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9章
明朝的科举考题出自《四书》、《春秋》、《五经》等。李青这是做两手准备。
紧急情况上大号,正常情况练新号。
不是他作,放着大号不用非要练小号,而是他大号的号龄太大了。
要是有突发状况,他可以开大直接莽,但大号终究不能持久,毕竟年纪在那儿摆着呢,除非他想天下人都知道他长生不死。
当然,练小号也不会太慢,因为他有存档。
实在不行,直接读档就是。
再者,还有朱瞻基给他开的挂呢,虽然具体是什么挂不清楚,但,李青对他很有信心。
在李青认识的这几任帝王中,没有比朱瞻基更聪明睿智的了。
“科举啊!”李青抱怨道,“这可比我当初考大学还难,金陵户口太吃亏了,娘的,这就叫自作自受?”
没办法,他只能用朱允炆的路子,以朱允炆表亲的身份入籍。
昨日朱允炆是他表亲,明日他是朱允炆表亲,有问题吗?
没有问题!
这不是套娃,表亲相互是表亲,这很有逻辑。
唯一不好的就是金陵是个超级富庶的地方,而富裕的地方最不缺读书人,因为家庭条件好的人太多。
上来就是地狱难度啊……李青摇头叹息。
这几年除了照顾师父外,他一直在攻读,比当初高考前夕要用功多了。
经常趁师父睡着时,挑灯夜读。
也不知读个十来年,能不能考上……李青感慨。
“呲呲呲……”
水蒸气从锅沿处溜出来的声音,打断了他的科举奋斗。
李青将书放在一旁的凳子上,洗了把手,掀开锅盖下饺子。
几年过去,他煮饭已经很好了,不会再吃成粥。
他还学会了包饺子、蒸包子。
有时梦中相遇,他会炫耀自己的手艺,醒来后枕头也不会湿了。
不再是遗憾,而是美好,他很珍惜那些美好的回忆,也很回味,不再苦涩,很甜,她们笑得很甜,他心里也很甜。
“咕嘟嘟……”
饺子上下翻涌,沸水滚了几次后,饺子漂浮在开水表面。
“熟了!”李青将饺子盛进盆儿里,用小半瓢凉水降温,不至于吃着太烫,也不会凉。
师父吃东西比较急,李青怕烫着他。
分成两大碗,李青解下旧衣做的围裙,扬声道:“师父,开饭啦!”
俄顷,张邋遢火急火燎地冲进来,上来就要开造。
李青挡在前面,“师父,洗手。”
小老头有些委屈,但也习惯了,听话地去洗手,而后端起碗大快朵颐。
“师父,好吃不好吃,是咸了还是淡了啊?”李青咬了口饺子,口味适中。
但他还是想征求一下师父的意见。
只是得到的仍是沉默。
师父彻底痴呆了,根本不认识他,只是本能的亲近他,听他的话。
李青很担心,他怕师父太久不说话,丧失了语言功能。
所以,他就跟个话痨似的,整天和师父说个没完,小老头也不烦,只是静静听着,有时还会笑出声。
小老头吃饭很快,李青刚吃三分之一,他就造完了。
巴巴地看着李青端着的这一碗。
“不能再吃了。”李青摇头拒绝:“晚上弟子给您蒸包子。”
小老头有些不知饥饱,有次李青蒸了一大锅包子,结果一个不留神儿,小老头给一口气造完了。
肚皮鼓得老高,可把李青吓够呛。
自那以后,他每次做饭都控制量。
吃完饭,李青麻利地系上围裙,收拾碗筷,洗锅刷碗。
忙完之后,李青搬着矮凳来到向阳的墙根处,和师父坐在一起,晒着暖洋洋的太阳,眯着眼讲述过往的事。
说着说着,突然被一阵‘嘎巴嘎巴……’打断。
扭头一看,李青神色大变,师父在冲他笑,很诡异的笑。
“不是三天一次嘛,这还没到点儿呢啊!”李青大叫一声,拔腿便跑。
近半年来,小老头三天疯一次,每次发疯都要痛扁他,一般能疼三天。
别看小老头疯了,但武力值依旧在线,李青根本不是对手,只能绕着道观跑。
“师父你冷静点儿,哎呦哎,你三天不打,我也不会上房揭瓦啊……!”
葱葱青山间,叫声回荡……
——
ps:四章,一万两千三百余字,累撅了……!
第72章
你的梦想是什么?
师徒俩重新蹲墙角,晒太阳。
小老头满脸享受,李青龇牙咧嘴,一脸苦逼。
“师父,你下手能不能轻点儿呀,你这样,晚上我还怎么包包子?”李青抱怨。
小老头也不理他,许是晒久了困意上来,起身进了屋子睡觉。
李青跟着进去,待其睡下又拿起《春秋》研读起来。
说实在的,这书远没有好看,古人写书讲得是言简意赅,甚至为了卖弄学问,故意写得晦涩难懂,其中夹杂着大量的生僻字、生僻词。
繁体字,生僻字对李青不是难题,这些最初在山上的十年他都已学会,但生僻词就有些吃力了。
《四书》、《五经》、《春秋》这些书不是,没有故事性,亦没有连贯性,历代历史也是如此。
只会记载何年何月,发生了何事,就上没有分段,没有标点符号,看着超级吃力,枯燥又无趣。
且还要动脑子去思考,每句话的意思,颇为心神。
远没有后世的网络好看!
李青看腻了,也会看看老罗的《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三国志通俗演义》。
这种大量还原历史,又有故事性、连贯性的书看起来,相当带感。
《春秋》看了半个时辰,李青觉得枯燥的紧,便找出《三国志通俗演义》用来放松一下大脑。
看到铁索连舟,火烧赤壁的名场面,李青津津有味的同时,也不免有些怀疑。
他怀疑老罗写这段的时候,八成是紧跟时事,将朱元璋、陈友谅在鄱阳湖的那一战,套用到了三国里面。
“水浒、三国都有了,西游记、红楼梦还未问世,要是自己写出来,定然能大卖。”李青自语,接着又是苦笑,“还是算了,这时代没有版权保护,创作者没啥收益。”
山上的日子很悠闲,时间也过得很快,不知不觉夕阳西下。
傍晚降临,李青伸了个懒腰,起身去蒸包子。
答应了师父的事要做到,不然……会挨揍。
小老头虽然记性差,不认人,但对吃的记性格外好,晚上不让他吃上包子,没李青好果子吃。
……
东宫。
小朱祁镇正在练字,于谦悉心教导,规范着他一笔一划,握笔姿势。
正教着呢,张辅来了。
“参见太子殿下。”
“免礼。”小家伙儿说了一句,继续写字。
见小太子写得认真,张辅心下欣然,朝于谦道:“于侍郎,你找我。”
“见过国公。”于谦拱了拱手,对小家伙儿道:“太子你先写着,老师和英国公去谈些事。”
“嗯,好。”小朱祁镇点头。
二人齐齐一拱手,来到学堂外面。
“英国公,郭琎真的可以信任?”于谦问。
张辅诧异,“怎么了?”
于谦将早上在宫中的发生的事说了一下,皱眉道:“下官觉得他和内阁走得更近,非你我这一路的。”
“内阁……”张辅眯了眯眼,“于侍郎以为三杨如何?”
“有才干,能力也很强。”于谦肯定了三人,随即又道,“然,操守差强人意,曲意逢迎,主次不分,官僚主义太重。”
说到这儿,他脸上露出不屑,“无论是太宗、仁宗,还是先帝,三杨皆死命奉承,他们一向报喜不报忧;
三帝皆英明,他们这样做倒也无可厚非,但太子年幼,要是让他们成为话事人,那后果就严重了,
在他们嘴里,大明永远是国安民安,百姓安居乐业,文臣尽心尽责,武将战无不胜。”
于谦认真道:“太子若在他们花团锦簇的赞美下成长,恐难成大器。”
张辅沉吟少顷,“重用而不重信,让他们做事就好了,朝堂上的话语权我来顶。”
于谦欣然道:“国公一语中的,下官也是这个意思。”
“呵呵……这可不是我说的。”张辅苦笑,“是先帝的意思。”
“先帝是少有的英主啊。”于谦轻叹,满脸惋惜。
张辅情绪低落,吁了口气,道:“我年纪大了,恐难持久,且对朝堂上的尔虞我诈不在行,未来派系林立板上钉钉,你还年轻。”
“下官竭尽全力。”
“嗯…”张辅想了想,“我毕竟是国公,虽然先帝给了我参政之权,但若一直正面插手朝政军务,恐贻人话柄,皇太后久居深宫,对朝政不甚了解,最终还是得靠你。”
于谦点头,没有任何迟疑、畏缩。
张辅见此,心下更是佩服:先帝眼光之独到,非常人能企及啊!
“你还是太弱了。”张辅叹道:“我来帮你一把。”
于谦也不客气,问:“怎么帮?”
“宣府杨洪是员悍将,为人品性也属上乘,昔年太宗对其赞誉有加,以他的本事,担任个总兵官绰绰有余,却一直郁郁不得志。”张辅说,“对他来说,朝中有人好办事,对你来说,地方有员悍将也能提高朝中话语权,
你们联合,可谓是双赢。”
“杨洪……”于谦忆起这么号人,有些踌躇:“文臣之间结党还好,跟武将结党,可是大忌啊!”
“非常时期,非常对待。”张辅断然道:“眼下这情况,就别顾虑这些了。”
“好!”于谦不再顾忌。
顿了顿,又道:“郭琎这个人,英国公回头可再试探一下,下官认为,他和我们不一路。”
“我回去就找他。”张辅哼道,“实在不行,就换掉他。”
于谦一惊:“这可是吏部的尚书啊!”
张辅笑道:“我当然没这个本事,但皇太后有啊,三杨虽善于交际,但在皇太后那儿,话语权如何跟本国公相比?”
他很自信。
他的自信,是朱瞻基给的。
于谦不再说什么,拱手道:“那就有劳英国公了。”
“你可有信得过,且志同道合的人?”张辅问,“我可以帮你进言皇太后。”
于谦想了想,道:“翰林侍读兼少詹事王直,永乐二年的进士,也算是老资历了,他品格端正,嫉恶如仇,与三杨性格截然相反。”
“好。”张辅道,“待太子登基后,我向皇太后推荐他做《宣宗实录》总编,借着这个由头,升任尚书勉强,但升任个侍郎不在话下。”
张辅是个急性子,“暂时先这样,我这就去试试那个郭琎。”
“国公且慢。”
“还有事?”
于谦红着脸道:“对于结党…下官没什么经验,尤其是和武将,还望国公不吝赐教。”
张辅:(¬_¬)“于侍郎是说本国公有经验?”
“……”于谦讪讪解释,“下官不是那个意思…”
张辅翻个了白眼,“武将和文官不同,结党用最简单的方式就可以,别弯弯绕。”
“啥方式?”
“结亲呗。”
“啊?这…”于谦迟疑片刻,一咬牙,问:“杨洪女儿多大了?”
张辅无语:“他两个女儿都嫁人了。”
“这样啊…”于谦很不好意思。
“行了,回头我给他写封信,让他来参加先帝大行,新帝登基,到时候你们面谈。”张辅摆摆手,“走了。”
“国公慢行。”
于谦拱了拱手,望着张辅的背影,心下惨然。
终于,他成了曾经自己最讨厌的人。
…
后宫。
孙氏慢条斯理地品着茶,雍容华贵,跟前跪着一太监,满脸谄媚之色。
“王振,你是内书堂讲师,又是太子的大伴,以后要好好履行自己的责任,知道吗?”
“是是是,奴婢明白。”王振忙不迭点头,见皇后茶喝完了,连忙上前续杯,随后重新跪下,极尽谄媚。
他是半路出家,曾是个落第秀才,本就通文墨,这也是他能在内书堂建立后,迅速崛起的原因。
王振很市侩,也很会做人,在太监中的威望很高。
孙氏瞧着谄媚的王振,嘴角泛起一抹笑意,连日来净受气了,此刻总算重新找回了皇后的自信。
“太子年幼,朝中部分臣子依仗权势,想影响太子,进而架空皇权,本宫岂可让他们如愿?”孙氏叹了口气,“皇太后年岁大了,难免精力不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