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308章

    “皇上,李先生可没收。”王振趁机说:“李先生当时就拒绝了,称俸禄已足够衣食无忧,还说行所行之事何敢邀赏,李先生高风亮节呢。”

    王振甚会审时度势,今日之事让他看得明白,这孙太后的段位还是差了些火候,想插手朝政…远着呢。

    自己得留个后手,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跟小皇帝身边的红人结个善缘,没什么坏处。

    第23章

    身份合法化

    李青诧异地盯了眼王振,实没想到这大太监竟会帮他说话。

    朱祁镇闻言,笑道:“倒是朕多心了。”

    顿了顿,“不过先生这日子过得确实清贫,别的不说,洗衣做饭的下人得有不是?朕赏你……”

    “臣一个人习惯了。”李青婉拒。

    朱祁镇又问:“先生还没娶妻吧?”

    “暂时没这个打算,”李青摆摆手,“朝局不稳,不敢分心。”

    朱祁镇心中一暖,欣然笑道:“那好,等以后朝局稳了,朕赏你十个大美人。”

    “那先提前谢皇上了。”李青开玩笑道。

    朱祁镇一乐,“君无戏言,到时候少不了你的;

    王振,你且去忙吧。”

    “是,奴婢告退。”王振有些吃醋,小皇帝终究心不在他这儿。

    王振离去后,朱祁镇又屏退左右,这才问:

    “先生以为,太后此举何意?”

    李青直言不讳,“她想效仿太皇太后,插手政务。”

    朱祁镇也是这么认为,但没想到李青会如此坦诚、直接。

    “你是说她在笼络你?”

    “这不是很明显吗?”李青好笑道,“皇上你看不出来?”

    朱祁镇脸上一热,意有所指道:“先生真非常人,对朕的母后也能如此……直言不讳。”

    李青翻了个白眼儿,他是真喜欢不起来这小家伙儿。

    还不如他爹呢。

    朱瞻基好歹还算半个徒弟,俩人能尿到一壶去,但这小家伙儿…又想用他,却又经常试探他,李青真的很无语。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李青直言道,“皇上若信得过我,就别再费心思试探,若信不过,放我离开就是。”

    “呃呵呵……先生误会了,朕怎么会不信任先生呢。”朱祁镇小脸写满了尴尬。

    他的那些小心思,李青一眼就看穿了。

    朝堂争斗就够耗心神的了,李青实在没心情陪他演戏。

    见李青不爽,朱祁镇终是服了软,“以后不会了。”

    “那就多谢皇上信任了。”李青点头。

    小家伙儿也不是没有优点,比如,知好歹、听劝。

    朱祁镇见气氛尴尬,笑着说:“先生,朕有事要和你商议。”

    他吁了口气,“英国公张辅来信了。”

    李青心中一动,问:“战局如何?”

    “明军占优,但敌人反抗极其强烈。”朱祁镇小眉头皱着,“张辅说,对方抢大明商船尝到了甜头,不肯轻易放弃,且在陌生地形作战,对明军也是极大考验,战力无法全面发挥出来。”

    “英国公求援了吗?”李青问。

    “那倒没有。”朱祁镇摇头。

    李青放下心来,“那就说明没事儿,明军大老远去陌生环境作战,战力打折扣是正常表现,等习惯就好了。”

    顿了顿,“皇上可以支援些物资,提高将士们的生活质量,他们在战场卖命,得让人吃好。”

    “成,回头我跟于谦说说。”朱祁镇点头同意,接着又道:“废除保举制后,文官集团的实力大大受损,我们是不是该对军队下手了。”

    “别急,急不得。”李青摇头道,“俗话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但军队就不一样了,军队想改天换日,仅需一次大兵变即可。”

    见小家伙脸色难看,李青语气一缓,安慰道:“当然了,我说的是最坏情况,大概率不会发生,但若真逼急了那些大将,还是有可能的;

    军队的贪腐不是一天两天了,甚至先帝在任时期便开始了,这是没办法的事;

    随着战事停歇,军队战力下滑,军纪涣散是必然的。”李青正色道,“整顿军队一定要温和,不能强来。”

    朱祁镇轻轻点头:“先生说的是,确实不能急。”

    顿了顿,“那我们下一步做什么?”

    李青想了想,说:“京军抽离了这么多,皇上可以借巩固京师的名义,从边关抽调回来一些军队,闲暇之余练练兵什么的,向军队示好。”

    “嗯…这个提议不错。”朱祁镇欣然采纳,“明儿朕就着手抽调军队。”

    李青有些无奈,这小皇帝还是心急。

    这也正常,毕竟才十四岁,又压抑了太久,有此心理不奇怪。

    要求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老成持重,太不现实了,小皇帝肯听得进去劝已是极好,李青不好屡屡打击他。

    “开始别抽调太多,万八千人足矣,先试探试探,待看清了局势,有了经验再进行下一步。”李青说。

    “那是自然。”朱祁镇笑着说:“先生以为,先从哪里开始抽调合适?”

    李青挠了挠头,“这个我还真说不准,皇上还是找于谦商议为好,他做了这么多年兵部侍郎,对军队远比我了解。”

    “嗯,也好。”朱祁镇不禁想起昔年父皇的话:世上仅此一人不爱权,甚至对权力不屑一顾,他有抱负,没志向!

    这么好的机会,他竟然就这么推了出去……朱祁镇心生叹服,同时,也有些纳闷儿,父皇怎么就知道呢?

    “先生多大了?”朱祁镇突然问。

    “多大?”李青心中一动,忽的想起了什么,于是道:“二十八。”

    朱祁镇诧异道:“先生都这么大了?”

    接着,他又释然了,毕竟那画是父皇生前画的,年龄刚好能对上。

    “先生真显年轻。”

    “是吗?”

    “嗯,看着也就二十岁的样子。”朱祁镇问,“先生可见过先帝?”

    “这倒没有。”李青摇头。

    “你来过京师吗?”

    “八年前我来过。”李青点头,“对了,当时遇见一个叫朱基的人,器宇轩昂,有经天纬地之才……”

    巴拉巴拉……

    李青叹道:“我们畅聊许久,他还说等我以后来京师了,会送我一份大礼,不过,我都来了这么久,却始终没见过他;

    皇上,你能不能让锦衣卫帮我找找此人,他好像就是本地人。”

    朱祁镇豁然开朗,一切都说得通了。

    朱祁镇叹道:“先生可知,朱基是何人?”

    “莫不是…藩王?”

    “不,是先帝。”朱祁镇说,“你遇到的,是微服私访的先帝。”

    “啊?”李青大惊失色,随即又释然了,感叹道,“难怪,也只先帝才能那般才华横溢。”

    “是啊。”朱祁镇有些感伤,他走出大殿,仰脸望天,许久,才回头朝跟上来的李青说,“先帝给你的大礼,就是朕无条件的信任。”

    朱祁镇认真说:“以后朕不会再试探先生了,但先生有何主张,也当与朕解释清楚才是,免得我们君臣之间产生误会。”

    “应该的。”李青答应。

    朱祁镇笑了笑:“时间不早了,先生回去歇息吧。”

    接着,又补充道:“现在废除保举制的风头也过了,先生要常来上朝才是,弹劾你不上朝的太多了,朕也想你来朝堂。”

    李青叹了口气,点头答应。

    ~

    出了宫,李青长长舒了口气,终于,把朱瞻基留下的bug修复了。

    太皇太后张氏老成持重,绝不会告诉孙子他能长生,让大孙子走上修仙问道的不归路,

    李青担忧的是小皇帝自己看出来端倪,毕竟同名同姓,以后他难免不会联想到什么。

    但经过今日这一出,他的身份就彻底‘合法化’了,不用再担心什么。

    长生对皇帝的诱惑太大,李青可不敢保证,这小家伙未来能有他老爹那么洒脱。

    他不想,大明提前出一个‘老道士’。

    第24章

    土司问题

    朱祁镇是个行动派,李青前脚一走,后脚他就急召于谦。

    于谦接到召见,立即放下手中事务,马不停蹄地赶来。

    “微臣参见吾皇万岁……”

    “免礼,坐吧。”朱祁镇温和道,“以后私下见面,不用行大礼。”

    “臣遵旨。”于谦走到一旁坐下,“皇上唤臣来,所为何事?”

    朱祁镇食指敲打着御案,看着十分老成,“这次出兵抽调的京军太多,京师空虚,朕心不安啊!”

    于谦心中一动,不禁想到之前李青的话,当即奏道:“皇上,不妨抽调些边军,以作拱卫京师。”

    “朕也有此意。”朱祁镇问,“爱卿在兵部任职这么多年,可有合适人选?”

    自从李青来后,朱祁镇对于谦的称呼就从‘老师’变成了‘爱卿’。

    颇有‘小甜甜’变‘牛夫人’的既视感。

    不过,于谦并不在意称呼上的变化,更何况那人还是李青。

    于谦沉吟片刻,“臣建议调宣府边军。”

    “杨洪?”

    “是。”于谦道,“内举不避亲,臣和杨洪有姻亲关系,但臣并非出自这层关系才举荐的他,杨洪能力、品性皆为上乘,可作备用人选。”

    顿了顿,又道:“当然了,这只是臣的建议,仅供皇上参考。”

    朱祁镇点点头,陷入沉思。

    京军最重要的是忠诚,杨洪忠不忠诚不知道,但于谦绝对忠心,杨洪和于谦结亲,二人达成政治结盟,不是什么秘密,且于谦和大多数文臣都不对付;

    若把杨洪调来,那群人文臣必定难受,

    这次废除保举制,虽然获得了初步胜利,但文官集团的权势并未受到波及,只不过从权重从内阁转移到了六部……朱祁镇心思电转,很快做出决断。

    他笑道:“朕对杨洪并不了解,但对于爱卿却是十足的信任,既然你这么力荐,想来他定然不会差了。”

    “皇上决定了?”于谦问。

    朱祁镇点头:“颁布调令吧。”

    “臣遵旨。”于谦拱了拱手,问:“要不要知会一下王尚书?”

    “你觉得有必要让他知道吗?”朱祁镇反问。

    于谦怔了怔,“臣明白了。”

    …

    朱祁镇望着于谦离去的背影,欣然自语:“兵部这个衙门不得不重视,二把手和一把手得有些不愉快才行,可不能让他们上下一心。”

    转念,又想起了今日母后私下召见李青的事,朱祁镇脸上的欣然逐渐敛去。

    他绝不允许,再出现第二个后宫掌权的人。

    “今日的敲打,但愿能让她长些记性,如若不然,我只能让她难堪了。”朱祁镇心中升起一股郁气,面色狠厉。

    ~

    书桌上,摊着一张特别的地图。

    这是李青当初从三宝那儿拓印的副本,它并不是大明的地图,而是大明沿海周边,以及东南亚的地形、海岸线……各种地势的汇总。

    “征战暹罗、缅甸不顺,麓川那边的土司会不会趁机作乱呢?”李青眉头轻皱。

    土司一直不怎么服从管教,麓川距离缅甸较近,双方目标一致的情况下,联手的可能极大。

    一旦张辅他们被截断补给,那后果就严重了。

    事实上,大明各地的土司,一直盼望着成为国中之国,甚至想像藩属国那样,对大明听调不听宣。

    这问题自大明建国起就存在,起初朱元璋以雷霆手段打过几次,但后来发现得不偿失,便采取怀柔政策进行恩抚,效果自然是立竿见影。

    土司虽可以依仗地利,打持久消耗战,但能不挨打,他们也不想挨打。

    不过,随着时间推移,他们也变得越来越欲求不满,碍于朱元璋、朱棣两父子的狠辣,一直不敢逾矩,而到了仁宣时期,他们就略显放肆了。

    没闹出大乱子,却也初显野心。

    而现在……随着小皇帝大权旁落,朝局一片混乱,这些土司自立之心定然膨胀。

    李青缓缓收起地图,自语道:“其他地方还好,主要是麓川。”

    国家施政需因时势而行,朱元璋先兵后礼的大略方针在当时正确,但‘礼’的前提是有威慑力,若朝廷对这些土司失去了震慑,那所谓的‘礼’,将被视作软弱。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李青自语,“若他们真敢动乱,树立典型很有必要!”

    这时,外面传来于谦的声音:“李先生在家吧?”

    “在家!”

    李青来到院里,打开门,笑道:“这会儿怎么想起来我这儿了?”

    于谦看了眼橘红色的夕阳,又提了提手上拎着的酒肉,“今儿不忙,想找先生喝一杯。”

    “喝酒啊,那敢情好。”李青笑眯眯道,“走,进屋。”

    一只烧鸡,一份卤猪脸儿,一壶地瓜烧,两人边吃边喝,好不快哉。

    “呵~”李青砸吧砸吧嘴,连忙夹一筷子肉就着,“这酒可真够有劲儿的。”

    于谦笑道:“这酒不如别的酒甘醇、绵软,不过喝了这酒,再喝其他酒就寡淡无味了。”

    这酒确实烈,都快赶上后世白酒了……李青笑道:“酒瘾大的人才喜欢喝烈酒,没看出来你竟这么好酒。”

    于谦不好意思笑笑,“没入仕前我对酒无感,后来随太宗、永青侯去了几次漠北草原,就染上了酒瘾。”

    “呃呵呵……原来是这样啊。”李青这个始作俑者,笑得有些不自然,“来,喝。”

    “喝。”

    于谦一饮而尽,大呼痛快。

    李青也学他一口闷,结果直咧嘴,“呵嘶~这是红薯酿制的酒吧?”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