌军四成以上者,为‘上获’,斩杀或者俘虏敌军两成以上者,为‘中获’,斩杀或俘虏一成上下者,为‘下获’。”
“以此为根据,综合起来,拟定转数,上阵上获为五转,上阵中获为四转,上阵下获,为三转,以此类推。”
“以此分为十二转功勋,一转为武骑尉……十二转则为上柱国。”
赵惊鸿说完以后,张良忍不住赞叹一声精妙。
此制度和大秦军功制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又大不相同。
虽然没有了土地的分配,但是却可以激励士兵奋勇杀敌,而且还给士兵们一个明确的上升通道。
如此一来,士兵们必然会更加奋勇杀敌。
不像如今,士兵镇守各地,看不到希望,很难有军功再获取。
但如此的话,只需要时常跟匈奴胡人打一打,每年都会有人因为军功晋升,虽然不多,但也足够让士兵们看到希望,从而激励士兵。
扶苏思索片刻后,缓缓道:“若如此,倒可以实行,虽然与大秦军功制相差太多,但更贴合实际。如今天下安定,已无战功可取,如此制定军功十二转制度,倒是可以激励士兵,让他们看到晋升的希望。”
“就算做不到勋官,斩杀敌人所获得的奖赏,也足以让家中妻儿老母过得更好。”
赵惊鸿笑了笑,虽然抄袭了唐朝的功勋制度,但至少更符合现在大秦的国情。
“那就先在游骑兵中实行,若是可行,再转而推广到上郡军中。”赵惊鸿道。
扶苏立即起身,对赵惊鸿拱手道:“虽不知此军功实行效果如何,但扶苏看出了大哥想要改变大秦的决心,有大哥在,大秦必然越来越好!”
赵惊鸿笑了笑,起身扶起扶苏,轻声道:“咱们说好了的,谢什么谢。”
“大哥,还麻烦你将军功制度撰写下来,方便我等仔细研究。”扶苏提议道。
张良也附议,“对啊大哥,你应该有更详细的对策,写下来让我等好好观摩。”
赵惊鸿脸色一僵。
小篆?
让他写?
不可能的!
他都没写过,定然写不好的。
赵惊鸿赶紧摆手,“不行不行,我太累了,需要休息一日!”
说完,赵惊鸿赶紧开溜。
扶苏和张良见状,不由得满脸郁闷。
这大哥也太懒了点。
当即,两人对视一眼,道:“要不,咱们俩写下来,再仔细完善?”
“甚好!”扶苏点头。
当即,两人又点燃一盏灯,分别拿了缣帛和毛笔,开始书写。
……
次日。
赵惊鸿还没起床,就听到外面在喊:“大哥!大哥,你石涅还烧着没?借我两块!”
是林瑾在喊。
赵惊鸿用被子蒙住头,想再睡个回笼觉。
结果林瑾还在嘭嘭嘭的敲门。
“大哥!我炉子灭了,借我两块引火用。”林瑾喊道。
赵惊鸿无奈开始起床穿衣服。
等赵惊鸿出门,他就看到林瑾已经将张良和扶苏的房门都敲开了。
看到赵惊鸿出来,三个人立即齐刷刷地看向赵惊鸿,异口同声道:“大哥,你的炉子烧着没?”
赵惊鸿满脸无奈,对三人道:“你们的炉子都灭了?”
三个人齐刷刷地点头,手中还都提着一篮石涅。
赵惊鸿无奈,招手道:“过来吧!”
三个人闻言大喜,立即冲了过来,生怕跑慢了一步。
赵惊鸿打开炉火,用火钳夹出来两块,给了扶苏,又添几块石涅进去,对张良和林瑾道:“再等一会儿,等烧着了再给你们。”
“嗯嗯!”两个人蹲在火炉边等着。
扶苏准备回去引火。
赵惊鸿道:“要时常更换石涅,大概七八炷香的时间,就要更换一次,否则就会灭掉。”
“好的大哥,扶苏记下了!”扶苏赶紧离开。
赵惊鸿看向张良和林瑾。
两人也连忙点头,“我们记下了!”
没一会儿,扶苏又来了,还端着脸盆,不好意思道:“大哥,借点热水。”
这营中可没有丫鬟伺候,所以洗漱之类的,需要扶苏自己来。
本来是给他安排了卫兵伺候的,但是扶苏拒绝了,卫兵也只是保护扶苏的安全来使用。
蹲在地上的张良和林瑾立即抬头看向赵惊鸿,瞪大了乌溜溜的眼睛道:“大哥,我们也要!”
第211章
招贤令赵惊鸿看着三人,无奈道:“服了你们了,给给给,一起洗脸。”
赵惊鸿给他们拿了洗脸盆,让他们洗了脸。
林瑾洗完脸就想跑,但被赵惊鸿给按住,又烧了一壶水,三个人按着林瑾,把他的头给洗了。
硬生生换了五盆水,才将林瑾的头给洗干净。
一层油,一层头皮屑。
头一盆水进去,洗出来全都是乌黑的,上面还飘着一层油。
用了很多皂角,才算是给林瑾洗干净。
赵惊鸿非常认真地叮嘱林瑾,“接下来,你每七日,必须洗一次头,明白吗?”
林瑾擦着头,满脸兴奋,“诶?你别说!你还真别说,洗完头感觉我脑袋都轻了许多,思绪都清晰了许多呢。”
赵惊鸿脸色一黑,“洗出来那么多脏东西,能不轻吗?现在也有石涅和火炉了,再让我发现你不洗头,我定不饶你!脏兮兮的样子,咱们四兄弟的脸都要被你丢完了。”
“人靠衣服马靠鞍,人的精气神最重要,给人第一眼的印象也很重要,莫要自误!”
林瑾认真点头,“我知道了大哥,以后绝对洗头。”
赵惊鸿这才满意。
扶苏也替林瑾整理了一下头发,“吾弟乃人中龙凤,仪表俊朗,乃人中翘楚,需自爱,洁净自身,方得成大业!如吾等兄长所言,一室不扫,何以扫天下;另如一身不洁,如何德行敬世!”
林瑾脸颊微红,“我知道了二哥。”
扶苏笑了笑,拱手道:“大哥,三弟四弟,吾去写招贤令,即日发往上郡。”
“去忙吧!”赵惊鸿道。
而后,扶苏离开。
张良也拱手离去,准备去继续训练游骑兵。
而林瑾和赵惊鸿则前往,匠造处。
走在路上,林瑾告诉赵惊鸿,“大哥,我头皮有点冷……”
赵惊鸿:“……我脸皮也冷。”
“哦~”林瑾应了一声,不再说话。
……
下午时分。
骑兵快马加鞭,赶往上郡,将招贤令张贴在城门之上。
立即涌现许多人,驻足观看。
许多百姓不懂上面写了什么,纷纷询问。
有读书人看了以后,不由得赞叹道:“古有秦孝公求贤若渴,下达招贤令,如今有扶苏公子欲建造上郡,发布招贤令,上郡将兴也!”
一名老农询问,“这上面到底写了什么?”
读书人看了四周众人一眼,缓缓念道:“吾乃扶苏,始皇之子,奔赴上郡,一路千里,体察百姓,赴之上郡,观百姓疾苦。自古言道,上郡苦寒!上郡之中,刑徒无数,徭役其多,寒冬腊日,瑟瑟寒风,路有孩童,衣不蔽体,脚无蔽履,吾心甚痛,恨不能代之。”
“天下百姓,乃大秦之本,吾之所有,皆是民予,若民不聊生,扶苏亦难入眠,厚褥三千,心亦所寒。”
“吾今日发愿,上郡百姓,皆如手足,吾有所食,民亦有食,吾有所屋,民亦应有屋,吾能渡冬,民亦应可度冬;吾之所愿,寒冬虽寒,百姓不可寒之。”
“……”
“上郡百姓,皆应老有所养,幼有所依,中有所食,当为吾之所为!”
“今日扶苏在此,求诸公相助,以建上郡,造福百姓,吾愿以公卿之礼待之。”
“扶苏代上郡百姓,拜谢!”
四周百姓闻言,一个个热泪盈眶。
“扶苏公子真乃我等百姓之福星也!”
“若有扶苏公子,我等何至于此啊!”
“吾等,拜谢扶苏公子!”
“吾愿在家中供奉,以求扶苏公子日日安康!”
……
一众百姓,纷纷跪地磕头,表达心中感激之情。
一旁的读书人,也不由得一阵感慨。
“常闻扶苏公子仁德之心,贤良之行,乃君子之风,如今看来,扶苏公子不仅是人中君子,更心系天下,心系百姓,与百姓感同身受,若扶苏公子为秦二世,当大秦当兴!乃百姓之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